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霞 李蓉
支原体为小儿呼吸道易感病原体,支原体肺炎占小儿肺炎总数的10% ~20%,在流行年份可达30%,故需引起临床重视[1]。肺炎支原体的流行周期一般为4~6年,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染,可通过血液流动至全身各个器官或组织[2]。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能形成感染组织的自身抗体,造成多系统的免疫损伤。现就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儿科收治156例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56例,男85例,女71例,患儿年龄6个月~3岁38例,4~7岁56例,8~12岁62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所有病例均作胸部X片,符合肺炎改变,于入院后当天抽静脉血检测MP-IgM,特异性MP-IgM测定以抗体滴度≥1:80为阳性。
1.3 临床表现 所选156例中,发热病例为85例(54%),热型不定,体温最高达40.2℃,发热时间为3~14 d;咳嗽病例为132例(85%),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多以夜间为主,重则影响睡眠,百日咳样咳嗽18例,咳白色黏痰26例。
1.4 肺部体征 76例肺部听诊无明显体征,有干湿性啰音43例,哮鸣音13例,呼吸音低者24例。
1.5 辅助检查 X线胸片检查结果表明,单侧大叶性肺炎98例(63%),两肺斑片状阴影35例(23%),还有肺门周围模糊阴影23例(14%)。实验室检查156例患儿特异性MPIgM测定抗体滴度均≥1:8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36例WBC小于4.0×109/L,48例WBC大于10×109/L,76例患儿为(4~10)×109/L。
1.6 临床治疗 患儿入院后予抗感染、止咳、雾化吸入、平喘等综合治疗。在病原体未明确前,全部患儿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明确诊断后,首选阿奇霉素静脉给药。阿奇霉素10 mg/(kg·d),1次/d,连用5 d,停药3 d后改口服阿奇霉素2~3个疗程,辅以止咳化痰,雾化吸入,重症患儿短疗程使用地塞米松。
明确诊断后,静滴阿奇霉素3~5 d,急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规范治疗一周后,86例(55%)症状及体征消失,胸片结果显示吸收显著症状及体征消失,胸片结果显示完全吸收;显效52例(33%),好转18例(12%)。静脉给药后改序贯疗法,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奇霉素,总疗程14~21 d,治愈率100%。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已知能独立生活、无细胞壁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也是引起儿童原发性非典型性支气管炎、肺炎的一种重要病原体。约每隔3~7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长,可达一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有体液免疫参与作用。当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MP-IgM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检测MP-IgM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急性期感染的主要诊断指标。
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中体积最小的微生物,没有细胞壁,一般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对其作用不大,但抑制影响孢子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作用明显[3]。因此,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成为临床上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首选药物。阿奇霉素静脉注射后迅速从血液进入组织间液,产生一个高而持续的药物浓度,药物随巨噬细胞移动到感染部位,释放出来,是感染部位达到高浓度,特别是肺组织,效果较好,且药物副反应及不良反应较少。本组156例均应用阿奇霉素治疗一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有效率达100%。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多见于学龄儿童,近年来,低龄儿童日趋增多,临床表现不一,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误诊误治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使患儿早日康复。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0-281.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71-1172.
[3]李鼎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