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兰钧 姜亚斐 周斌
(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作为城市住宅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儿童在家庭之外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营造住宅区中良好的儿童活动空间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性格培养、人际交流以及形成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儿童活动场所和游戏设施是各级公共绿地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我们周围每天都有高楼拔地而起,表面上我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在现实中儿童拥有“玩”的地方越来越少,小区外来来往往的车流,小区内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和器械等都客观上影响了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无处可玩”成为家长们共同的烦恼。通过对城市住宅区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调查研究,对于更好地营造良好的、适宜的城市住宅区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是十分有意义的。
表1
选择乌鲁木齐市具有代表性的10个大型住宅区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式包括现场访谈和问卷填写。为了更详实地了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场地大小、内容以及儿童游戏情况同时采用了观察法。本次调查共发了20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7.6%。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家长回答;第二部分由孩子回答,并由家长协助,老师进行记录。所调查的儿童年龄分布在学龄前后的各个年龄段,集中在学龄前3~7岁儿童,男、女孩性别比例适宜。
1.2.1 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住宅区内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建设
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在购房时比较关注住宅区内有无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有43.18%的家长在购买住房时考虑到了住宅区内有无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有38.64%的家长同样也考虑到了这一因素,但他们表示这一因素不是他们购房时所考虑的重点,也有18.18%的家长根本没有考虑它。另外,有53.64%的家长表示如果建一个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只要孩子有玩的地方且很安全,他们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户外活动对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有安全的活动场所。
1.2.2 大多数儿童选择在住宅区里进行户外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儿童都选择在住宅区里进行户外活动,其中55.45%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在住宅区里进行户外活动;有34.10%的孩子选择只要天气好、没有其他作业的时候都会选择在住宅区里进行户外活动,然而也有10.45%的孩子很少在住宅区里进行户外活动,通过访谈可以得出的原因是住宅区里没有让人放心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车流量大、其它不安全因素(宠物、植物、器械等对孩子的伤害)。
1.2.3 儿童户外活动中家长陪同现象普遍
调查中有近47%的家长反映,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受到过伤害,这使得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户外活动感到不放心,这就出现了“只要孩子在户外活动必定会有家长陪同”的现象,不过家长陪同的孩子大部分是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家长害怕隐性的一些危险发生。
1.2.4 专设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少、且面积小设置不合理
在对十几个住宅区进行了深入考察后发现,儿童活动场地在住宅区里是最受欢迎且利用率最高的区域。但住宅区里为成年人精心设计的活动场所越来越多,但是专为儿童设计、符合其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活动空间却普遍缺乏。调查发现,有20%的小区设有专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且大多数活动场所面积小。有75%住宅区装置了成人健身器械、成人运动场所(例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还有5%住宅区没有装置成人健身器械,也没有专设公共活动场所。在调查期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小区中的健身器材场地里,人满为患,有老人、大人还有很多孩子们。时有家长感叹,“现在城市中的孩子实际很可怜,能玩的地方太少了。”我们不得不说,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建筑物过多地侵占了自然空间,孩子们心中理想的自然乐园几乎被所谓的现代化吞噬了,而人造的儿童活动空间也建设不多(见表1)。
按照儿童户外活动场所设计理念来看,大部分住宅区里的儿童活动场所设置地点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有的设置在住宅楼下、有的直接位于车道的旁边,汽车的行驶和尾气排放对孩子的安全健康造成了威胁;有的场所设置在太阳直射的空地上,这样的选址都不符合儿童场地要安全、少噪音、有阳光但不完全曝晒的地方。此外,许多旧住宅区在规划上就没有户外游戏场地的考虑,从而缺乏为儿童提供的专门空间。新建住宅区基本上设有儿童专门的活动场地,但这些大多只停留在“拥有即可”的层面上,而场地的规模和器械的丰富程度主要与住宅区的“档次”程度有关,并没有真正地关注到儿童的切实需要。
1.2.5 儿童户外设施单一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善
场地加上简单设施的设计这已成为儿童户外场所的普遍现象。在拥有专门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小区进行调查,发现80%多的场地铺地材料几乎都是水泥地面,器械数量少、种类单一。对儿童户外活动场所里的空间缺少设计,器械的安装点和使用功能都缺乏对儿童游戏活动特点需要的研究,使得活动场所的器械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多样的需求。虽然有的居住区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器械,但这些器械偏重于身体素质的锻炼,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只能引发儿童单一的行为。有近50%住宅区(这些小区大多已建10年左右)里的设施也不同程度的老化陈旧、没有专人管理维护、安全得不到保障。调查还发现,成人健身器械损坏情况也比较严重。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地面没有软地,旁边没有草地、树木,没有遮阳避雨的设施,没有供人休息的长椅,无法提供给陪伴他们的家长一定休息及交流的空间等。
从家长对住宅区户外场所以及器械是否满意的调查来看,仅有11.37%的家长表示比较满意,而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户外游戏场所表示出不满意。还有38%的家长都提到了私家车辆、机动车辆随意占用住宅区户外活动场地,使得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的场地就更小了甚至没有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1.2.6 儿童户外活动广泛分布于小区里的公共活动场所
在实地调查中,由于很多的住宅区里没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场所,因此儿童活动地点广泛分布于小区里的公共活动场所中。即使有专用儿童场所,儿童活动地点和其它公共活动场所也无明确界限。可以说,住宅区里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广义上的儿童活动场所,而且活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常会看到如下情景:滑轮滑、骑车、藏猫猫、踢球等。
但是这些公共活动场所大多只适合成人使用,缺乏针对儿童的安全防范措施,因此潜在的危险隐患是多方面的。有20.9%的儿童表示受过活动器械伤害,同样比率的伤害还有交通事故伤害、动植物伤害。有8.94%的儿童被陌生的成年人骚扰,有28.36%的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其他伤害。还有的住宅区里,既没有儿童户外活动场所也没有成人活动场所,绿地就成了孩子们唯一可以活动嬉戏的场地,然而常常旁边的“禁止践踏草坪”的标志,使得这些小区的孩子们连基本的户外活动空间也被剥夺了。
户外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户外活动场所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儿童在户外活动,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经常接受阳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户外的天地对儿童充满吸引力,户外有开阔的空间可以跑跑跳跳,为儿童的自由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户外活动的形式易改变和不固定这些都无疑契合了孩子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户外活动空间可以随着儿童的成长而扩大利用的范围。因此,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认识到必要的户外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都应该督促孩子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而不应以“安全”为借口阻碍儿童自由的户外活动。
相关研究表明,创造居住小区中的户外场地对儿童的影响比成人要大。一般从空间上来说,儿童没有成人这么多的消费能力与行动能力;从时间上来说,学龄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和居住区内度过的,城市的大型游乐场、公园、城郊的风景区虽然有趣也有益,但是这些场所由于距离遥远,儿童很难经常光顾。因此,居住区中的户外环境肩负着鼓励儿童亲近自然,提供儿童自由玩耍的空间,将儿童与自然和社会建立起日常联系的任务。
住宅区里要设置场地适宜、设施完善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已成为现实需求,主要有如下原由:(1)城市住宅产业日渐成熟,居民的居住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居住高密度化导致原生态的户外活动空间减少和人工化。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要么在夹缝中生存,要么被迫转换成室内游戏空间甚至网络虚拟空间,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2)面对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普遍缺少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机会,致使这一群体表现出了一些诸如自私、胆小、任性等性格缺点。因此,在住宅区中营造良好的儿童户外空间环境,提供儿童与其他同伴交流、互动合作的空间场所,是促进独生子女身心健康和良好性格培养的重要保证。(3)现在年轻的购房者在挑选住房时,越来越看重社区的人文环境质量,更多人将社区能否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一般来说,好的户外活动场地不仅要有场地,更要有“结构”,这样的活动场地,不仅能发展儿童的动作与运动能力,而且有助于同伴之间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发展,满足儿童各种不同的需要。户外活动场地在设计时要注意安全卫生,场地应适宜儿童做跑、跳等运动,场内的设备或器械应适合儿童的身高和运动能力,场地放置数量适宜的的设备、器械。户外活动场地的结构设计,要尽量利用地形地貌的自然特点,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装饰,让儿童在接近大自然的环境中愉快地游戏。此外,要根据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制定具体的设计措施,例如针对爬、攀、跳等类型的体能活动,应着重考虑安全设施,防撞击、防跌落;以躲藏、角色扮演为主的社交游戏,则应保证有一定的回旋空间,设施布置宜简单,避免影响儿童奔跑;利用沙子、水、泥土等可塑造或运转的材料作为道具来游戏,需要考虑材料的供给、维护及清洁等。综上所述,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要尊重儿童活动的需求与特点,兼顾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特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创造活动性、探索性的环境并鼓励交往、交流与合作,让孩子们学会社会规则和生活的技巧,尽可能为儿童多方面发展创造安全的、适宜的条件。
一般绿地可以弥补户外活动场地的不足,现在城市住宅区里的绿地大多只是为了美化环境,注重观赏价值,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即使有活动场地,也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只进行简单机械的摆放组合,使绿地和器械不能很好地结合。
关注小区内的绿地空间,在绿地上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及安置合适的器械材料,有机地拓展儿童活动范围。增加儿童活动机会,同时绿地相对安全、方便的环境也能促使家长给予儿童更多的活动自由。也可将儿童户外活动场地与绿地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的互动设施,以便儿童在单元楼前的绿化带就可以自由活动,增加儿童的活动机会。
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同,尤其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对新建住宅区审批时应对住宅区儿童户外活动场地的规模、内容等做出规定,并督促相关部门予以落实。同时,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得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在政府、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发展,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日常户外活动场所。
对大部分旧住宅区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没有安全场地、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应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改善,首先,为小区儿童开辟出安全的活动场地,如果没有固定资金投入可选择土地或沙地,这种地面适宜儿童做跑、跳等运动。其次,对户外活动场所中已有的设备、器械要定期的维护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对损坏的设施要更替,设备、器械数量与场地面积要尽量保持合理的比例,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最后,对旧住宅区经常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要合理改善和管理以防不安全事件的出现。
儿童是城市居民结构中的特殊阶层,他们的需求和教育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根植于城市住宅区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使用频率很高的环境,它不仅为儿童的户外游戏提供场所,还为儿童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增加社区的活力,改善城市环境。如何创造一个真正的满足并尊重儿童的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户外活动环境,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需要更多的人本着社会责任感做出全新的探索。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美)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8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沈岚.城市住居住区学前儿童户外游戏及游戏场地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9):95-96.
[6]肖哲涛,郝丽君.浅议城市住区儿童日常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11).
[7]蒋玲.城市居住区婴幼儿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09(3).
[8]张毅川,乔丽芳,陈明亮.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建设探讨[J].园林设计,2008(1).
[9]章俊华.幼儿园户外环境绿地[J].中国园林,200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