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用药策略》读后感
由王福军主任医师主编,胡大一教授作序推荐的《心律失常用药策略》一书,日前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目前国内心律失常专著虽然并不缺乏,但此书读来还是品出不少独到之处。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亦是一种难以处理的病症。起搏治疗、射频消融及植入式心脏复律器等介入治疗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心律失常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药物抗心律失常治疗仍占重要地位,仍为常规、方便、有效的治疗手段。一些非药物治疗措施不能取代药物治疗,且非药物治疗都是建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尤其是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又称为上游药物,如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辅助选择,但其治疗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且这些上游药物也不能替代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在过去,医生们往往只能根据临床经验判断治疗效果,却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评估治疗的最终结果和指导用药,直到1989年CAST(第一个用于检验心律失常抑制假设的大型临床研究)的发表,抗心律失常治疗进入了循证医学的新时代,使医生们意识到心律失常的治疗不能背离治疗的最终目的,即降低死亡率及改善生活质量。CAST研究显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有效地抑制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的发生,但明显地增高这些患者的死亡率。CAST研究将我们带入了用临床研究这样一个有力武器来评估和指导治疗的新时代,也为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效能的重新定位提供了充分证据。有鉴于此,本书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远见的学术见识,遵循着这个理念,选择编著《心律失常用药策略》这一书,展望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
披览全书,不难发现本书具有如下3个特色。
1?重视病因治疗和驱除诱因是治疗心律失常关键的理念
绝大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疾病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努力提高对上述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无疑会大幅度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治本”上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诊治能力。对病因或驱除诱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果一味单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结果。因此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之前,应详细了解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有无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因素,如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并加以处理。
2?严谨权衡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利弊关系
决定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案时应首先判断患者心律失常性质是良性、潜在恶性、还是恶性,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机制(折返、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及严重程度。抗心律失常的目的是恢复或维持窦性节律,控制心室率,减少异位节律发生频率或消除之。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考虑药物毒副作用和是否增加总死亡率等,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药物选择主要考虑有效性,对改善症状的心律失常治疗主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这样才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
3?强调药物治疗个体化原则
近20年来真正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的确不多,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决策有了明显提高,关键在于如何用好现有药物。强调药物治疗应因人而异,因为临床上常遇到相同的疾病可引起不同的心律失常,而同一心律失常可出现不同的病因和诱因,故选择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心血管专业及临床工作积累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全面、系统地融汇注入新概念、新进展、新成就和新技术编写而成。以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以传承、创新、充实、提高为原则,给以多层面、新视野、全方位的展视,力求内容翔实、结构完整、叙述精炼、条理清晰。本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读性,读者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提高自身临床诊断和医疗水平,相信本书将成为一部学术价值高的参考书,实用性强的工具书,临床工作的案头书,定能成为广大心血管医护人员、临床工作者的知音和益友。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主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我国心血管事业和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智慧,尽职尽责,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注重研究和总结经验,他这种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精湛的学术水平,赢得了广大业内人士的称赞和青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吴?祥
壬辰年梅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