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训 杨承谕 咏 梅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陆生动物产业深度转型:构建生态大农业循环链
□杨承训1杨承谕2咏 梅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陆生动物产业是大农业生态大循环链条中的主要节点,它具有鲜明的两重性,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和市场的严峻挑战。为迎接农业产业革命必须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合力,掌握其特殊规律,实现深度转型,走农牧紧密结合的路子,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转变,构建和优化循环经济环链工程,构成高端生态大农业的关键环节,并铺就生物能源的基础。这一过程需要用好“政府主导、科技引领、市场发力”的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新型三元机制。
陆生动物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三元机制;生态循环链
陆生动物(terrestrial animal,该称谓来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d Animal Health Organization),是我国大农业(农、林、牧、渔)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生动物产业,主要是畜禽养殖业。它的价值链最长,安全风险链也最长,一头紧系农民收入,一头紧系居民健康,常常使人陷入两难境地。这几年,几大风波倒逼人们反思:如何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现代养殖业大发展,这关系到实现大农业现代生态循环整体链条。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看来仅仅从市场经济中找寻诀窍无法完全解决,而单靠政府扶植也不能根治,必须以广阔的视阈开拓新思路,就得在“两只手”上再加一个新元素:发挥由科学技术支撑的生态生产力功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科技引领”的新型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机制。实质上,是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合力去构建、优化循环产业环链,并使之工程化,推进比传统养殖业范围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现代动物产业,这就需要深度转型。
什么是“陆生动物产业”?这是指大农业中以陆生动物为基础生产单元的各种产业,包括畜禽养殖业、蜂蚕业、特色动物养殖业等。从长远看,还可能扩展到昆虫养殖业,它身体虽小,但品种多、分布广、繁殖快、适应性强,全球约1000万种,数量相当于人类的2亿倍。有人说昆虫可代替粮食为人食用,这显然夸大了,但其潜力巨大。这里暂不包括品种繁多的宠物、观赏动物的驯养产业。陆生动物产品,如肉、蛋、奶、鱼、蜜、毛、皮、丝、药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大贡献,是为人类提供食品特别是优质蛋白、丰富人类饮食、提高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基础产业。与整个大农业生产一样,动物产业的基础生产单元的属性也是经济再生产与生物再生产相统一,正如毛泽东所说:“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走“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的路线。[1]P101当然,在生态、生物属性和技术层面上,动物产业与种植业有着很大差别。
(一)饲养业技术和经济层面的重要特点
1.不可缺少。动物产业为人类提供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和其它重要营养物质,还能提供药材、皮毛等重要基础原料,丰富人类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动物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所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动物产业还必然有更大发展和优化。
2.“消耗性”维系。与植物性产业不同,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靠消费有机食料来维系生存发展,其数量和发展速度必须与其食料生产状况相适应。当前已存在与人争粮、与生态“争地”(如草原载畜量过大)的问题。饲养动物一天也不能停饲停水。畜禽的饲养也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
3.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大、良种培育和改良的周期较长。动物产业中的动物种类、品种数量极其繁多,各种类及各品种之间生产和经济性能差异很大,品种的选定对动物产业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品种的选育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尽管现代生物技术的选育速度和质量发生了空前的跃升,但这仍然是很艰巨的,像种植业一样,“种业”也是发展动物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
4.环境重要污染源。动物对食料的消化吸收率低,未被充分消化和代谢中制造废物被排除体外,动物存养过程中,污染环境、大气和水体。
5.产品不易保存。以肉、蛋、奶、鱼为代表的大宗的动物产品,由于营养丰富、含水量大、自身酶类活跃、利于微生物繁殖等原因,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腐败变质,较难保存,一般保质期甚短,加上自然或人为污染常常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6.病害问题突出。动物产业的大敌是疾病,威胁动物本身的健康和增殖。群发性疾病中首先是疫病(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次是中毒病、代谢病。疫病的病因是生物性病原体,其重要特点是可以繁殖且不断变异,其中很多病原体繁殖迅速,如细菌繁殖方式二分裂式(即以2的对数增值),以大肠杆菌为例如条件适宜24小时可增长47万亿倍,口蹄疫病毒每侵害一个细胞增殖约一亿倍,寄生虫中有的长期乃至终生寄宿并危害宿主动物,有的增殖很快会引起急性致死性疾病。
7.动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存在诸多安全威胁或不利因素。有200多种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动物之间可以互相传染,如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布鲁氏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日本血吸虫病…,弓形虫几乎可以侵害所有脊椎动物,也是人类的严重威胁;其次,动物可成为病原体的储存库和繁殖“基地”,有些病原体对某种动物仅寄生繁殖而不致病但却对人或另种动物致病,有的病原体原本不对人致病,但变异后成为人的病原体;其三,动物产品也可被有害病原体污染而使人患病,如沙门氏杆菌、肉毒梭菌毒素等导致的食物中毒;动物产品可携带有害物质如抗生素残留、瘦肉精、激素残留等危害人类,有的是人为故意加入的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某些“防腐剂”、塑化剂等),危及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其四,动物产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不利于健康或利用价值较低物质(如过量的动物脂肪、胆固醇以及嘌呤类代谢产物等)。
8.市场中的“弱者”。由于动物产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动物及其产品抗压性弱,难于抵御市场较大的直接波动和相关因素波动,更无足够力量抵御人为操弄的坑害,最后吃亏的是生产者和动物产业本身,这种现象近年来已屡见不鲜。
总之,动物产业有特殊两重性,受自然规律直接支配也受市场规律重大影响,特别是需要密集的高技术支撑,并形成高效运转的环链,它必须向受生态规律支配的循环经济环链深度转型。
(二)从“猪周期”认识三元配置机制
在生物繁殖成长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我国生猪市场呈现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业内人士称为“猪周期”。一般走势是:猪肉价格上涨——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增——市场生猪供应大增——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再次上涨。据农业部组织的课题组研究,我国猪肉价格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以来先后经历了六次明显波动,上升期和下降期均为2至2.5年。这种猪周期的存在和生猪的养殖周期相关,从乳猪出生到出栏一般需要5到6个月,能繁母猪数量的增减,则蓄势更强,约为9个月,这种周期的出现既有市场因素更有自然特点,与猪的繁育生长周期大体吻合。[2]再详细来讲还有几点要考虑:一是猪的饲养如果加了一些添加剂可能生长快,但猪肉质量受影响,甚至有毒,消费者不愿购买。而生态猪肉却供不应求;二是疫病影响。生猪传染病较多,一下子可能死亡很多,造成波动;三是从大农业考虑,用其他动物如牛羊禽类等替代产品不够,也影响猪肉的供求关系;四是没有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工程,养猪者单靠养猪卖猪,成本高,无其他收入补偿,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五是中国人的健康饮食习惯还不科学,猪肉消费多,有待于健康搭配(西方吃猪肉比较少);六是饲料、饲养、市场等信息传递不畅,往往是盲目生产、盲目供应、盲目消费,这也是波动的重要因素。以上六点,加上生猪饲养周期共七点,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仅从市场上找原因是不能根治的,必然造成重复发生的恶性循环。鉴此,必须考虑转换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的机制,这就是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科技引领”的三元机制,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猪周期”的循环怪圈。我们还应当研究其他动物(牛、羊、家禽等)表现出的周期性,利用三元机制加以科学调控和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20多年来我国的肉类和禽蛋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肉类的消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奶类的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1/3,预计2015年将达到36%。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联盟平台》2012-11-23发布)提出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坚持优化结构布局”、 “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坚持推进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国新闻网》2012-05-25 发布)提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畜禽健康促进”、“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三大策略。目前有关规划正在贯彻实施,“轨道”已经铺好,可以预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既定目标。
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畜禽饲养业,关键是依靠科技支撑及引导,严守生态规范,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工程化、标准化、信息化,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社会和健康效益。目前实施中的重点是:1.突出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和加速相关科技的进步和推广普及;2.加速规模化、工程化进程;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4.在适当增加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的提升;5.解决“人畜争粮”问题;6.协同努力解决疫病防治问题,保障人和动物的卫生安全;7.畜禽产品安全要常抓不懈;8.加强环境保护;9.构建畜禽饲养业大产业链和市场稳定机制。
从总体看,饲养业流程快、耐受性低(或者说脆弱性大)、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大,面对这种严峻挑战,我们应当寻求新的思路,即利用倒逼机制走“跨越”发展的路子:饲养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生态化,成为拉动大农业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的“机车”,具体说就是率先实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技术装备工程化、生产生态循环化、微生物“助推”化、全业链保障化。具体要求突出以下几点:
——发展科学化生态化规模化饲养业可作为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的枢纽和抓手。畜禽养殖业的科学发展为构建以生产沼气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循环经济既可为饲养业解决安全、环保、能源乃至饲料等重要问题提供关键性途径,又可为种植业提供高效有机肥料等有用物资,为农业副产品、“废料”提供资源化途径,还是治理农村及城镇环境污染、获取生物质能源的有效手段,多面耦联、互为益彰。例如“饲养——沼气——农作”、“饲养——沼气——蔬菜”、“饲养——沼气——花果”等模式,把饲养业与种植业通过沼气生产构成 “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缩微”型生态循环链圈,整体构成“循环大农业”,而饲养业正是循环大农业的枢纽。这应作为当前和今后饲养业转型升级极佳模式、优选途径,也是大农业转型升级的得力抓手,加上本业的集约性、高技术、高装备等特点,成为率先进入循环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领头雁”。在这方面各地已创立众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如融水苗族自治县、浙江省富阳市的作法具有示范意义。
——研发动物病死肉尸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相结合的路径。病死动物肉尸不仅污染环境、造成疫病传播,而且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制成假冒伪劣食品坑害人们危害安全。例如2013年春在上海、四川河流中漂浮大量死猪死鸭,实际上全国丢弃的动物尸体难计其数,须通过法律、管理、技术等综合手段予以解决,以确保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人和动物的防疫安全。同时还应考虑:病死动物肉尸干物质成分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组成的大分子有机物,用当前使用的掩埋、焚烧、化制、化学消毒等方法“无害化处理”,不仅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隐患、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而且造成资源和能量的浪费。从经济学和生态角度出发,应探索和研发无害化与资源化耦合的新路子、新技术,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如无害化后转化为沼气、肥料,乃至经过复杂的路径(微生物、低等生物)部分地转化为高蛋白饲料。目前已有成功的科学技术案例。
——大力开发微生物饲料。研发微生物饲料是解决畜禽与人争粮、开拓饲料来源和提高饲料质量的优选途径,除大力推广青贮、纤维素分解、EM发酵等成熟技术外,应着力研发微生物单细胞蛋白(SCP)饲料,包括微藻类饲料,利用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光合、固氮等特殊功能生产良好蛋白质饲料、特需氨基酸(同时要解决减少其中核苷酸的技术)。这里提一下“甲醇蛋白”的制造和应用。河南义马煤业集团煤生化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利用高灰、高硫劣质粉煤就地转化,衍生出高新煤化工及煤生化产品,合成SCP,可批量生产,据计算每吨甲醇蛋白可节省粮食3.5 吨,可配制10-20吨饲料,虽然消耗了少量劣质煤和氨水等原料,却补充了精饲料,这是合算的(见新华网河南频道2012年8月23日报道)。从这个角度讲,饲养业可以率先实施“微生物化”,成为“微生物农业”的“先行军”。
——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卫生不照搬西方过量扑杀政策,走中国特色之路。长期以来,西方过度迷信“个体杀绝”可以扑灭和防治动物疫病理念,曾在动物疫病防治中扑杀了大量畜禽,后来虽改进为所谓“改良扑杀政策”,还提出建立所谓“非免疫无疫区”的要求。这种理念和政策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病原体并非完全存在于生物体内,在外界环境中也可存在,根据防疫“三原则”(病原、途径、抵抗力),可以说疫病发生决定于病原、宿主机体和环境状况三方面因素。病原体的致病力是动态的、多相的,许多病原体可寄生于多种宿主机体(动物和人),但是有的不发病、有的发病,病原体自身又在变异之中,致病力特性和强弱也随之变化。因此靠“大开杀戒”不仅不能彻底消灭疫病,而且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例如英国多次发生口蹄疫,证明了以扑杀为主要扑灭措施的低效性,仅2001年就扑杀一千万只农场动物,包括70万头牛,造成了80亿英镑(约合160.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以至许多农场主为此痛哭。但是疫病“杀不尽”,来日“病又生”,2007年英国再次发生口蹄疫。近日英国专家的研究揭示,感染口蹄疫病毒传染性在牛只体内只会保持一至两天,所以将其隔离至牛体内病毒传染性消失就大大减少了继续传染的危险。又如2013年春,我国发生的H7N9“禽流感”在养禽场基本沒检出病原体,假如开了西方那种“杀戒”,养禽业就遭了天大的“窦娥冤”!二是“死疫苗”(灭活苗、亚单位苗等)可有效地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力,但是并不含病原体,更不存在病原体“复壮”或变异问题。所以我们可走“中国特色”动物疫病的路子,即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不要搬用西方那种“宁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做法。
——建立饲养业市场保障机制。饲养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其产业链长、效应链长、风险链长,极易受害于“毁誉流行病”(如“三鹿奶粉”事件打击了整个国产奶粉市场),又是“第三只手”(市场内外的“劣相”力量,如假冒伪劣、掺有害物质、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破坏公平交易和合理秩序等等)兴风作乱的重要空间,单纯靠“市场机制”不能保障饲养业的安全、稳定、健康地运行和发展,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为此,必须采取“三元”调控配置机制,即加上科技这个强大手段,构成一项系统工程,采取正确的经济、技术、法制、社会、管理等措施综合解决。这里着重强调两点:一是要构建饲养业产业链。从饲料生产、加工、供应,到繁殖饲养、畜禽出栏,到运输、屠宰、加工,再到产品储存、深加工、销售最好能够一体化,或者建立协同制约机制使之“无缝连接”,在各个环节上杜绝“第三只手”插进和作害;在硬件上,要建立“冷链”和低温冷库,推行长存熟制品“真空包装”以延长食用安全期,防范污染和变质,最大限度地加大安全系数;建立国有动物食品“纳吐库”以抑制和抵御市场大幅度波动。二是健全和强化有关动物饲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动物食品安全的法律、规章及标准,实行全流程标准化(要明确标准是要求的底线),加大“全程”(饲料——饲养——食品)监管和执法力度。这是由调控系统、技术保障监督系统、法律管制系统组成的一大配套工程,体现“政府主导、科技引领、市场发力”的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的新机制。
此外,在牧区要依照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协调发展、生态为先的原则,保护和改良草原,采用合理的载畜量和适当方式发展草原畜牧业。
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产业必然与大农业相伴发展。启动新的思路,把动物产业的深度转型作为大农业生态转型的一把钥匙,应当及早大力践行。
第一,提高认识,领悟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认知上的深刻革命。应当认识在“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部署中,生态文明建设居于更深层次,所起作用更具有基础性、公共性、持续性。因为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生态破坏、资源匮乏、安全岌危,不仅威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危害人们当前生产生活。“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走到悬崖。党中央从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长远发展和当前严峻形势出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中国建设的国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并要求将这一方针落实到经济、生活、社会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就包括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而陆生动物产业既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生态系统中最敏感、安全保障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生态发展、安全发展是其必由之路。
第二,抓住契机,把发展动物产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突破口。陆生动物产业既是基础性、公共性产业;又是弱质性更大的产业,受危害速度快、发生“外部不经济性”大而迅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工程,特别是发展沼气,既解决污染问题又解决有机肥料问题,这恰好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突破口和抓手。饲养业可成为农业的枢纽。草原牧业的发展也必须走生态优先之路。同时陆生动物产业的大循环,又可以为生物质能源铺就坚实的生态路基,进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
第三,构建动物产品产业链和安全保障机制。鉴于动物产业的严重弱质性、风险性,应当着力把它铸造成一个环环紧连的产业链,从饲料、繁育、生产、储运、加工、销售连成一体,不给人为和自然的有害因素留下危害的空隙,同时构建市场和价格制衡机制,防范市场波动造成产业大起大落。当然,这种社会性经济大工程做起来有不小难度,但是早晚都要做,晚做不如早做。
第四,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做好疫病监控和食品安全监控。与全世界一样,我国的动物产业受到疫病的多次重创和威胁,这里不再列举;动物食品安全问题本来就很多,加上现代信息社会的“毁誉流行病”、“伪科学炒作病”,搞得人们“听风是雨”、“草木皆兵”,中国的动物食品市场被搞得乱象丛生、“人妖混淆”,业界和广大群众双双损失。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最严格的监控,公布不合格产品和合格产品,中国产品和外国产品的检测结果同时公布,做好科学普及宣传,抵制那些土洋迷信、伪科学和谣言的流传。
第五,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动物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特别是走优化生态循环经济之路,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开拓资源、化废为宝、化害为利。新生物学是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其一大重点就在农业领域,包括陆生动物产业。可以说离开科技进步,陆生动物产业就寸步难行。除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新科技之外,推广现有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具体指导也很重要。较大的动物产业企业或单位,应设置科技室和配置科技员,流通销售单位至少也应有技术员,以保证安全提高质量。
第六,用三元调控、资源配置机制,全社会协同支持、管好动物产业。鉴于动物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弱质性和生态性,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仅不能保障其安全、稳定、健康发展,更不能保证群众利益和社会的食品安全。必须同时靠市场机制,靠法制、政府及社会的强力管理、强有力的高科技引领支撑。[3]例如运用法制、政策、税收、标准、财政、管理等等手段予以支持和管控,在各个环节发挥科技的功能,突出的是信息搜集、传递和反馈。此外,还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组织行业协会,优化内部的协调沟通、外部的双向反馈(包括意见、信息、供求关系反馈、科技供求),并加强舆论的支持、释疑、宣传和监督等。在步骤上,可先搞由小到大的试点,然后由点到面推开。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黄俊毅,乔重亮.为什么要关注“猪周期”?[N].经济日报,2013-06-25(12).
[3]赵鹏.养殖治污市场化受阻[N].人民日报,2013-06-25(14).
(责任编辑:廖才茂)
DeeplyTransformingtheTerrestrialAnimalIndustry,andBuildingtheRecyclingChainofEcologicalGrandAgriculture
YANG Cheng-xun1YANG Cheng-yu2YONG Mei2
(1.He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Zhengzhou,Henan450046,China;2.ChinaAnimalHealthandEpidemiologyCenter,Qingdao,Shandong266032,China)
Being one of the main nodes of the ecological recycling chain of grand agriculture,the terrestrial animal industry has two-fold features,that is to say,it faces the opportunity of great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evere challenge from the market.To applau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we must apply the joint force of natural and economic laws,master its special laws,realize the in-depth transformation,closely combine farming with stockbreeding,and translate coarse breeding into intensive,large-scale and ecological breeding,so as to construct and optimize the recycling chain,compose the key section of high-end ecological grand agriculture,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bioenergy.In this process,we need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new ternary mechanism for macro regulat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driven by the market”.
terrestrial animal industry;ecologic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ternary mechanism;ecological recycling chain
F326.3
A
1674-0599(2013)05-0126-06
2013-08-16
杨承训(1935—)山东嘉祥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河南经济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杨承谕(1935—)山东嘉祥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咏梅(1964—)山东青岛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动物流行病学。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分阶段分区域实施方略研究》(编号:08AJY039)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