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江
辽宁省丹东市公安边防支队卫生队,辽宁丹东 1180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研究
马文江
辽宁省丹东市公安边防支队卫生队,辽宁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9±0.8)cm。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内镜;黏膜;剥离;消化道病变
消化道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可分为食管病变、结肠病变、胃部病变、十二指肠病变、直肠病变等多种病症,消化道病变的病变位置可位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固有肌层等多处,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病痛,使其不能正常饮食,影响患者的休息,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3]。随着微创技术的开展和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道病变[4-6]。为了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本院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给予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 112 例,年龄 13~64 岁,平均(39.4±12.6)岁,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均符合消化道病变的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参考消化道病变位置:黏膜下层43例、黏膜肌层38例、固有肌层31例。同时排除患有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的患者。此次研究取得了患者的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仪器采用ERBE公司生产的VIO-200D高频电切装置与APC300亚离子凝固器,同时使用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GFQ260电子胃镜或CFQ260电子结肠镜,可使用KD-620LR型HOOK刀或者KD-611L型IT-2刀治疗,使用NM-4L-1注射针、FD-410LR热活检钳、FG-8U-1异物钳、SD-230U、20圈套器、HX-610-135止血夹即可。
给内镜头端使用透明帽,暴露局部病变后,使用染色法或者窄带成像法确定具体的范围与边界,使用活检钳观察和了解病变的深度和性质,使用亚离子凝固术进行病变位置的范围标记,如果患者的病灶为扁平病变或者黏膜下肿瘤可给予其直接标记,否则要先进行染色,然后在距离患者病变边缘3~5 mm处行标记,设定每个标记点的间隔为2 mm,如果为患者的病灶为复发病灶,要扩大距离范围到5~10 mm。同时给予患者0.0005%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在病变局部使用多点黏膜下注射,可将微量靛胭脂加入到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中,以分辨剥离范围。参考患者的病变深度和病变性质,使用HOOK刀或者IT-2刀切开患者的病变黏膜,深入到患者的病变下方进行黏膜下层剥离,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液会被机体所吸收,可反复注射。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内镜及附件,然后可使用热活检钳或者APC处理患者的出血灶,包括周围的微细血管,使用金属止血钳进行创面缝合,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止血药、补液治疗。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显示(表1),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n(%)]
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1~93 min,平均(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6~5.0cm,平均(2.9±0.8)cm。
食管病变患者、结肠病变患者、胃部病变患者均未见皮下水肿、胸腔继发性感染、腹腔继发性感染、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发生。
随着内镜技术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逐渐应用于治疗消化道病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该手术的操作方法简单,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引发的并发症较少,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而降低治疗费用[7-8]。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如果患者的病灶超过20 mm,多采用分次切割术,这会对患者造成多次创伤,有时也容易造成切除不干净,遗留病灶,容易复发,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一次性完整的切除患者的病灶,不会造成多次手术创伤,以为患者所接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容易引发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但在术中可以及时发现,立即给予患者有效处理,可以快速止血,如果发生穿孔,内镜下不能有效处理,要及时转为开腹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疼痛,提高治愈率。术中给予患者电凝止血可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本次研究表明,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说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治愈率较高。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41~93 min,平均(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 2.6~5.0cm,平均(2.9±0.8)cm,说明对于不同的部位和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可以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临床创伤,手术时间较短。食管病变患者、结肠病变患者、胃部病变患者均未见皮下水肿、胸腔继发性感染、腹腔继发性感染、消化道瘘等并发症发生,说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引发的并发症较少,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王维红,丁小云.超声内镜下粘膜下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病变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8,15(4):321-322.
[2]张月明,王贵齐.内镜粘膜切除及粘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11(25):567-569.
[3]王海波,刘绪琼,庹必光,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29 例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2):141-144.
[4]谢德芬,徐永素,田茂荣.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1017-1018.
[5]吴鸿.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治疗与护理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0):2853.
[6]江华,郭继忠,刘勤芬,等.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11):17-19.
[7]施新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11):574-575.
[8]杨晓钟,王琼,高成城,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597-599.
Clinical research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reatment for digestive diseases
MA Wenjiang
Public Security Border Defense Crew Health Team,Dando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Dandong 118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n treatment for digestive disease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lve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0 to November 2012.27 patients were esophageal lesion.32 patients were colonic lesion.53 patients were stomach lesion.Patients tre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Clinical effect was analyzed.ResultsTwo patients with colonic lesion were conversed to open operation.5 patients with stomach lesion were conversed to open operation.Other patients cured und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Success rate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was 93.8%.Operation time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lesion was(52.4±16.7)min.Lesion diameter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lesion was(2.9±0.8)cm.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diseases.Conclusion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ment for digestive diseases,which is safe and effective.That is worthy of clinical use.
Endoscopy;Mucosa;Strip;Digestive disease
R57
B
1674-4721(2013)04(b)-0184-02
2013-01-25 本文编辑:郭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