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隽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Searle所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用意直接表达出来的言语行为。或者换句话说,是指说话人意谓他所说的,但同时又意谓一些被他的话语隐含的东西,即“言外之意”。因此话语意义不仅包括而且超越了句子意义,有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用图示说明两者关系显得更清晰一些:
U=utterance meaning S=sentence meaning
上图只是说明定义,并不描述整个言语行为过程,故没有描绘推理的中间过程。代表utterance meaning的椭圈用虚线,是由于话语意义更倾向于一种主观、略无形一些。图(a)被很多论著用来作为间接言语行为一般表达图式,但是图(a)并不能合理涵盖图(b)、(c),故而将其单列。图(b)就以《红楼梦》中一语为例:“你快瞧瞧去!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这里的言外之意(四个标致、绝色的女子)与字面语力(一把子四根水葱)有交集:均是灵秀之物,多有纯洁之美。图(c)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经典例子:“I have to study for the exam.”与其话语用意“I can’t go to the movie tonight.”单从字面上说,并不具有大小同心圆似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更强调的是一种交际依靠推断、规约等方式从语言的起点到达理解的终点的过程[1]。人们之所以常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Searle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礼貌。确实,礼貌是人们选择间接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因。礼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因素制约的结果,比如地位的高低、性别的差异、年龄的大小、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等。比如有如下交际对话:
(1)A:处长,这是我的辞职报告。
B:你的事我知道了,我们要研究研究。
A:希望您能快一点给我答复。
B:你的报告我已经转上去了,上头还要考虑考虑。
A:那么什么时候能给我回音?
B:小A,我看你在这里不是蛮好嘛,大家反映都不错,辞职的事我看以后再说吧。
对话中的“研究研究”、“考虑考虑”、“以后再说”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拒绝方式。我们的民族心理是“以和为贵”,因而人际交往时讲究含蓄,有时甚至是“模糊”、“言不由衷”。即使拒绝时也尽量“间接”,让别人知难而退。
间接言语行为包括的言语现象十分丰富,而对它的效果作适当的概括有助于阐述说话人择取间接言语行为的隐含动因,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效果概括不可能是穷尽性的,而是时有交叉,具体举例如下。
Searle提出,在间接言语行为领域里,祈使句研究价值最大,主要原因就是:出于礼貌,在日常交际中它比较鲜见。并且笼统而言,间接度的增加可能导致礼貌级别的上升,这在英语中表现的很典型:
礼(2)Lend me your car.
貌(3)I want you to lend me your car.
度(4)Will you lend me your car?
渐(5)Can you lend me your car?
上(6)Would you mind lending me your car?
升(7)Could you possibly lend me your car?
但是,间接言语行为的礼貌效果并不是由说话人判定的,也不是越间接则越礼貌。在一轮对话中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能否达到礼貌的效果,听者才是真正的定量与关键,且还要受到具体场合与具体说话对象的制约。比如说,出于礼貌我们可能以“不好意思,浪费您时间了”作为一种辞行的方式。这一类话语,并不是说我的探访是毫无意义的,因而浪费了你的时间,也不是指双方见面所花的时间是无意义的(fruitless),而具有明显的“贬己抬彼”色彩,把自己贬得低些,把对方抬得高些,以上对下,显示两人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均重。这也是中国人的礼貌方式。但是,难以想象对与自己关系极其融洽的好友说:“You may leave the door open if you don’t have the time to close it”显得古怪而拘谨[2]。相反的,如果对自己至亲好友说些不怎么礼貌的话,只要对方能够理解,在会心一笑之间这样的话语往往也变得礼貌了。
言语交际中存在各式各样的修辞手段,如比喻、比拟、拈连、夸张等,可以使话语离开平铺直叙的表达,进入了生动形象的境界,创造了美的意蕴和意境。
(8)“他呀,猴儿似的,哧溜溜!一眨眼爬上了树梢,伸手能摘下天上的星星。”(刘绍棠《地火》)
(9)“那时侯,你可就认不出我了,我将不再是你的简爱,而是个穿着小丑衣服的猿猴,一个披着借来的羽毛的枧鸟了。”(《简爱》)
(10)“你今天打扮得就像是一朵百合花,笑吟吟的。”
这种具有美学情趣的间接言语行为实质上是语言运用中的外在不合理性与内在合理性达到相对平衡的产物,外在不合理性可由内在合理性来解释。这也是间接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律。
对于听话者而言,这种并不“显山露水”的表层语言造成描绘与描绘对象之间的矛盾,而同时这种表层语言又有生动形象、新奇独特的词语连接形式,因而促使听话者思考探求其矛盾中的合理性。具体的理解过程就是:抛开词语不合理的语形,列出描绘词语的某些属性,然后按相似性或相关性的联系,把其中某个与描绘对象相适应的属性与描绘对象对接起来,这样便可看出说话人真正的行为目的。
运用婉转甚至模糊的语言既可以携带并传递听话人可能不愉快的信息而不至于得罪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效果。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间接言语行为的这一作用显得格外突出。
(11)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往往多有誉美之词,优点大大的、多多的,而不足或缺点是小小的、少少的,家长却知道真正的文章是在“但是”、“希望”之后。
上述例子在汉语中俯拾即是。当然,在西方语境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例子:一餐过后,对于味同重新热过的咖啡似的汤(the soup which tastes like warmed-over coffee),西方人虽不太会矫情地说:“It’s wonderful.”但也并不是一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直率、毫不讳言,而采用了委婉的托词、含蓄的遁词:“You really cooked up a storm.”在我看来,坦率的批评和粗鲁的冒犯只是一步之差,为了不冒“天下之大不韪”,避免用自己的坦率使他人陷入不必要的窘境和痛苦之中,东西方人在日常琐事中(尤其是涉及负面问题时)都尽量采用社交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而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普遍性使用,也使我们达成了一种共识(或者可以说形成一种社会规约):发话与问话无关,一般表示“否定”。
无伤大雅的白色谎言处于欺骗这个范畴的另一端,由于它们用心良善而被披上了一层保护色,与严格意义上的谎言区分开来。白色谎言应当被归为一种特殊的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无可选择必须以间接方式实施的言语行为,它能绕过令人沮丧的困境,指引人积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真正的心灵刺痛,化为有效的安慰剂(for the good of humanity)。美国作家Judith Viorst在一篇小散文中举了这些例子:
“They may lie to their children on money or marital matters.
They may lie to the dying about the state of their health.
They may lie to their closest friend because the truth about her talents or son or psyche would be-or so they insist-utterly devastating.”
诚然如是。比如面对一个年迈体弱的老太太,你不能随便告诉她:“你女儿在护理抗非病人时不幸感染,生命垂危。”而应该尽量轻快地说:“她这阵子很忙,实在没空来看您。”老人体悟了人生百味,对“病”、“死”、“活”之类的字眼特别敏感,这种实话实说会激活(motivate)他们敏感的神经,让他们感伤五内。所以白色谎言虽不实、不直接,甚至有人认为“声称自己懂得什么事他人应该知道,这未免太自以为是了”,但它有一定的合理生存空间(也许可以称之为“smoothing式间接言语行为”),因而它永远不会从言语中消失。
第二,白色谎言以裹上糖衣的表述言语实施了实质的掩盖行为,但其实施的方式与其他间接言语行为不同。其他间接言语行为是引发式的实施方式,发话人为使受话人能间接理解语言行为的目的,总是用各种方法保持字面语力与言外之意的联系。白色谎言则是掩盖式的实施方式,平易的字面掩盖着不愿让听话人觉察的内容。比如说愚人节那天经常有老师对学生开玩笑:“今天我们随堂小测验。”相对于上文的“smoothing式间接言语行为”,也许这里可以命名为“joking式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并非是灵丹妙药,常常会有使用不当、甚至有着不被听话人理解的风险,这其中原因很值得探讨。
间接言语行为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会随语境变量、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就同一话语内容而言,可以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这里就存在间接度(degree of indirectness)的问题。有时候,间接度过高会产生语用上的模糊。
(12)把门关上。
(13)请您把门关上好吗?
(14)你忘了关门吗?
(15)把木板插在门洞中。
(16)你出生在畜棚里吗?
以上这组例句表明,有些言语行为帮助说话人间接地达到交际目的(例13、例14勉强算是);另外一些言语行为可以直接地达到交际目的(例12)。然而例15、例16间接度过高,就像是在打哑谜,要让人成功理解说话人的行为目的并且采取有效的言后行为似乎有些勉为其难。
上文已经提到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这就导致了间接言语行为严重依赖双方共知的语境和信息,交际通路决不是必然发生的,更不是必然成功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这种依附性是引发交际障碍一大诱因。
显然,当某人说:“外面的风好大呀!”如果是在炎热的夏天,说话人可能“建议”出去走走;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天说这话,并且你的窗户是开着的,那么,她一定在请求你把窗户关上;如果同样是在冬天,但是你的窗户是关着的,则可能说话人仅仅只是“直接”陈述事实,不存在间接语言行为可言。
间接言语行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听话人为何听到一句话时既听懂了句子本身的意思又听懂了话外之意?对此,不少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如规约论、推理论等。Searle认为,说话人实施间接言语行为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共享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听话人的推断能力、言语行为和会话的合作原则[3]。显然,推断能力是一次间接言语行为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这种推断不仅仅要求基本的逻辑能力,更重要的是受一种文化模式的作用。无论是规约论还是推理论,都建立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同一心理图式的基础之上。比如说在目前本地的文化中,“海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代表着“高薪”;然而,对于美国而言,“有留学背景”与“高薪”未必形成一种心理图式,未必能链接成一种推断的通路。此外,我们的一些太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并不被外国人理解。比如,有求于人,得到的答案如果是“研究研究”、“以后再说吧”,那么我们立即会警觉地意识到这件事棘手、已被拒绝。但是按照西方的准则,这样的回答根本就不能作为答复。
同样的,一些普世准则在不同文化中也会产生参数化反应,导致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礼貌现象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使言语交际成为可能,特殊性又常常导致交际失误。怎样将交际失误减少到最小,还得依靠交际双方的共识,即不光在语言层面上,还应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因为不同文化之间达到符号间的语义对等还不能等于言语行为的实现。为使交际成功,讲话人必须共享一定程度的知识、信念和假设。除了在一对一的会话环境中,在多人参加的会话环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同心理图式显得尤为重要。
说话人为了达到语言行为的目的,应当考虑到间接言语行为的间接度是否过高、是否共知信息不足或者语境模糊、是否掺杂跨文化因素导致交际隔膜。进行间接言语行为交际时有必要按照如下步骤展开: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进行判断、预设→有的放矢地选择间接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根据前一步把握间接度的问题)→观察听话人反映后进行追加补充。笔者相信,这一过程是通往成功交际模式的必经之路。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Searle J 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