李文柱
(韶关市测绘院,广东韶关 512000)
韶关市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
李文柱∗
(韶关市测绘院,广东韶关 512000)
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摸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有效改变城市道路建设中重复开挖、无序建设的局面。本文以韶关市为例,简要介绍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建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内容与成果,并根据韶关市的具体情况,提出城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与维护的管理思路。
地下管线;数据库;共享交换;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往往被忽视,管线管理部门缺乏对城市地下管线资料的综合管理和动态反映。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与地下管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这种冲突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十分巨大的。同时,城市向地下空间的发展也将地下管线的现状和规划等问题日益提上关键地位,为适应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准确、完整、动态的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是城市规划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韶关市于2008年启动地下管线普查项目,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为组长的韶关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完成了韶关市城市地下普查技术规程及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规范标准,开展了城区主次干道地下综合管线普查工作,开发了韶关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具有较好兼容性和扩展性的韶关市地下管线空间数据库,并对普查成果进行数据入库。
2.1 管线探测工作概况
韶关市于2008年底开始地下综合管线探测工作。普查区的范围为东起大学路,西至韶关大道,南到南华寺106国道,北至韶乐公路,面积约40 km2。为保证普查质量和工作进度,由国内两家知名管线探测单位分两个测区进行探测,同时进行全程项目监理。经过11个多月的野外作业,采集了城区主次干道地下管线全部数据信息,基本摸清了普查范围地下管线现状。
2.2 管线探测成果
经过普查探测,普查区域有给水、雨水、污水、雨污合流、电力、路灯、燃气、电信、网通、移动、联通、铁通、盈通、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电力通讯、军用、工业、热力等19种管线,累计总长度为2 405 km。彻底查清了管线的坐标位置、管线的埋深以及各类管线的属性和附属设施,例如管线的起始埋深、起始管顶高程、材料、管径、埋设方式、特征点、权属单位、建设日期等。
系统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手段,以Oracle大型数据库为支撑,以ArcGIS为图形平台,通过成熟高效的C/S和B/S混合模式,构建以城乡规划局为中心,覆盖下属单位测绘院、城建档案馆、规划院以及专业管线权属单位,形成分布式应用和集中管理的管线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要摆脱传统的管网管理模式,规范韶关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韶关市地下综合管线数据的可视化,实现地下综合管线的动态管理。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为韶关市政府、城乡规划局、管线权属单位的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指挥、管理的科学依据,图1为系统总体架构图。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图
韶关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应用子系统、空间建库子系统、CAD辅助设计子系统。
3.2 综合应用子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采用C/S模式构建,实现对韶关市地下综合管网数据进行应用和管理,主要提供了以下功能:多种定位功能进行数据浏览、数据空间分析和查询统计、管线分析(包括横断面分析、纵断面分析、碰撞分析、爆管分析、三维场景分析等)、系统配置管理等功能。
3.3 空间建库子系统
空间建库子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监理和数据校正功能,外业只需按照标准采集并填写管线探测成果表,交给内业进行数据监理和数据校正,这两个环节通过后即可进行入库。另外,该系统还具有的版本管理功能。经过三年来的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数据检查、入库、版本管理功能稳定,入库效率非常高,大大促进地下管线数据的“内外业一体化”动态更新。
3.4 CAD辅助设计子系统
CAD辅助设计子系统支持加载SDE数据、管线辅助设计、管线辅助设计分析、设计方案入库、图形和属性查询等功能。
公允价值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满足,很多经济学者都提出反对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一项牺牲真实性满足相关性的一项计量手段,并且我国现在很多现行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例如:在市场交易体系下,更多的是采用不太合理的估值技术,价格并不能真实反应价值量,对未来净现金流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因为未来净现金流时间、地点、金额往往都是不确定的因素,现成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而且一些公司还有可能虚增会计利润,利用投资收益或者利用金融资产的计量等手段调节利益。因此,即使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式很有价值,但也决不能以牺牲真实性为代价。
4.1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韶关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韶关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规定》等相关政策文件,实行地下管线动态管理,由韶关市测绘院负责统一维护地下管线数据的日常更新工作,严格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下管线应在覆土前由韶关市测绘院负责竣工测量。韶关市测绘院通过外业采集竣工管线数据,内业及时检核入库,保证地下管线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4.2 管线全过程管理模式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措施,实现地下管线从辅助设计、规划审批、普查和竣工、监理差错到入库更新全过程管理。同时实现对管线数据综合利用和公共服务的深度拓展。
4.3 “三库合一”模式
通过规划审批与现状信息相结合,建立完整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实现普查数据、规划数据、竣工数据的“三库合一”,保证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同时监督工程施工。
4.4 双向共享机制
韶关市已于2012年建成城市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对管线权属单位提供地下管线专题数据服务,实现双向共享交换机制,确保“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促进地下管线数据得到充分利用。
韶关市在研究国内中小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共性的基础上,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暨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并探讨有效的中小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机制,建立中小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实现竣工测量——内业成图——建立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操作方式,建立现势性强,具有动态更新能力的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和智能化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于韶关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国内其他中小城市建设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信息数据库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保证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先导和数据支持。
[1] 江贻芳,肖珩.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框架探讨[J].测绘通报,2008(10):49~52.
[2] 田冉,钟文军,朱强.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现代测绘,2006,29(2):14~16.
[3] 周立国,冯学智,余江峰等.城市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现及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遥感信息,2008(2):80~85.
[4] 刘强,李军,甘仞初.面向信息共享的数字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4( 5):466~468.
[5] 陈小航,张亦工.地下管线普查、建库、管理系统一体化构想[J].现代测绘,2003,26(2):41~44.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Construction and M anagement of Shaoguan City
LiWenzhu
(Shaoguan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Shaoguan 512000,China)
The general surve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establishment of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System,and the practicalmanagementmode can promote the unity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effectively change the situation of repeat in urban road construction excavation,disorderl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Shaoguan city as an example,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on the general surve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database establishing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ing,and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case of Shaoguan city,put forward the city underground pipeline dynamic updating and maintenancemanagement ideas.
underground pipeline;database;sharing and exchang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1672-8262(2013)05-150-02
P258
B
2012—12—26
李文柱(1983—),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测绘信息化与规划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