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颀
(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 100700)
产后风湿病,是指育龄妇女产后或人工流产术后以及“坐月子”期间调护不当而感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酸困疼痛,麻木不适,怕风怕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2],俗称“产后风”。因病在产后,与产褥期生理密切相关,故又被称为“产后痹”[3]。病人主诉诸多不适,但无关节红肿、压痛等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摄片检查无明显的阳性指标,同时排除其它风湿类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善治者治皮毛,次者治肌肉,再则治筋骨”,产后风因其病证错综复杂,症状复杂多变,故治疗上应详细辨证,灵活施治,以早期治疗为佳。
传统中医学认为,产后风湿病多因产后气血两虚,四肢百骸经脉失养,复因风寒水湿之邪乘虚袭入,痹阻经络而发病,且“犯时微弱秋毫,成病则重如山岳”。若日久不治或误治,痹至顽则虚实夹杂,寒热相间,以虚为本,进而产生寒、瘀、滞的病机变化而导致病证复杂多变。如《傅青主女科》云:“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脉牵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复,或身热,若误作伤寒,发表出汗,则筋脉动荡,手足发冷,变证出焉。”既有遍身关节肌肉麻木疼痛、畏寒肢冷等症状,也可见体倦乏力,面色 白,脉沉细等虚弱之象。
中医经络理论指出:任督二脉,一阴一阳犹如乾坤二卦,主司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温煦濡养筋脉骨节。若督脉失职则阳气无所统,真气无所摄;任脉失职则阴气无所司,妊养无所本,故对女性而言,任督二脉,尤显重要。产后风的病位主要在胞宫,产后气血两虚,荣卫失和,必累及同起于胞中的任督二脉,致任督二脉经气不足而失和,为产后风湿病之重要病机。任督二脉失和,不能各司其职,则胞宫虚寒,卫阳空疏,屏障失调,风寒湿邪更易乘虚侵袭皮毛、肌腠乃至筋骨,而致经络失荣,脉络绌急,产生各种独特而怪异的症状表现。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说:“任督二脉,一源二岐,一行于人身之前,一行于人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二脉均起于会阴部,分别行于人体前后,督脉由会阴循脊中背行,上巅顶,过鼻柱而下;任脉由会阴循腹胸正中而上,至唇中央交督脉龈交穴,如此任督相互为环,气血周流灌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躯干环流系统,维持和协调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
同时任督二脉又与十二经依次相连,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全身环流系统[4],主导和溢蓄调节全身气血。《奇经八脉考》曰:“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譬犹沟渠之水满溢会流入湖泊一样,当十二正经气血充盈时,也会流溢于任督二脉;相反,若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
人若有疾,初病时病位在经,日久则会由经入络,并损及奇经,正如叶天士所云:“盖病久入络,气血消耗,正经病久,延及奇经之病,犹如河渠先枯,湖泽将竭”。此时,若“只知治肝肾,不知治八脉之妙”,无疑“宜乎无功”,而直取奇经治疗有其它治法所无法比拟的功效。尤其是奇经中任督二脉为阴阳诸经之纲领,对十二经气血起着主导和溢蓄调节作用,“任督通则百脉皆通”,任督二脉循环畅通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针灸临床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医者若能通达此二脉,则纲举目张,病源洞悉,顽疾可起,怪症可愈[5]。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为人之根本,是人体抗御病邪的主要物质,阳气足则顽疾自去。产后风寒湿邪之所以留滞难去,实因妇人产后体虚、阳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使邪气留恋由表卫、皮毛、肌腠,渐入筋骨,波及血脉,流注关节而致变证丛生。明代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之,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之,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温督补任法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通过扶阳益阴以助正气,使正盛以逐邪,邪祛而正安,进而阴阳平衡,气血得以生化,人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才真正意义上得到调节。所以,鉴于任督二脉失和为产后风湿病之重要病机,温督补任法实为治疗产后风湿病之捷法。
火龙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渗透给药知识演变而来的一种通过经络加温给药的方式以温通任督二脉的外治法[6]。需注意的是因病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火龙液配方。其中治疗产后风的火龙液是取艾叶30 g、熟地黄20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5 g、枸杞子10 g、何首乌20 g、肉桂10 g、延胡索20 g、花椒10 g、红花10 g、生姜20 g、制附片30 g、赤芍10 g、锁阳10 g、当归15 g、菟丝子10 g、桃仁10 g 等20多味中药组方配制而成,具有养阴血而滋任脉,补肾阳而通督脉之功效。
火龙灸抓住产后风的病机,温督补任,能从整体上改善产后风患者体质。治疗时取火龙液直接敷布于任督二脉所循行的皮肤上,通过灸疗的温和火力逐步把火龙液药力渗透,使药力直达病所,迅速发挥其养阴血而滋任脉,补肾阳而通督脉之功效。同时借助灸疗发汗的作用,使阳气四达,体内邪气随汗外泻,从而将深伏于体内寒邪自阴分外达阳分而解。其要旨在于通过温通任督二脉,振奋机体的阳气,使闭阻的阳气得以宣通发泄,从而促进全身环流系统得以平衡运转,起到通调全身脏腑气血的作用。如此,任督二脉调和,全身上下气血贯通,虚寒可除,身痛自愈。
此法标本同治,扶正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寓培本固元之意,实为温督补任之妙法。其治疗特点是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灸效佳。
李某某,女,23岁。2010年6月因故小产,时居深圳,正值天气闷热潮湿之际,患者伤心之余,时觉烦热汗出,故空调整日开得很低,卧前醒后常冲冷水澡,一日数次。产后15天自感身热,自汗多,遇风而栗。一月后外出冒雨再次受凉,觉周身似有凉风吹拂感,自裤口而上,窜至肩背部,即而出现全身多关节冷痛不适,以双膝至踝关节为重,伴腰酸乏力,腹胀,纳差,失眠,多梦。从此每日紧闭门户,蜷曲裹被而卧,恶风畏光。曾查ASO、RF、ESR、双膝关节X线均正常,诊断为“产后风湿病”。已在多家医院服药治疗,似效非效。
一诊(2010年12月5日):患者由其爱人扶入诊室,刻见精神萎靡,面白无华,语声低微,自诉遍身诸关节疼痛,腰酸背寒,双下肢酸痛重着,得热则舒,时感头晕心慌,脘痞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浮细无力。综观舌脉症,当属产后气血亏损,督脉空虚,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留滞筋脉关节之变,治宜通阳开痹、益气养血。因虑其服中西药无数胃气已受损,故决定不予药物内服。单行督脉火龙灸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隔日1次。连续灸5次后,患者心存疑惑,自诉灸后如石沉大海,不见波澜,有心放弃继续灸疗。
二诊(2010年12月16日):细观其舌脉,脉较前有力,舌淡苔薄,已有微变,正气始复,初战见功。遂说服患者再试灸几次,并改隔日1灸为日灸1次,任督二脉交替施灸,每灸务求到“火候”——鼻尖微汗出,足底发热,灸疗的部位出现潮红色反应带,微有细密的汗珠渗出。如此继灸8次后,患者自诉周身爽快,恶风减轻,精神好转,出汗减少,进食倍增,唯觉下肢酸痛尤甚。
三诊(2011年1月7日):因临近元旦放假,停灸几日。再诊时患者诉节日期间症状有反复。观其舌脉,辨为肝郁脾虚,气虚血瘀。考虑《备急千金要方》所言:“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继行任督二脉火龙灸,并配合针刺以疏肝健脾,益气养血通络。如此治疗10天后病人自觉关节冷痛、下肢酸痛明显减轻。
四诊(2011年1月21日):再见时患者已面露喜色,心情舒畅,又继灸疗1个疗程5次,症状消失,嘱其每日在家用清艾条盘旋灸足三里、关元10 min以固本清源。随访1年未发。
按语:此患者为青年女性,因人工流产胞络受损,致任督虚寒,真阳不能振奋温煦。复因产褥期调摄失宜,而致风寒湿邪侵袭皮肤、肌肉、筋脉留滞不去,血脉痹阻,而出现疼痛、酸困、怕风怕冷等症状。在四处求医期间,前医有宗《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亦有辨为风寒阻滞,方取独活寄生汤者,也曾行针灸按摩等。虽则诸法兼施,终因药证不合,奏效甚微,致令迁延缠绵。本案一诊连灸5次,患者症状同前,不见减轻,实在意料之中,这正是的“月子病”的特点。诚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言:“产后当气血沸腾之候,最多空窦,邪势必乘虚内陷,虚处受邪,为难治也。”产后百脉空虚,腠理不密,骨节空疏,最易为风寒所乘袭。且风寒侵袭后,其入于内,留伏于深处,而致“寒邪入骨”不易剔除[7]。二诊时细观患者面唇色白,舌质淡,脉沉细,为阳虚血弱之征。治当以温阳补督、养血调任为法。然单独内服温阳补督、养血调任等药物,难以通任督二脉,此患者服用了不少益气养血药,而怕风恶冷、疼痛等症状仍不能消除便是佐证。《医学入门》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故通过火龙灸任督二脉,使脉道通畅,阳复而阴生,气血充盈,而诸证渐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变化既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又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预后。此患者三诊时,因恼爱人照顾不调而倍感失落,情志不畅,经气郁滞,导致卫阳郁遏,阳气闭郁而不达,症状加重病情反复即与情志变化有关。这也提示治疗过程中,家人的关心与鼓励对本病的康复关系重大。
期间,笔者又遇数十例患者均属产后体虚,风邪乘虚而入,虽症状各异,但皆有恶风畏寒,汗多,身困,周身酸楚等症状,脉以细弱为主,舌淡苔薄,用此法施治亦收效迅捷而彻底。
对产后风的治疗,既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又要寻求“特病特治”的思维方法,知常达变[8],不拘泥于一法一方。同时,灸法和针法一样存在着质、量与效的关系,若“作用量”未能恰到好处,则疗效也不能充分显现,甚至徒劳无益。因此对产后风而言,每灸务求到“火候”,是火龙灸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灸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既可温督通任,又可助鼓舞正气,摒邪外出。《金匮·痉湿暍病脉证治》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灸太轻,则腠束邪闭,若太重,则因过汗而伤阴。务须辨清虚实,然后恰当取舍,以微汗邪散经舒为宜。
产后风临床表现复杂,但只要抓住产后体虚血亏,任督虚寒的主要病理环节,施以火龙灸温督通任,培元补虚,佐以养血通络,正气旺盛自会顺势导邪出外,达到治病的目的。早期治疗大多效果较佳,但是不正确的治疗可导致病情迁延难愈,给病人造成终身疾苦。
[1]孙国民.“温经除痹汤”治疗产后风湿病39例[J].江苏中医药,2005,26(10):49
[2]王玲玲.病证结合治疗产后风湿病[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33-34
[3]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6
[4]张延德.“任督为经脉之海”新论[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4):13-14
[5]张云程.浅谈任替二脉的生理病理与针灸施治[J].河南中医,1982(4):48-49
[6]杨安生,欧阳颀.图解艾灸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9-31
[7]朱丽红.中医治疗产后风湿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4):20
[8]李志铭.产后风(痹)防治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5):26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