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明兵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荔城第三中学 广东增城 511365)
广州市从2013年开始,改革中考的体育加试项目,把原先的必考项目由200m跑改为男子1000m跑或女子800m跑(以下简称为“中跑”)。因此,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中跑科学化训练,在短时期内提高中跑的成绩,是摆在初中体育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中体育教师对中跑的训练方法存在较大的分歧,大部分教师认为中跑是“耐力性运动”,而少部分教师则认为中跑是“速度性运动”或“速度耐力运动”。为了探索有效的科学的中跑训练方法,本研究分别采取“耐力性训练”和“速度性训练”两种训练方法,对初一学生实施为期一学期的训练,让训练效果说明中跑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运动,以便统计初中体育教师对中跑的认识,掌握中跑的科学化训练方法,以便提高中跑的成绩。
研究对象为增城市荔城第三中学2012年9月入学的初一级学生,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耐力性训练”(简称“耐力班”),抽取另一个班级进行“速度性训练”(简称“速度班”)。
两个班实验前的中跑成绩如表1所示,两个班实验前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2.2.1 文献法
登陆中国知网,以“800m跑”、“800m跑”、“中跑”等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下载核心的体育科研论文几十篇,对这些科研论文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2.2 实验法
分别以“耐力性训练”和“速度性训练”为主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为一学期,从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期末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中跑测试,把测试的成绩(时间)根据评分表转化为100分制的成绩。
2.2.3 数理统计法
表1 耐力班和速度班实验前中跑成绩对比
表2 耐力班和速度班的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法
对所采集到的成绩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t检验,做数理统计分析。
2.2.4 训练方法
耐力班和速度班的训练时间为每天下午16:30~18:00,共90min,双休日休息。不同班的训练方法如表2所示。
耐力班的训练中应该控制在如表中的心率,组合组之间的间歇期,应控制在心率恢复到110以下,否则继续休息。速度班的训练主要是采用重复训练为主,每次的训练都应尽最大的能力进行训练。400m(含400m)以下的项目,组间间歇时间在4min左右或心率恢复到100次以下。800m或以上项目组间间歇时间为8~10min或心率恢复到100次以下。
在一学期的训练后,对不同班进行中跑成绩的测试,并进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耐力班的成绩有所提高,并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速度班的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
在一学期的训练后,采集耐力班和速度班中跑的成绩,并进行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速度班的成绩比耐力班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并经t检验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
中跑(男子1000m,女子800m)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项目,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中跑是“有氧耐力”项目;另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是“速度性或速度耐力”项目。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中跑训练中,不同的体育教师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有的纯粹采用“有氧供能训练法”进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以便提高中跑的运动成绩;而有的体育教师则采用速度训练或速度耐力训练为主,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或糖酵解供能能力,进而提高中跑的运动成绩。
有研究表明,中跑是一项速度性或速度耐力性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速度耐力,才能在比赛(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在比赛或考试后,血乳酸达到12.5mmol/L的浓度。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知识,一般人的血乳酸超过4mmol/L,将从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转向无氧代谢供能为主,也就是糖酵解供能为主。因此,中跑对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表3 不同班不同训练后中跑成绩的对比
表4 耐力班和速度班实验后中跑成绩对比
耐力班由于长期采用“有氧代谢供能”的训练方法,虽然能提高了学生的有氧运动能力,但对于中跑的运动成绩提高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对糖酵解供能系统的发展贡献不大,而中跑要求有较高糖酵解供能系统能力。
速度班的训练方法,明显有别于耐力班,它首先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速度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着力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也就是糖酵解供能能力,而这恰恰与中跑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吻合。因此,长期进行速度和速度耐力运动,有利于提高中跑的运动成绩。
通过本研究,采用速度性或速度耐力训练,更有效提高初中生的中跑运动成绩。因为,速度性和速度耐力训练与中跑的供能系统一致,中跑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糖酵解供能能力。
建议统一中跑的认识,中跑是一项速度性或速度耐力项目,必须通过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力,才能更有效提高中跑的运动成绩。所以,建议在初中开展速度耐力的训练,以便提高初中生在中考体育加试中的成绩。
[1]郑陆,潘力平,隋波,等.800米跑比赛前后血氨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血乳酸水平变化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
[2]乔柱.大学生1000m跑影响因素的判断与运动处方的建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84-785.
[3]刘玉海,王艳萍.提高800m跑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有效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74-75.
[4]詹建国,岳新坡,柴国荣,等.我国女子800m运动员专项素质结构及其特征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80-83.
[5]周新华,李勤.体育专业学生800m跑的训练方法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49-50.
[6]张焕臣.高校女生800m跑教学方案的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106-108.
[7]姜明.如何提高800米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60-62.
[8]李嵘,侯令忠.影响中师女生800m成绩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120-122.
[9]章翔,薛怀胜.我国优秀男子800m运动员共同的技术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4(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