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飞 成佃丰
(江苏省灌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连云港 223500)
目前,冬春季节有些养殖户为了鸡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在育雏阶段不敢通风,或通风孔设计不合理,致使鸡舍通风不畅。舍内有害气体(地面粪尿分解或劣质煤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以及机体代谢产生的有害气体等)不能及时排出,鸡群呈现一种病态;进而盲目大量投药治疗,却久治不愈,造成持续性死亡,并有死亡增长的趋势。
200 7年12月,灌南县某一养鸡场,饲养雏鸡5 000只,从10日龄鸡群出现异常,12日龄陆续发现健康鸡只突然死亡,且每日死亡数量呈上升趋势;发病率53.4%,雏鸡死亡891只,死亡率达17.82%。患鸡先后用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该养殖户育雏室面积120 m2,在窗户的顶部留有约30 cm×40 cm的通风孔两面各四个(关闭),鸡群放在四层育雏笼里饲养,舍内空气污浊,一股刺鼻的呛味扑面而来,3 min后口鼻干燥,有干咳之感。
精神沉郁,眼结膜潮红,闭眼,甩头,张口伸颈呼吸,不能发出任何声音,突然跳起、死亡。
死亡鸡只营养状况良好,表现出相同的病变为鼻腔粘膜干红,喉头水肿,气管粘膜增厚,气管环出血,在气管的中部有0.5cm左右的灰色干酪样物堵塞,肺淤血,其他组织器官病变不明显。
根据以上3方面情况分析初步诊断鸡群为有害气体蓄积中霉,造成气管麻痹,代谢产物不能排出,蓄积形成栓塞,堵塞气管窒息而死。
鸡体虽小但代谢旺盛,呼吸快,一般情况下每公斤体重每小时耗氧量是其他家禽的2倍,当禽舍中CO2的浓度达到8%时,鸡就有窒息的危险。
2.2.1 鸡的消化道较短,消化率低 通常情况下粪便中50%~55%的营养物质未被肌体吸收,就直接排到体外,其中一部分是蛋白质。这些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大量的NH3和H2S污染舍内空气。
2.2.2 病鸡粪便常带有一些特殊的臭味 如患结核病、新城疫病、大肠杆菌病、鸡霍乱的鸡排出的粪便有腥臭味,消化不良的鸡的粪便会呈酸臭味
如家禽采食高蛋白日粮或消化不良时,可产生并排出大量H2S等。
鸡舍中的NH3主要由粪便、饲料、垫料等腐烂变质分解而产生。NH3是一种有刺激作用的气体,高浓度时可引起鸡结膜、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疾病抵抗力减弱,发病率上升。雏鸡对NH3更为敏感,严重时还可以引起死亡。
蛋鸡舍中往往因鸡蛋破损较多,且通风不良而造成舍内H2S浓度升高,它可引起鸡角膜炎。低浓度的H2S可使鸡体抗病力降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若浓度过高,可导致鸡呼吸中枢麻痹,低浓度H2S长期毒害可使鸡体况下降,抗病力降低,生产性能下降。
鸡舍内的CO2主要由鸡自身呼吸产生,粪便及垫料中的微生物分解也可排放CO2。浓度过高时,会造成舍内缺氧,引起慢性中毒。
主要由煤炭加热保温时产生,毒性作用很强,可引起雏鸡不安、呼吸困难、减食等。
4.1.1 家禽饲养密度要合理,不宜过大 冬季天气寒冷,为了提高舍内温度,饲养密度至多比其他季节提高10%~15%。
4.1.2 科学地配制饲料、合理使用添加剂等物品 鸡舍中的粪污越多,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就越大:如果提高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或减少蛋白质的供应量,那么有害气体的产生会大大减少;合理地使用一些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有助于维持鸡肠道的菌群平衡和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在日粮中添加2%~5%的滑石粉或1%~2%木炭渣或0.5%腐植酸钠,能明显提高饲料消化率并降低粪便含水量,大大降低粪便干燥,臭味减少。
4.1.3 控制鸡舍内湿度 a.鸡舍内空气相对湿度宜控制在50%~70%,超过70%则需适当打开窗口一会使空气流通、降低舍内湿度。b.管理好饮水,饮水器滴漏或溢水使舍内潮湿或导致垫草潮湿发霉是引起舍内潮湿的主要原因之一。
鸡舍内粪便及垫料应1~2天清除1次,特别是球虫病流行季节,鸡粪应每天清除1次。
鸡因病出现稀便,应及时治疗。潮湿及被粪便污染的垫草应及时更换,夏天改用沙子作垫料,可吸潮、降低温,冬天用煤渣作垫料可吸附有害气体。
通风换气是预防鸡呼吸道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不但可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含量,还可减少舍内微生物的含量。
禽舍内墙壁和顶棚喷浓度为0.3%的过氧乙酸消毒液,以中和NH3。
雏鸡生理特点是体温调节能力差,育雏期间需创造合理的环境温度,但在保证温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鸡舍的通风换气,如果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舍外,就会被鸡群吸入,刺激肌体粘膜组织,长期蓄积就会造成鸡群气管痉挛、麻痹,呼吸系统的一些代谢产物在气管内蓄积,形成栓塞,最后窒息而死,倘若不能及早找到并排除病因,死亡率将会持续升高。希望养殖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能够重视鸡舍的通风换气,协调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降低空气污染,给鸡群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