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红 周绍凌 董 钰
(天津市宝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天津 301800)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分败血型、溶血型、关节型和脑膜炎型4种。
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1℃~42℃,在数小时至1 d内死亡。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而快。部分病猪在发病的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d。
多发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与水肿病的症状相似。发病初期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直至后躯麻痹,共济失调,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甚至昏迷死亡。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病程5~10d。
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呈现关节炎病状,表现一肢或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小部分哺乳仔猪也可发生,常常因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瘦。
病猪淋巴肿胀,坚硬,有热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咽喉、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分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
病猪死后血液凝固不良呈污秽色。心冠脂肪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包、胸腔积液,呈黄色,有时积液中有纤维蛋白;鼻黏膜、喉头、气管、黏膜充血或出血,有泡沫状物;肺充血、水肿;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有时呈黄色;脾瘀血肿大,呈暗黄色,病程稍长的多为黄色;膀胱皱缩,少尿或无尿,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或水肿,有的淋巴结周围结缔组织水肿或呈胶冻样;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肠系膜水肿;神经症状严重的脑膜充血、出血,严重的甚至脑膜出血或脑膜下积液。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征一般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以实验室诊断为依据。
圈舍、用具用3%苛性钠溶液、0.3%过氧乙酸、菌毒灭交替喷雾消毒,粪便污物堆积发酵。
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焚烧。
脓肿处理:皮肤伤口,对脓肿切开排出脓汁、消毒药冲洗后涂抹5%碘酊。
本病多为急性和最急性,必须早期用药,药量要足。若拖延或药量不足则疗效不佳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结果及药敏试验确定。
实践证明患链球菌病的猪自愈后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能够抵抗链球菌的再感染。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好方法。
平时应建立健全消毒制度,定期应用高效消毒剂对圈舍和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对猪的粪便也应发酵和消毒处理,借以消灭散在的病原体。
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及通风,经常清除粪便、更换垫草,保持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