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琴,徐凤芹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近年来细菌耐药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和泛耐药日趋严重,使感染性疾病治疗陷入困境。因此,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2012年我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细菌来源 2012年从本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所分离出的所有细菌,共724株革兰阴性杆菌。
1.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
1.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集,使用符合质控标准的培养皿,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培养鉴定,GN09鉴定卡,AST-GN药敏卡。部分生化鉴定试剂及KB纸片由天津金章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菌株分布情况 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标本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72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30株(31.8%),大肠埃希菌220株(30.4%),肺炎克雷伯杆菌132株(18.2%),鲍曼不动杆菌40株(5.5%),阴沟肠杆菌26株(3.6%),奇异变形杆菌22株(3.0%),嗜麦芽糖寡养单胞菌20株(2.8%),其他34株(4.7%)。见表1。
2.2 常见致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高,产ESBLs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替坦敏感性最好;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高;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敏感性在20%以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高。见表1。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为55.0%,产ESBLs菌株是造成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AmpC)的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抗菌,是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最佳选择[1]。但近几年世界陆续出现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碳青酶烯酶是目前引起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2]。2010年6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重新修订了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药敏折点值,规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抑菌圈大于或等于23 mm为敏感,该修订更加有利于监测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3]。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尤其是产ESBLs是其发生对β-内酰胺酶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4]。如表1所示,23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占43.1%,其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的菌株。建议治疗时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重症患者可首选亚胺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并且容易在使用抗生素后发生获得性耐药。本研究结果显示,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替坦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其耐药性低于碳青霉烯类。资料报道[5]铜绿假单胞菌产获得性金属β-内酰胺酶(IMP或VIM酶)与大量使用亚胺培南有关。因此,建议临床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以先经验性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药复合抑制剂,亚胺培南作为二线用药,避免诱导筛选出高耐药菌株[6]。
由于临床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被大量选择成为感染病原菌。当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介入性治疗时,患者整体防御机制造成破坏,正常菌群的定植、移位增多,易感性大大增加[7]。本研究显示,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低于30%。胡永林等[8]进行的药敏试验表明,米诺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100.0%)。故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米诺环素可作为首选药物。而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高,对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其他药物高度耐药,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9]。
表1 2012年某医院常见致病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
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且耐药情况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监测是临床了解细菌分布和耐药状态变化的重要途径,可以更好地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又是防止细菌耐药的根本措施。
[1]王金果,余方友.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迁[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5):300-302.
[2]杨青,杜小幸,俞云松,等.5种药敏方法检测产KPC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浙江检验医学,2008,6(4):3-5.
[3]殷春红,夏培元,王仙园.2002-2003年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54-355.
[4]王瑶瑶.158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80-481.
[5]卓超,黄文祥,盛家琦,等.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连续六年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1):752-756.
[6]侯嘉,邱洁,郑西卫,等.呼吸内科病房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1):83-85.
[7]李金林,王娟娟,周姚,等.ICU内颅脑损伤者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监测与控制[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51-1852.
[8]胡永林,陈泽慧,刘凤.米诺环素对高耐药菌株的药敏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2400-2401.
[9]刘春贵.浅析细菌耐药性.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