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驰
胆囊息肉是是胆囊黏膜隆起样病变的合称,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2]。近年来,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普外科使用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行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30例胆囊息肉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2.8±5.5)岁;息肉大小4~9 mm;其中18例为单发息肉、12例为多发息肉。术前胆囊息肉的诊断均经彩超或CT明确。排除病例:①胆囊壁厚>0.4 cm;②息肉直径>1 cm;③术中冰冻息肉恶性或增生活跃的腺瘤样息肉。
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取头高脚低左倾位。于脐孔上缘切口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胆囊的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解剖结构是否清晰。右肋弓下切口切开逐层进入腹腔,将胆囊底提出,于胆囊底切开0.5 cm,吸净胆囊内的胆汁,置入胆道镜,探查息肉的数量、部位,先行活检钳取部分息肉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良性息肉则予以完整钳除。确认无活动出血,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并行浆膜层缝合包埋,将胆囊底放回腹腔,用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及胆汁漏,局部冲洗后缝合。
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圆满完成,手术时间38~114 min,平均手术时间(63.4±24.7)min,术后无胆汁漏、胆道出血、感染、胆总管结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随访3~6个月,息肉复发病例1例,复发率3.33%。
胆囊息肉是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患者无自觉症状。荣万水等[3]统计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8%左右。胆固醇样息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息肉种类。息肉手术的指征,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者认为,直径超过1 cm、单发、广基、快速增大的胆囊息肉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但近年来,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被扩大化。越来越多的术后不良反应被发现和报道。首先,胆囊切除后影响到胃肠道功能、患者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结肠癌的发生机率是正常人的45倍[4]。其次,胆囊切除后,发生胆总管结石的机率明显升高;最后,胆囊切除造成患者出现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保留胆囊的功能,自张宝善提出并在临床应用保胆手术,特别是在保留胆囊取石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腔镜设备的更新改造,腹腔镜保胆取石和保胆息肉切除被广泛的使用,并在2008年制订了相应的规范指导临床的操作。规范中指出,应当严格的掌握保胆息肉切除的适应证,对于增生活跃腺瘤样增生息肉、息肉样早期胆囊癌、广基生长快较大息肉应当行胆囊切除术。通过作者的研究发现,保留胆囊息肉切除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保留了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术中无需处理胆囊三角,大大降低了胆道损伤的几率。本组研究中,在严格的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所有30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仅出现一例复发病例,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治疗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行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低、可靠安全、复发率低,使胆囊的生理功能保留,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推广应用。
[1] 侯元凯,冯德元,张摇东,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16-918.
[2] 徐新保,张辉,张洪义,等.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息肉切除术临床分析53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0):1889-1894.
[3] 荣万水,曾庆敏,吴建华,等.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8):1016-1019.
[4] 邹平,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1-3.
[5] 谷春伟,吴浩荣,张同领,等.腹腔镜、硬性胆道镜联用保留胆囊取石(息肉)术8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5):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