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梅 于亚芳
(长春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1)
陈素梅 女,1970年生,副研究馆员。
于亚芳 女,副研究馆员。
自古以来私人藏书就担负起了保存、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对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众多藏书家本着服务大众的意识,以私藏捐奉给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这种无私精神值得赞颂,令人钦佩。
我国私人藏书历史源远流长,为保存和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现、当代藏书家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功勋卓著。
私人藏书家徐树兰创办的古越堂,公开自己的藏书,演变成为今天的“鲁迅图书馆”。1919年,广东图书馆接受梁鼎芬之子的600余箱藏书。从1920年至1924年,浙江图书馆就接受捐赠图书649种,期刊275种,超过了同期该馆购入的书刊数量。1929年,梁启超饮冰室4万余册藏书赠送北平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藏书家的捐赠更是不胜枚举。
长春图书馆从1992年开始接收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赠书。“齐放方志文库”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和重要史料价值。齐放先生是吉林省地方志研究专家,退休后,将他多年收藏的全国部分省、市、县的志书、年鉴等480册无偿捐献给长春图书馆。“地方作家作品库”收录了生活和工作在吉林省的百余名知名作家向长春图书馆捐赠的图书。自2002年起,长春图书馆又陆续接收了上官缨和杨庆祥两位老先生捐赠给图书馆的两万余册图书,分别命名为“上官缨文库”和“敬贤书斋”,并专门设立了特藏文献查阅室收藏这部分书籍,供广大读者阅览。
上官缨,吉林省作家、藏书家,曾荣获吉林省和长春市两届藏书家榜首等美誉,他是将个人全部藏书捐赠给图书馆的吉林省首位藏书家。
杨庆祥,原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他分别在1995年和2002年荣获“吉林省十大藏书家”称号和“长春市十大藏书家”称号。
上官缨原名潘芜,1931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一直在文艺团体工作,后来被下放20年,直到1978年后,才专门从事书话、书评、随笔的写作,并担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和长春杂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上官缨老人家70多年来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12岁时便父母双亡,尽管家庭生活困苦,还是不忘读书。直到退休后仍坚持创作。上官老人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只有8角钱的津贴,而他买书都是靠着微薄的稿费以及从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然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收藏的图书,竟在十年动乱中遗失了,现在的万余册藏书,是在1978年后重新购得的。
杨庆祥,吉林省舒兰市人,1934年出生。从事新闻工作30年,曾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专家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杨庆祥先生年轻时因家庭贫困,刚工作时每个月工资只有6元,完全从生活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凭着一股钻劲,将藏书与读书持之以恒。杨老从30岁转入有计划读书和藏书,把读书、藏书和购书定位于文、史、哲、法和人物传记这5大类上,逐渐由杂变专,由专变精。其中,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世界200多个国家的国别史共500多卷,是他给30多个出版社发出信函购买,经过3年才购齐;《金瓶梅》的各种版本全部购齐;尤其是崇祯万历合璧本,是用他10年的集邮全票换来的。
古人把藏书家分为考订、校、收藏、赏、掠贩5类,其中考订、校、收藏、赏4类可以说是“为用而藏”;掠贩是“为钱而藏”。现代把藏书家分为6种类型,学术型:知识分子,藏书多与自己从事或爱好的专业有关,学以致用;兴趣型:个性化藏书,如偶像书、名人签名书;公益型:目的在于资源共享,变为个人图书室;实用型:考试相关图书,与生活有关如养生、股票一类书,科技图书等;功利型:收藏珍稀本,买卖,包括创刊号、连环画等;风雅型:自我装饰,创造一种高雅的氛围,烘托自身价值。上官缨与杨庆祥两位老先生藏书是为用而藏,是典型的学术型藏书家。
上官缨收藏的图书绝大部分是文学书籍,如中国古典小说,从汉魏六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中既有“五四”以来的文集,又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著名的唐、宋、明、清的一套笔记小说;外国文学收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评论等。
杨庆祥藏书的书品优质,藏书既专又精,文、史、哲以及自然科学等门类都有涉及。哲学、法律、中外历史、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等文献全部涵盖,其中,法律方面的人权类和文学、文化类书籍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论述中外人权的书籍非常全面,如《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人权百科全书》、《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人权问题概论》、《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妇女的人权》、《人权研究资料》等。这些书籍反映了从古至今世界各国对“人权”的认识,东西方“人权”观念的差异,“人权”之争的不同历史等等。
上官老人收藏大部头丛书,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等系列丛书百余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约50册,《世界文豪书系》6种70余册全部购齐。大部头丛书,如《香艳丛书》、《四库笔记小说》、《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鸳鸯蝴蝶派八大经典》等等。《四库全书笔记小说》分别由中华书局、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零散出版,经老人多年索求,终陆续购全。还有《红楼梦》系列版本,共有8种如戚蓼生评本、脂硕斋评本以及胡适的藏本,许多是手稿影印,堪称珍本。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大学出版的《红楼梦》续书共20余种,非常齐全。
杨庆祥所藏《世界各国国别史》共500多卷,中国古典文学和译林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丛书达百余部,《消费者权益保护实用核心法规》和《公民人身损害赔偿实用核心法规》等适用法律与案例精选总计200余册,台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全集》60余册、《宋史》200余卷、《简体字本二十六史》529卷。另外,文史类书籍,如《巴金全集》、《永乐大全》、《西洋全史》、《中国通史演义全编》、《毛泽东评点的帝王大传》、《二十六史精华:中国现代语文版》等收藏比较完整。
上官老人收藏旧版书,如旧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红旗谱》,袁犀的《泥沼》和梅娘的《第二代》等,都是在旧书摊上“淘”来的,成为他老人家的宝贝。尽管某位作家的全集、文集、选集齐备,如果发现旧版单行本,就立刻买下。像契诃夫作品有全集,又买了解放前平明出版社出版的,由焦菊隐先生译的契诃夫戏剧集,都是为了保存这种古旧书籍。
上官老人收藏了沦陷时期书刊,1931年至1945年间,长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他们是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等地来到长春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被称为沦陷区文学。上官老人多年来在东北沦陷区文学领域多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沦陷区文学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对沦陷时期文学作品的钩沉、搜集、抢救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以研究、评价作家及作品”。特别是《东北沦陷区长春作家群》一文,为爱好和研究此领域的人士提供了良好的阅读范本,他珍藏着当年的旧书刊及其影印照片,如《艺文志》创刊号、《丰年》、《满洲作家论集》、《兴亚大同报》、《麒麟》等。
上官老人的藏书,有部分在题名页和封底处印有一些图书馆的早期藏书印、索书号等陈迹,可能是从旧书摊中淘来的,也可能是从图书馆剔旧图书中精挑细选,购买了许多有价值的图书。其中就有长春图书馆早期的篆字藏书印(现已不用)。从中可一揽早期企、事业单位资料室、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印,对于研究藏书印迹历史有一定作用。另外还有早期书店的戳记和朋友赠书寄语、印章。
杨老先生收藏的珍稀版本和海外版的图书价值较高,有的已经绝版。如《永乐大全》、《西洋全史》这样的珍本图书,令一些图书馆也望洋兴叹。还有部分资料堪称无价之宝,例如吉林省从1945年开始发出的第一份文件和至今发出的文件,是最全的收藏品,并精装成册,其文献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当代藏书家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书,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读书,从读书中获取知识,为治学奠定基础,并从中得到读书的乐趣。以这种读书为乐的传统精神为指引,一定能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藏书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1] 上官缨.上官缨日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 上官缨.描红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3] 上官缨.艺文碎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4] 杨庆祥.谈论法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 杨庆祥.心路花香[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 苏文珠.私人藏书的历史贡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