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

2013-01-04 05:50:10韩冰楠刘文娟张红学
山东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发文学者学术

韩冰楠,刘文娟,张红学

(1.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4;2.北京体育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84)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运动训练学理论是在与运动训练实践的深入发展紧密结合及相互促进中得以不断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的相关学科有: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材料学、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运动训练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宽厚的基础。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不断深入,该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他们在运动训练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定量分析研究的方法来揭示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量化的辅助性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领域发文量、被引量、h 指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被引频次论著。

1.2 数据来源与数据收集

1.2.1 数据来源 中国期刊网(CNKI)收录的体育文献较全,年代较长,数据质量较好,数量相比最多,统计指标较全,因此选为引文分析工具的文献信息作为分析评价的数据源。

1.2.2 数据收集

首先确定论文是否属于运动训练学科的范畴,然后筛选发文量、被引量、h 指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被引频次论著5 个分项指标前60 名,并在学者检索界面中进一步核实,合并学者的变更机构和调换单位的数据。如:学者王保成的机构曾有西安体育学院,调换单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后变更为首都体育学院。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计量分析法 通过对文献计量指标的统计分析来综合评价该领域学者的学术影响力。利用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对学术期刊、论文、著作等分析对象的引用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数量的变化中,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

1.3.2 数理统计法 对检索的各项指标前30 名学者的数据,采用秩和比法进行排序。用秩和比(简称RSR 法)统计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SR,得出结果,并进行排序。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学者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是文献计量学中量化评价主要指标之一。发文量反映了一个学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活跃度。“每个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数目,可以作为评价他的科学劳动效率足够准确和客观的指标”[1]。学者的学术成就是以科研成果来体现的,而科研成果一定要用文献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推广应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一般来说,学术影响力越大的学者,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就越多(见表1)。

表1 运动训练学学者发文(秩和比)前20 名

如表1 所示,在20 名学者中,发文量位居前5 名的是:姚侠文、戈炳珠、田麦久、郑伟涛和刁在箴。5 位学者共发文433 篇,占统计对象总发文量1 237 篇的35%,构成了运动训练学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从学者的机构分布分析,20 名学者中,北京体育大学占5 位,首都体育学院占4 位,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各占2 位。20 名学者中,有16 位学者来自16 所专业体育院校,占比80%,其余4 位分别来自师范院校及体科所,说明专业体育院校的学者是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者,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科研氛围。因而储备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从地区分布看,20名学者中,有12 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占比60%。而这三地也正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好、竞技体育水平较高的地方。

2.1.1 第一作者发文篇数分析

第一作者是论文的主要责任者及主要贡献者,第一作者的思想、观点多在论文中有所体现。但在考察第一作者时,也要考察作者的合作度。研究表明,合著论文的被引率高于独著论文[2]。因此,近年来合作度作为一个测度指标受到了人们关注。尤其是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区的合作受到鼓励和重视。如表1 所示,第一作者发文篇数位居前5 名的是茅鹏、刘建和、戈炳珠、王保成和姚侠文。作者合作度高的是郑伟涛100%、姚侠文96%、刁在箴90%、戈炳珠79%、田麦久71%。合作度高的作者往往拥有一个合作团体和研发团队,研究项目较大,合作领域较广,并注重梯队建设,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2.1.2 核心期刊发文量分析

核心期刊是某一学科开展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是科研水平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刊物。核心期刊的论文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3]。如表1 所示,在核心期刊发文率高的前5 位学者是:茅鹏58 篇,占比88%;刘建和48 篇,占比86%;姚侠文76 篇,占比80%;田麦久57 篇,占比68%;刁在箴45 篇,占比57%。5 位学者不仅发文量大,而且在核心期刊的发文比例较高。说明发文质量、学术水平较高,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较大。

2.1.3 基金论文量分析

基金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反映了该领域科研活动的新动态、新趋势,具有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其研究成果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4]。基金论文反映了学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加强基金的投入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从表1 可以看出,基金论文量位居前列的是:郑伟涛49 篇、刁在箴33 篇、王卫星23 篇、姚侠文20 篇。在前20 名学者中,北京体育大学基金论文量74 篇,占比总量288 篇的26%;首都体育学院基金论文量37 篇,占比13%。由此说明,在运动训练学科领域,北京体育大学学者的基金论文量高于其它院校的学者,是该领域科研活跃度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引领科研方向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领地。

2.2 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发文反映了学者的科研产出量,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的质量。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受到同行关注度就越大。学者发表的论文并不是每一篇都被引证为参考文献的。据国外统计,历史上发表的科学文献被引证10 次以上的占25%,5 次以上的占50%,2 次的占9%,1 次的占10%,约6%的文献从来未被引证过[4]。研究表明,一个学者正常情况下,一年大约发表4 篇论文,这些论文有近1/4 在发表之后无人引证。通常若一篇论文每年被引证4 次或4 次以上,则可列为“经典文献”。所以,论文被引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质量和价值,从客观和使用的角度证明了文献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对于学者来说,发文献越多,被引的频次也可能会多[5]。因此,论文的被引频次从质量上和数量上,反映了论文的价值,从而可以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从表2 可以看出,20 名学者中,有6 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在1 000 以上。其中,刁在箴1 223 次、杨再淮1 193 次、陈小平1 112次、王保成1 055 次、虞重干1 026,俞继英1 007次,6 人的被引频次总和是6 616 次,占比41%。研究分析发现,发文量在前20 名的学者中,有10 位在被引频次前20 中未出现,发文量高居前列的姚侠文、戈炳珠、郑伟涛,在被引频次排序中,未进入前20 名。其中,姚侠文和第26 位,郑伟涛列第28 位。这与学者研究领域的受众性有关,例如,郑伟涛从事水上运动项目的研究,该项目研究人员相对较少,被引频次受到限制。20 名学者中,有17 位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其中,首都体育学院有7 位,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各3 位,广州体育学院1 位。体育专业院校的被引频次总和是13 300 次,占比81%。说明,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活动在专业体育院校中。

2.3 h 指数分析

h 指数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赫希教授提出的,反映了学者的持续科研绩效,后成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h 指数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普遍关注。h 指数是指某学者至多有h 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 次。h 指数结合了发文量与被引量两个评价指标[5]。也就是说,发文量多被引量多,h 指数就高。发文量少,而获得高h 指数的可能性极小。它的计算方法是将被引数量,从高到低往下排序,当序号大于被引数时,序号减1 得出的数值是某学者的h 指数,1 ~2 篇高被引论文对提高学者的h 指数作用不大。研究表明,学者提高1 个h 指数需要发文4 ~6 篇,就是经典文献也需要1 ~2 篇。如表2 所示,h 指数排位居前的学者,不仅发文量高,而且论文的被引率也较高。如:刁在箴、杨再淮、陈小平、王保成、虞重干、俞继英、田麦久、于振峰和钟秉枢,他们长期从事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在该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及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从地区分布看,20 名学者中,有15 名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地区,高端人才集中于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帮扶西部、联合西部、培养西部人才,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加强东西部地区科研合作,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表2 运动训练学学者总被引频次和h 指数前20 名

2.4 高被引频次论文分析

高被引频次论文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分析,能发现该学科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表3 运动训练学学者高被引论文前20 篇

从表3 可以看出,高被引频次论文位居第一的是王卫星的《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2003 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聘请外籍专家教授科学训练,我国专家及教练首次了解核心力量训练。王卫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将核心力量训练应用于体能训练及专项训练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一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从20 篇高被引频次论文主题分布来看,8 篇是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5 篇是关于篮球训练,2 篇是关于核心力量训练。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体育界及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体质改革的推进,今后依然是热点问题。我国篮球运动走入职业化后,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参与,使之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其发展趋势及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高被引频次论文的期刊分布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篇,《体育科学》4 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 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各2 篇。期刊分布成明显的分散状态。从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年代分布看,1997-1999 年各1篇,这时期是学科研究的萌芽阶段;2000-2005 年是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2007 年之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2.5 高被引论著的分析

在体育科研中,论著和论文的被引占整个体育学论文引用文献的90%左右[7]。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著作的被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学术影响力大的著作。也可以分析对运动训练学研究有学术影响的出版机构,可以从中了解当下学者所使用的主要学术资源。

表4 运动训练学学者高被引论著前20 名

从表4 可以看出,高被引频次论著排名第一的是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被引频次4 886 次,远远高于其它论著。被引频次在1 000 次以上有:孙民治的《篮球运动高级教程》;文超的《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叶国雄的《篮球运动研究必读》。20 部高被引频次论著中,田麦久占有5 部,孙民治占有3 部,文超占有2 部。从论著的主题分析,有7 部论著是运动训练学概论,有5部是为篮球运动训练,3 部为足球运动训练,3 部为田径运动训练,网球和排球运动的各1 部。运动训练学概论被引78 714 次,占比48%;足、篮、排三大球被引5 962 次,占比36%,田径被引2 237 次,占比14%,网球被引380 次,占比2%。从出版机构分析,20 部高被引频次论著中,人民体育出版社占13 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各占3 部。这3 家是运动训练学高被引频次论著的主要出版机构。

2.6 综合RSR 排名

通过对发文量、被引量、h 指数、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被引频次论著的分析,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秩转换,使不同性质的评价指标能优势互补,其中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被引频次论著是累加学者多篇的数量,每项指标都截取前30 名进行RSR 统计数据源,最终取得排序20 名的结果。

如表5 所示,表中所列学者是运动训练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们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20 名学者中,体育专业院校占16 人、综合大学及师范院校占3人、科研院所占1 人。20 人中,北京、上海、广州占17人,其余也分布在经济发达及教育条件良好的东部地区。东西部存在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需要运动训练科研的投入及科研人才的培养。

表5 运动训练学学者综合秩和比前20 名

4 结论与建议

4.1 采用文献计量学5 项指标定量评价运动训练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能够准确、客观、真实地反应我国运动训练学领域学者的科研状况、学科分布、机构分布和地区分布及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学科管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人才发现提供辅助性的参考。从而,加强运动训练学科研队伍的建设,使之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4.2 定量统计结果显示,各单项指标位居前列的是:发文量——姚侠文、郑伟涛、田麦久、陈小平、刁在箴;被引量——刁在箴、杨再淮、陈小平、虞重干、王保成和俞继英;h 指数——刁在箴、杨再淮、陈小平、田麦久、王保成和邓飞;高被引频次论文——刘玉林、杨再淮、王卫星、陶志翔、俞继英和陈小平;高被引频次论著——田麦久、孙民治、文超、叶国雄、过家兴和何志林。

4.3 利用秩和比,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我国运动训练学学者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前20 名的学者是:田麦久、王保成、陈小平、杨再淮、刁在箴、于振峰、刘玉林、孙民治、俞继英、王卫星、陶志翔、钟秉枢、葛春林、何志林、邓飞、虞重干、郭永东、周毅、刘建和、茅鹏。

4.4 提高作者合作度,加强跨学科、机构和地区的科研合作。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科研合作及西部地区的运动训练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综合性人才,学术的研究已经不适合停留在本领域的研究视野中了,而是要用开放的眼光,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中,取其长补己短,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加强和促进学者间及团队间的科研合作才能有效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

[1]曹烃.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CSSCI 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49-54.

[2]相东升.17 种图书情报学期刊资助基金论文统计分析[J].情报杂志,2006(1):143-145.

[3]邱均平,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际图书馆出版社,2008:279.

[4]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5,102(46):16569-16572.

[5]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 年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4.

猜你喜欢
发文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6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