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
(南京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南京市重竞技项目运动员70名,其中男运动员50名、女运动员20名。
此量表包括90个题目,包含9个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因子组成:强迫、躯体化、恐怖、忧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精神病和偏执。样本全部进行团体测试,此量表的所有条目都是五级评分。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是测量人格维度的工具。该量表分别由P、E、N、L4个分量表组成,共101道项目。主要从外向(E)、情绪的稳定性(N)、精神质(P)、掩饰性因子(L)4个个性维度对被调查者进行人格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测试结果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把本次重竞技男、女运动员测试数据和全国青年常模进行对比,从而显示两次数据之间的差异性。
表1 南京市重竞技运动员气质类型分布
表2 被测运动队运动员阳性项目人数百分比一览表
通过表1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市重竞技运动员中26.36%的人个性心理特征都倾向于多血质;33.34%的运动员倾向于胆汁质。由此可知,大部分的部分重竞技员性格的个性心理特征较为明显,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处事直率,容易动怒,情绪起伏较大,不易很好的管理自身的个性心理状况。多血质与胆汁质的人个性心理特征较为相似,都倾向于外向,但不同的是胆汁质的人情绪相较于多血质而言较不稳定,因此不同气质类型的重竞技运动员在EPQ的E、N值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表2显示,我市举重、拳击、柔道、摔跤4个项目的重竞技运动员在敌对性、躯体化、焦虑、强迫、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得分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其中,焦虑、精神病性2个因子(P<0.0l),强迫、躯体化、敌对性3个因子(P<0.001),在偏执因子(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压力、训练强度、人际交往等因素是导致我市重竞技运动员心理简况状况欠佳的主要因素。
在本次调查的4个重竞技项目中,由于其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训练方式方法的不同,因而使不同项目间的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也各不一样,里面最严重的是举重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拳击运动员、摔跤、柔道心理健康状况还算好。举重运动的技术相对单一,训练强度大,训练方式枯燥是导致该项目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不乐观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还从性别的角度对重竞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了对比,我市重竞技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运动员,其中,在焦虑、抑郁和偏执3因子上与重竞技男运动员相比有很明显的不一样。女性运动员在训练生活中往往要客服更多的生理方面的困难和阻碍,加之长期枯燥乏味的训练生活更加容易造成女性运动员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关切女性重竞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全方面的努力。
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专业运动员想要获得好的成绩光有刻苦的训练和坚强的意志往往是不够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各种技战术稳定发挥的前提。运动员的培养不但要重视体能、技术和战术方面的训练,还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技能。尤其重竞技项目的训练特点要求我们更加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其及时有效的调节心理状态,改善认知结构,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个训练,增加人际交往,促进心理健康积极成长。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评价是决定情绪发生的关键因素。举重、拳击、柔道、摔跤4个项目不仅技战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也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训练或者心理帮助的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偏向、性格的重竞技运动员在进行心理指导和训练时,应充分了解其问题的本质原因,加强心理疏导和引导,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方法,使运动员本人认识到问题所在,积极主观的调整自身问题,从而在训练中,在赛场上更加积极有效的调节自己。唯有区别对待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训练,才能有效达到改善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
女性群体原本就是一个更加需要关注与呵护的群体,在重竞技运动中,女性运动员往往承担的社会压力、训练压力、生活压力都比男性运动员高,本次调查也显示出女性重竞技运动员在某些心理状态上问题突出、偏执、焦虑等问题不仅会给训练比赛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对运动员自身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带来阴影。因此,根据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更加关切女性重竞技运动员的心理问题疏导,关爱女性运动员的心理健康。
根据本次调查,重竞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的因素也很多,而对重竞技运动员的心理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依靠教练员和运动员自身,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努力,政府部门对职业竞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退役再就业保障。医疗卫生部门对重竞技运动员的医疗服务保障等等都是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的有力支持。我国重竞技运动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运动员赛场上的拼搏,更加需要全社会对运动员的关爱和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运动员保障机制,让专业运动员排除心理问题全身心的投入比赛。
[1]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邵斌,吴南菲.大赛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成因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3]郑猛,张力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