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穴在妇科病中的临床应用*

2013-01-23 09:44:43赵继梦金春兰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冲脉公孙妇科疾病

孙 洁,赵继梦,施 茵,金春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临床医学院,上海200437;2.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3.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公孙穴作为督领冲脉和脾经的穴位,临床和文献的记载中常常着重体现其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作用,而目前公孙穴也较多地应用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并且收效显著。本研究试图从公孙穴的穴性及在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的应用方面,探讨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公孙穴治疗妇科病的源流

1.1 公孙穴考

“公孙”之穴名最初见于《灵枢·经脉》曰:“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穴名的真正内涵体现在《子午流注说难》中,曰:“……以土德旺者曰黄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公孙穴,乃脾土别络,人体五藏,脾居中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以土德旺,此别络穴,别于太阴土位,络于阳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犹以土德旺之后裔,由流溯源,赐其姓也”。公孙穴,乃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该穴为脾与胃两条表里经脉联络之处,体现出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生化之功,具有调理脾胃、祛痰化湿通络之效,可治疗脾胃不和、气血生化不足、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反胃、头痛等症。

1.2 “公孙通于冲脉”与妇科病的关系

公孙于大趾(足)内侧、关元、胸中通于冲脉。冲脉是奇经八脉系统中的重要经脉,与任、督脉“一源三歧”,同起于胞宫,故冲任之妇科疾病亦可责之于公孙。“冲为血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冲为五脏六腑之海”之说,皆源自于冲脉与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及脑髓的密切关系。冲脉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并按照自己的规律,表达其重要的生理概念,突出其在人体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1]。

冲脉与肾、肾间原气的紧密联系,是冲脉发挥其生殖功能的关键因素,也是冲脉理论的重要依据。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生殖之精”,冲脉通过与肾的联系表达其在生殖方面的作用。《灵枢·动输》曰:“冲脉 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经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素问·奇病论》曰:“胞络者,系于肾”。另一方面,冲脉与肾间原气的关系正如《难经》中所言:“诸十二经者,皆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说明原气生于“两肾之间”,在腹部深处,其脉动应手,《内经》称“伏冲之脉”,既指原本的“冲脉”,具有强大的推动功能,正是古人所描述的原气概念,特别是将冲脉所出之处命名为气冲穴(腹股沟部),更说明冲脉之气跳动应手,可以由深出浅,是冲脉在体表触及的实际情况[2]。故妇科疾病,如肾虚精亏所致的月经过少、闭经、崩漏、不孕、习惯性流产等证的治疗,均可寻求与肾关系密切的冲脉腧穴。

冲脉与脑的关系,充分体现在冲脉的上行支与后行支上,《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冲脉“上循脊里”,表明了冲脉与督脉的密切联系,又督脉行于脊中,入属于脑,冲脉并入督脉,亦属于脑,较为准确地阐明了冲脉与脑的重要生理联系。而现代医学理论又认为,女性的生殖功能是由脑(下丘脑)-垂体-性腺(卵巢)来进行调节和平衡的,其中脑是重要的主导因素。冲脉与督脉的汇合,具有明确的脑调节功能。冲脉“盛虚有时”的生理特征、月经正常的生理周期,都要依靠脑进行调节,当冲脉气血空虚,冲脉之气不能渗诸阳,冲脉之血不能灌诸精而使脑髓失养时,临床多发生月经失调、痛经、闭经、闭经泌乳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妇科肿瘤等疾病[1]。

冲脉与“奇恒之府”——女子胞直接相连,故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之说。在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胞宫藏血行血、孕育生产,是冲脉“血海”功能的具体体现。《临证指南》曰:“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上述理论准确地表达了冲脉“血海”特殊的生殖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临床由于冲任失常、胞宫藏泻失职,就会发生月经失调、闭经、带下、流产、滞产、难产等病症;当冲任失调、胞宫闭阻,就会发生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子宫粘连,并引发月经过少、闭经、崩漏、不孕等病症[3],治疗时应以通调冲脉、滋养胞脉为重点。

1.3 “公孙-内关”相伍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公孙、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中的两个穴位,又属特定经穴。公孙穴为足太阴之络,联系足阳明胃经,通于冲脉,冲脉起于胞中,循腹至胸中而散。内关为手厥阴之络,联系手少阳三焦经,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起于与各阴经交会之处,与足三阴经、任脉相维系。按经络辨证,对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阴维等经脉病变都可起到治疗作用。而根据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归类法来看,其可涉及到妇科、消化、生殖等系统的某些疾病。因此,选用两穴相配可调理冲任、调三焦气机、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对妇科的各种疾患如痛经、月经不调、不孕证、妊娠呕吐等都有显著的疗效。此外,现代实验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证实内关、公孙配伍,可在脊髓层次形成协同增效关系,是通过其针刺信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所实现的[4];同时两穴能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从而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这些研究为针刺公孙、内关改善和消除各类“疼痛”如痛经、小腹痛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2 历代文献对公孙穴治疗妇科病的认识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公孙穴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涉及胎衣不下、产后血迷(主要是心)、产后头晕、月经不调、崩漏、痛经、腹胀等妇科诸多病证,正如《玉龙经·六十六穴治证》中所言:“公孙,妇人诸疾……”,是对公孙穴在妇科诸多疾病中应用的肯定。遵循《采艾编翼·卷一·经脉主治要穴诀》中所言之规律:“冲脉公孙求。”冲脉的疾病常责之于公孙穴,《聚英·卷四下·八法八穴歌》曰:“公孙,胎衣不下血迷心”。《琼瑶神书·卷三·64》曰:“公孙,胎衣不下血昏迷。”《针灸秘授全书·胎衣不下》曰:“胎衣不下(死胎不下,同治):中极、泻三阴交、刺独阴、外关、照海、公孙。”《针经指南·流注八穴》中曰:“公孙,产后血迷(心主)。”《针经指南·流注八穴》亦曰:“公孙,胎衣不下(小肠胃)。”以上列举的与冲脉血海直接相关的疾病,如产后子宫收缩不全而致的胎盘滞留、死胎不下、头晕等妇科疾病,常常用公孙穴而奏效。除了可以治疗产后头晕、胎衣不下,《针灸集书·卷上·八法穴治病歌》中还记载:“产后血迷衣不下,胸中痞闷小便淋(先公孙,后内关)”。提示公孙、内关相配还可用于治疗胸中痞闷、小便淋漓不尽证。公孙穴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也突显其优势,《大成·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曰:“(公孙)月事不调:关元、气海、天枢、三阴交”。《杨敬斋·下卷》亦曰:“妇人血事不调,孕妇不可针灸:天枢、带脉、公孙、行间、三阴交、照海。”(原出《针灸捷径·卷之下)。《琼瑶神书·卷三·65》中也记载:“妇人经络不调匀,照海公孙内关寻。”其中公孙穴与八脉交会穴——内关、照海配伍,调三焦气机、疏肝解郁、滋阴补肾,从而使月事得调。此三者配伍还应用于治疗崩漏,《琼瑶神书·卷三·65》中记载:“经络漏下血山崩,内关照海及公孙”。通 过公孙与内关、照海相配,滋阴补肾、调理气机,使崩漏得止。《针灸秘授全书·腹痛》中曰:“公孙穴为腹痛之要穴,补泻则以虚实定之。”可见公孙穴在治疗腹痛方面疗效肯定。另外,《大全·卷一·席弘赋》中也记载:“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提示公孙、内关二者配伍具有相辅相成的功效,镇痛效果显著。此外,公孙穴还可以用于治疗妇女气臌,《大全·卷四·八法主治病症》曰:“(照海)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石蛊:膻中一穴、水分一穴、关元一穴、气海一穴、三里二穴、行间二穴、公孙二穴、内庭二穴、支沟二穴、三阴交二穴”。

3 公孙穴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3.1 痛经

在治疗痛经方面,李春梅[5]针刺公孙、列缺,配以中极、太冲,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45例,结果治愈3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李秀明[6]采用速刺内关、公孙穴治疗痛经50例,腹痛明显减轻者占12%,腹痛消失者占88%,总有效率达100%,提示两穴配伍可调理冲任、解痉止痛、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黄慧玲[7]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15例,取内关配公孙,兼其他诸穴,用毫针泻法,临床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6.7%。项洪艳等[8]取公孙等诸穴,治疗气滞血瘀、冲任不调又伴冲气上逆、胃失和降之痛经伴呕吐1例。

3.2 妊娠恶阻

现代临床上常采用公孙穴治疗妊娠恶阻。谈珉佳[9]针刺公孙穴治疗妊娠恶阻,认为恶阻病位在胃,大部分受自主神经控制,而公孙穴在神经节段上与胃重合,故针刺信号传入相应的神经节段后可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丁金榜等[10]针刺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公孙(双)治疗妊娠恶阻5例,疗效显著。蔡圣朝等[11]温灸双侧公孙、内关治疗妊娠恶阻收效明显,提示公孙、内关二穴配伍对心、胃、胸膈疾患,具有理气降逆之效。许永迅[12]取公孙穴既可平冲脉之气,又可止呕吐之效,针刺公孙穴行平补平泻治疗重证恶阻1例。

3.3 腹痛

公孙穴治疗腹痛的独特功效,在现代临床中得到了验证。陈苏华[13]取内关、公孙穴治疗急性腹痛患者59例,采用双侧内关、公孙穴快速进针,行泻法强刺激进行一次性治疗,止痛疗效甚佳,表明内关、公孙配伍可以通过疏调肠胃、行气活血、解痉止痛达到“通而痛止”的目的。孙学忠等[14]针刺公孙穴对小腹痛进行诊治,提示此穴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3.4 溢乳、缺乳

应用公孙穴治疗溢乳、缺乳疾病时多有捷效。梁楚京等[15]取期门、公孙、足临泣为主要止乳穴,归来、关元为局部通经穴,针刺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总有效率达80%,发现高催乳素血症血清泌乳素(PRL)值经治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提示针灸具有明显降低高PRL的作用。史朝珍[16]取膻中、膺窗为主穴,配以公孙、内关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缺乳证,疗效明显,提示公孙、内关助心脾调消化之功显著,气血充盛则乳汁通行得畅。

3.5 其他杂证

公孙穴在治疗其他妇科疾病时,也突显优势。宋士刚等[17]针刺取公孙为主穴,经临床验证公孙穴安胎疗效确切。慕化民[18]以“流注八穴”为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87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4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李波等[19]取公孙、梁丘为主穴,针刺加埋针治疗肥胖型闭经患者,有效率达97.22%。董淑莲等[20]针刺内关、公孙治疗腹式全宫切除术中出现的牵拉反应、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缓等症,初步表明内关、公孙二穴对感受器作用敏感,并可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到心脏及血管的植物神经,提高心血管的舒缩功能。何玲娜等[21]取公孙为主穴,针刺配艾灸治愈脾肾阳虚、痰瘀内阻型附件炎1例,提示针刺公孙穴具有调补脾肾、祛痰化湿从而加速妇科炎症消退之作用。

4 结语

公孙穴以其归经及八脉交会穴的独特性,在治疗妇科疾病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从研究公孙穴的穴性及在古代和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可看出,公孙穴属脾经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故不仅具有调理脾胃、祛痰化湿、活血通络之功,还有调理冲任之效。冲脉与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胃)及脑髓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人体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息息相关,故与之相通的公孙穴具有调理冲任、行气活血、充盈血海之功,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疗效卓著。此外,公孙穴与同为八脉交会穴的内关穴配伍,能够调三焦气机、降逆止呕、解痉止痛,可治疗妇科以及与脾胃相关的妇科病证。

[1] 韩红.冲脉对妇科病针灸治疗的指导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1 -2

[2]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4] 林锓武,陈以国.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2):95 -98

[5] 李春梅.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45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7):602

[6] 李秀明.针刺治疗痛经5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8):43

[7] 黄慧玲.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15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116 -117

[8] 项洪艳,郑利芳,金亚蓓.公孙穴治疗痛经伴呕吐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53

[9] 谈珉佳.从平衡针灸学看单穴疗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79 -980

[10] 丁金榜,施京红.针刺治疗妊娠恶阻5例报告[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1):36

[11] 蔡圣朝,徐祖传.内关公孙穴配伍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1998,7(1):41

[12] 许永迅.循经识病取公孙[J].中医杂志,2002,18(9):46

[13] 陈苏华.针刺内关、公孙穴治疗急性腹痛59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2,11(6):492

[14] 孙学忠,孙曙霞,高希言.刺公孙对小腹痛的诊断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6(3):48

[15] 梁楚京,赖新生,李万瑞,等.针灸治疗闭经-溢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1,8(23):201 -202

[16] 史朝珍.针刺治疗缺乳证[J].河北中医,1983(2):32-57

[17] 宋士刚,靖丽敏,刘香玲.浅析公孙穴的安胎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9):42 -43

[18] 慕化民.以“流注八穴”为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8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10(5):21 -22

[19] 李波,韩洁茹.针刺加埋针治疗肥胖型闭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27(1):100 -101

[20] 董淑莲,任怀敏.电针在腹式全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医外科杂志,2001,10(6):45

[21] 何玲娜,蒋振亚.公孙穴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0,21(5):225

猜你喜欢
冲脉公孙妇科疾病
基于古今文献浅析冲脉病的临床诊断❋
中医名言拾粹
光明中医(2021年12期)2021-12-02 04:05:59
朱庆军运用新版“开四关”法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文史博览(2020年12期)2020-02-28 07:14:02
更年期妇科疾病的特点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