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

2013-02-20 05:14:51冯国强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沛县221600
吉林医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假瘤征象胸膜

冯国强(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沛县221600)

虽然肺部炎性假瘤这种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但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肺部炎性假瘤得以及时的发现和诊断,为充分认识其相对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笔者对收集的18例肺部炎性假瘤的CT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在2007年3月~2012年7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部炎性假瘤的病例,男10例,女8例,年龄在19~70岁,平均38.67岁,无临床症状者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2例),咳嗽、咯痰(7例),咯血(1例),胸痛(1例)。有基础病史者10例,其中包括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6例,肺结核病史者2例,有类风湿病患者2例。

1.2 检查方法:胸部CT检查采用我院GE 16排螺旋CT常规横断扫描及MPR图像后处理,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面,120 kV,120~180 mas,层厚5 mm,病变区行2 mm薄层扫描。行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总量约80 ml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病变分型及分布:肿块型,结节型,浸润型,类似纵隔肿块型及并发右肺中叶综合征型。右肺11例,上叶2例,下叶8例,并发右肺中叶综合征者1例;左肺7例,上叶1例,下叶6例;类似纵隔肿块型1例。所见病例未见明显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节肿大。

2.2 影像学CT表现:两肺各叶皆可发生肺部炎性假瘤,但右肺多于左肺,下叶多于上叶。病变又以肿块形、结节性多见,瘤样肿块可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以圆形或椭圆形多见。病灶一般以单发多见,也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0.7~14 cm,但多在3~5 cm之间。病变大多位于肺部边缘,少数可发生在胸膜上。现笔者对18例肺部炎性假瘤的CT表现总结如下:

2.2.1 CT平扫:①平直征(16例):表现为肿块的部分边缘较平直,状如刀切,又称为刀切征,其常常为病灶的肺段或肺叶的分界处。②尖角征(15例):表现为肿块边缘呈尖角样突起,即桃尖征[1],病灶边缘模糊,密度较低,周围有索条状、网格状阴影,目前此征象被认为是肺部炎性假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且该征象对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着重要意义;③空洞(2例):较少见,常常位于病灶的偏中心位置,可多发,可呈厚壁形空洞。该征象在CT检查中能更好地显示;④钙化(5例):表现为斑点状、密集状、弧形或毛絮状高密度影,一般以散在斑点状形态多见,特别是病灶的点状钙化CT的扫描显示率更高。⑤胸膜肥厚粘连(18例):表现为假瘤临近的胸膜呈线状、条带状密度增高影,一般位置较局限。CT对该征象的显示很敏感。⑥支气管充气征(11例):表现为含气的支气管贯穿于病灶内形似支气管状的低密度影,其实为尚未受侵犯的支气管。⑦肺不张(2例):一般为局灶性肺不张,另外也可因为局灶性肺不张或纤维组织的牵拉作用,引起临近的支气管扩张,出现临近的支气管充气征象。⑧胸腔积液(2例):一般为少量,表现为肺外围膈角的后内侧见有密度均匀的液性密度的半月形影。为病变侵犯胸膜,引起胸膜的炎性渗出所致。⑨分叶征(1例):此征象少见,常见于假瘤直径较大时,并且分叶较浅。

2.2.2 CT增强:病灶程中等以上强化,特别是周边部分强化更明显,增强后假瘤的CT值可增加50~70 HU,CT值往往超过164 HU。

3 讨论

肺部炎性假瘤的发病机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炎性假瘤可能与机体的代谢紊乱,免疫反应,肺部的慢性炎症以及同一部位反复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肺部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病理类型:CT图像的密度分辨率较高,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肺炎性假瘤与肺的境界面;CT的横断图像能更容易发现小空洞的存在,不管这些小空洞是单发还是多发。除此以外,CT图像上还能显示肿块周围毛刺,以及对本病诊断有着重要价值的胸膜增厚粘连征象。肺部炎性假瘤病理标本肉眼观察为肺实质内的瘤样肿块,质地较柔韧,周围可有假包膜,是慢性增生性炎症的一种特殊形态;镜下为肉芽肿结构,有多种细胞成分组成,现最新病理类型分为组织细胞增生型、乳头状增生型、硬化血管瘤型、淋巴细胞型、浆细胞型五种[2]。

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肺炎性假瘤多发生于肺边缘部位,直径多在5 cm以下,边缘较规整,瘤周纹理受压移位,可见有胸膜尖角状粘连,增强检查肿块有明显的强化,动态观察长时间变化不明显。肺炎性假瘤需与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肺结核球、球形肺炎相鉴别。

周围型肺癌的患者,有咯痰,咯血丝,消瘦等典型的临床症状,分叶征常见,灶周有较密集的毛刺,胸膜凹陷征是其典型的CT征象,如果同时发现有肺门或纵膈淋巴结的肿大,则更有利于鉴别。

肺错构瘤,常边缘锐利,无毛刺,如果在CT上见到骨骼或脂肪成分,则可明确鉴别。

肺结核球,可有结核中毒症状,是一种干酪性病变被纤维组织所包围而成的球形病灶,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的背段,多为单发,大小约为2~3 cm,密度较高而均匀,灶周可见条索状、斑点状高密度影,“卫星病灶”具有特征性。

球形肺炎,临床上有咳嗽、咯痰、胸痛、发热等症状,病灶好发于两肺下叶背段,大小约为2~5 cm,密度较均,病灶边缘较模糊。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较快。

肺部炎性假瘤的治疗:肺炎性假瘤的病程较长[3],目前内科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加抗生素治疗,一般治疗2~6周临床症状及其影像表现可基本消失,但也有个例治疗长达半年者,这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另外由于在发病初期肺部炎性假瘤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再加上除了影像学检查以外,没有更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误诊率较高,若内科正规治疗,所需时间较长,又由于患者或者其家属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心理较焦躁,由于该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完全可以治愈。他们则常常选择积极地外科手术治疗。

炎性假瘤最早由Umiker在1954年命名,在1939年由Brum首先报道炎性假瘤发生于肺[4]。因本病的分布位置的特殊性,支气管镜的检查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实验室检查大多数为阴性,该病的诊断误诊率很高,因此影像学的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HRCT的检查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它还在对评价肺内病灶的良恶性上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又随着PET/CT的出现,肺炎性假瘤的准确诊断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中其灵敏度和准确性进一步得到提高。可是由于我院的检查条件的限制,其病例未进一步行PET/CT的检查,未能得到更多的影像学资料,确实很遗憾。

由于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断确实比较困难,再加上其他的辅助检查意义不大,为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意义的诊断依据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正确认识肺部炎性假瘤的CT征象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虽然CT的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固然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考虑到该病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时进行胸部穿刺活检及正规治疗后CT定期复查,外科胸部手术的治疗,以及现在进行PET/CT的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正确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古倍珍,张霆辉,黄华粼,等.肺炎性假瘤31例X线与CT诊断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6):661.

[2] 白人驹,张雪林主编.肺炎性假瘤[M].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06.

[3] 潘青华,邹新农,方向明.肺炎性假瘤的CT影像学表现与误诊原因[J].职业与健康,2011,27(5):582.

[4] 梁世妙,张本固.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5016.

猜你喜欢
假瘤征象胸膜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寰枢椎脱位伴齿突后假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云南医药(2021年3期)2021-07-21 05:41:06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小肠多发钙化性纤维性假瘤误诊一例
腹部外科(2016年2期)2016-12-16 16:45:42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睾丸鞘膜孤立性纤维假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3
穿刺易出现并发症的肺部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