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晏子学勤俭

2013-01-30 07:03:38王厚明
支部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景公车马齐景公

■ 王厚明

向晏子学勤俭

■ 王厚明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俭”的思想,历经世代沧桑,它凝固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后人尊称晏子),就是以清贫节俭著称的一代名臣。

晏子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可谓功勋卓著。但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还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城邑、新宅、车马和衣裘,“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也赞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

作为“三朝元老”的一国之相,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却时时做到身体力行,处处以节俭为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足以彰显他“重于齐”的缘由。晏子这种俭以养德、俭以立身、俭以治国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30年。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六记载:晏子贵为相国,吃的只是粗糠米、烤鸟肉、颗盐、苔菜而已。景公听说后到晏子家吃饭,看到了晏子的饭食,说:“咳!先生家里如此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罪过”。晏子回答说:“因为世上还有吃不饱的,能吃饱粗糠饭,就是我的第一点满足;能吃上烤鸟肉,是我的第二点满足;有盐吃,是我的第三点满足。我没有高于别人的德行,却有这些食物,您的恩赐很丰厚了,我家不贫困。”

有一次,大夫梁丘据到晏子家,见他家午餐吃的是粗茶淡饭,肉食很少,于是就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将都昌封给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说:“有钱却不骄傲的,没听说过。贫穷却不遗憾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贫穷却不感到遗憾,是因为把贫穷当做老师。如果封给我土地,就等于换了我的老师,老师太轻,封赏太重了,请允许我辞谢封赏。”

晏子居住的房屋十分简陋,低矮窄小,并且靠近市场,门外人来人往,喧闹嘈杂。齐景公曾多次为晏子调换房子,都被晏子谢绝。后来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但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里,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

晏子一直乘坐破旧马车,有一次,他驾着劣马乘坐破车上朝。齐景公见了问为什么乘坐这么差的车马,晏子回答说能吃饱穿暖,用破车劣马对我来说已经满足了。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大车和四匹马。往返了多次,晏子始终不肯接受。

“君子无欲则刚”。晏子不以山珍海味为食,因为他体察百姓冷暖疾苦,以清贫为修身养性的老师;不入高大新宅居住,因为他深知以广厦千万间聚民众欢颜才是己任;不以豪华车马出行,因为他明白奢侈之风只会导致上行下效败家亡国;不受邶殿三千赏赐,因为他怀有人心不足欲壑难填是灾祸之源的清醒睿智。晏子正是因为淡泊物欲,公私有度,才成就了一世英名。

晏子死后并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留给妻子的遗言是:“吾恐死而俗变,谨视尔家,毋变尔俗也。”他最担心的是死后俭朴勤劳的家风会改变。他在给儿子留下的遗书上写道:“布帛不可穷,穷不可饰;牛马不可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仕;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意思是说,布匹丝绸不能没有,没有就没有衣穿;牛马不能没有,没有就不能耕种;人不能没有才学,没有就不能担当重任;国家不能贫穷,贫穷就不能追名逐利。”他对妻子儿女的教诲是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家风,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要靠真才实学去为国家担当。这无疑对厉行节俭风尚的时下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景公车马齐景公
晏子劝戒
快乐语文(2021年26期)2021-11-07 08:41:44
被嫌弃的齐景公
趣味(语文)(2020年6期)2020-11-16 01:45:08
乡居留句
“驰”和“弛”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饮食保健(2017年12期)2017-02-27 05:39:11
忠直不迂
——晏婴(二)
南方文学(2016年3期)2016-06-12 14:03:07
Yan Zi Persuades Qi Jinggong Wisely晏子巧劝齐景公
晏子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