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密祥
(宣化第一中学 河北 张家口 075100)
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尤其是到了考前的一段时间,由于学生们都做过了大量的习题,各种题型或题目都已习以为常了.为了训练他们良好的分析能力,严谨的思维习惯,给学生麻木的思维带来新的刺激,新情境、新创意的原创或改变题成了教师们的一种教学需求,但由于考虑不周,常出现一些命题上的失误,有时连一些专门的考试研究机构、教学科研部门,甚至高考题目也有类似情况.
其中一种失误是,在一个特定的物理过程中,各物理量之间本来是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但命题者给出的数据是相互矛盾的.下面列举其中几例,以期引以为戒.
【例1】如图1(a)所示,在坐标系xOy的第一象限中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在其他象限中存在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A是y轴上的一点,它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为h;C是x轴上的一点,到O的距离为l.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负电的粒子以某一初速度沿x轴方向从A点进入电场区域,继而通过C点进入磁场区域,并再次通过A点,此时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不计重力作用.试求:
(1)粒子经过C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
图1
本题的失误分析:
本题中对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轨迹给出了三个约束条件.
其二,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先后过两个点C(l,0)和A(0,h),两点连线的中垂线也是一条半径.
由上面两个条件圆周轨迹已经唯一确定,但题目又给出了第三个条件“此时(在A点)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锐角”,而事实上这一条件与上面已确定的轨迹是相冲突的.
在图1(b)中,前面两个条件确定的圆心为O′,则O′A为半径,与O′A垂直的A点速度与y轴正向成钝角而非题目所说的锐角.
图2
【例2】如图2(a)所示,在一小车上竖直固定着一个宽为L=0.05 m,总电阻R=100 Ω,n=100匝的矩形线圈,小车和线圈的总质量M=1 kg.小车(包括线圈)以v=10 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穿过与线圈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1.0 T的水平有界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已知小车运动的速度v随位移s变化的v-s图像如图2(b)所示.求在线圈进入磁场的过程中通过线圈某一截面的电荷量q.
本题失误分析:
第1种方法:由图2(b)知,s1=5 cm时线圈右边进入磁场,s2=15 cm时线圈左边进入磁场,则线圈长度为
L′=s2-s1
代入数据得
L′=10 cm
对此过程,电荷量
代入数据得
q=5*10-3C
第2种方法:若对线圈进入磁场的过程应用动量定理有
-nBILΔt=Mv-Mv0
其中
代入数据得
q=0.8 C
显然,两种方法出现了相差较大的两个不同结果.
纠其原因就是图2(b)中所给出的数据出现了错误.
现用普通物理知识略加推导如下.
线圈在进入的过程中,只受向后的安培力
由牛顿定律有
结合本题条件得
由此可知,线圈进入或离开磁场时,v与s成线性关系,且斜率是由题目中的n,B,L,M,R决定的.这样,当线圈右边以v=10 m/s进入磁场,运动一个线圈长L′=10 cm,图2(b)中s=15 cm的位置v1= 9.975 m/s.线圈右边再以9.975 m/s离开磁场,运动一个线圈长L′=10 cm,s=40 cm的位置即v2= 9.950 m/s.而非图中所给出6 m/s与2 m/s.
将修改后的数据用第2种方法计算电荷量
代入数据得
q=5*10-3C
与第1种方法是一致的.
物体的运动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物理量间的联系是内在必然的,命题时不能为了计算方便而随意指定.
A.乙和甲分离时,弹簧为原长
D.从开始运动到乙和甲分离的过程中,甲物体的机械能一直增大,但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图3
解析:这是2012年某地的一道平时考题,后被各地引用.下面试分析本题中的几个特殊位置,如图3(b)所示.
原长位置:不放重物时,弹簧上端所处的位置.
平衡位置:加恒力F后,甲、乙开始做简谐运动,平衡位置处
振幅
乙与甲分离位置:乙与甲分离时,它们之间压力为零.对乙,由牛顿运动定律有
mg-F=ma
对甲,由牛顿运动定律有
mg-κx4=ma
一道好题目,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优秀思维品质的训练起到正面促进作用,而过多的错误习题,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时间及精神上的伤害(虽然有人说,学习的过程不是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失误的题目有时对学生未尝不是好事,利用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命题者,命题时要慎之又慎,套用一句话“命题有风险,编者须谨慎”.
附:例1的数学解析
直线AC的解析式
直线BC的解析式
AC中垂线的解析式
即
过C点BC垂线的解析式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