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7月,由浙江卫视隆重推出的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再次引爆全国,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好评。本文就《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阐述,以期能够推动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不断发展,进而为我国电视音乐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
继《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音乐选秀节目大获成功之后,2012年夏天的《中国好声音》,再次引爆了新一轮的选秀热潮,使人们将目光又一次聚焦在音乐类选秀节目上。《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于2012年7月13日在浙江卫视正式播出,节目一经面世就好评如潮,其首期播出的收视率就高达1.477,到第六期时更是创下全国42城市收视率4.062的新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好声音》的视频观看次数已超过3700万,网络覆盖量超2亿条,更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之一。
《中国好声音》的火热播出,也让我们对音乐类选秀节目重新作了审视和思考。
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1.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起源
我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它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先河,是中国电视史上最早在电视荧屏上进行新秀选拔的节目,秉承着“繁荣音乐创造、推出新人新作、丰富电视荧屏”的宗旨,为我国电视音乐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不仅为普及音乐知识、弘扬民族艺术、推动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还为我国音乐界选拨出了大量优秀人才,如:宋祖英、阎维文、彭丽媛、毛阿敏、蔡国庆等。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专业性比较强,其最初举办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歌唱人才、为我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平台。因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并不像如今的选秀节目一样“为秀而选”,它首先是专业的歌唱比赛,其次才是电视节目,电视媒体对其只是进行完整真实地呈现,是为比赛服务的,秉承着“秀”服务于“选”的节目理念,为选而秀。它应该是我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最初的原形。
2.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
在《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各大卫视纷纷进行效仿,这样就迎来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蓬勃发展。以2003年8月湖南娱乐频道强势推出的一档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超级男声》来说,该活动以一种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这种参与性超强的“海选”的形式吸引了十几万人报名参加,使原本普通的电视活动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造星运动,掀起了超乎意料的收视狂潮。在此之后,湖南卫视于2004年紧接又着推出了一档音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如果说《超级男声》受到的社会反映效果一般,那么,《超级女声》则开启了一场娱乐盛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娱乐高潮,我国电视的“选秀热”在此也正式形成。
到2006年,各大卫视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选秀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行我秀》、《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等,一时间,选秀节目充斥了各大电视荧屏。不论“背景”、“身份”、“民间造星”、“一夜成名”……这些标签给很多草根阶层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舞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完成人生华丽蜕变,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因此,选秀节目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加入其中。
但好景不长,到了2007年,由于音乐类选秀节目内容、形式的雷同,缺乏创新,以及“为秀而选”的目的使音乐类选秀节目逐渐低俗化,观众也开始渐渐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出现反对的声音。自此,音乐选秀节目开始走向低潮,部分节目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3.音乐类选秀节目的高潮
随着“选秀热”日渐趋于平淡,人们的目光也慢慢转移。少数音乐类选秀节目仍然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如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辽宁卫视的《激情唱响》、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等等,虽然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但都无法和2005年“超女”的盛况相比。就在一片“选秀将死”的舆论声中,浙江卫视推出的大型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却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引爆了新一轮的选秀热潮,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的话题,远远超越了“超女”所带来的影响力,把音乐类选秀节目推向了最高峰。
《中国好声音》在引进荷兰《The Voiceof Holland》的基础上,经改造使节目既保留了原版精华,又融合了中国音乐元素。与其他音乐类选秀节目相比,该节目更具专业性,将“秀”和“选”融为一体,使节目整体回归音乐本质,为现代电视选秀注入了积极的正能量,深受人们喜爱和赞扬,甚至许多明星也对该节目给予了极大赞誉。如“微博女王”姚晨连发三条微博为“好声音”喝彩,“节目真挚,嘉宾真挚,评委真挚,有这三味真火,不火不行!”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给予了极高评价“《中国好声音》正在鼓励越来越多人,不是通过抱怨,不是通过暴力,妄图使自己的命运发生多大改变,而是希望通过在公平规则之下,自己艰苦的努力而改变。我觉得未来中国一定要建立这样一种梦想通道,两者缺一不可。”就连著名导演冯小刚也称赞道:“歌唱的好,情也真。猝不及防被娃的真挚撞了怀。这娃是去污粉,能洗掉心里的灰尘。”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经验分析
《中国好声音》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扬,俨然,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具体来说离不开以下几点:
1.顶尖的明星导师阵容和精良专业的制作团队
首先,该节目源于《The Voiceof Holland》,其原版节目样式已经在荷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节目案例,这在一定程度对节目制作的成功提供了保障。其次,“好声音”在造型设计上花重金聘请了“中国造型大师”高源泽先生担任形象设计总监,其背后强大的音乐团队由北京奥运会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领衔。节目现场的音控设备、录音设备、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等都属世界顶级,甚至现场的四把导师座椅都是从英国空运过来,总价就高达320万元。这样顶尖的制作演出团队对节目的成功运营有着很大帮助。最后,顶尖的明星导师阵容,刘欢、那英、庾澄庆和杨坤四位明星导师坐镇,秉承海外节目的模式,导师对于所有学员只有一个评判标准:那就是声音。拒绝“炒作”、拒绝“毒舌”是《TheVoice》系列节目的一贯标准,在这里所有学员都将听到真诚的建议和指导,而绝非讽刺和谩骂。四位明星导师全程培训门下弟子的音乐才艺,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2.创意新颖、品质优良
与其他音乐选秀节目不同,《中国好声音》以“盲选”为最主要特色,即评委背对选手而坐,不看选手相貌,仅从声音判断选手是否合格。若遇到喜欢的声音就可按下“Iwantyou”的按键转过身来。如果四位评委全部转身,选手则拥有了自由选择导师的权利,这也是节目的另一特色。评为背对选手、成为被选择的一方,这些都颠覆了以往选秀节目中评委们的权威,创意颇为新颖。从选手方面看,登台演唱的选手个个唱功了得,这也是节目吸引观众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实登台演唱的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出的优秀选手,甚至部分接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并参加过很多歌唱比赛,有着丰富的歌唱经历或音乐背景。如丁少华就曾获得2009年雪碧飞扬新声《绝对唱响》全国亚军、2010雪碧《名师高徒》全国冠军。这样顶尖优秀的选手阵容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也使节目的整体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不像以往的选秀节目一样,对声音要求不高,使得节目收视率大打折扣。从节目本质上看,《中国好声音》更注重音乐精神,突破了传统选秀节目为提高收视率而进行的各种恶搞,使选秀节目褪去华丽的外衣,回归到音乐的本质,镜头中只有选手深情投入的声音和评委或陶醉或吃惊的神情,观众的注意力也聚焦在选手的演唱中,享受到的是音乐带来的精神陶冶。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未来之路
自“超女热”后,中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就一直在走向一个极端,即为了获得收视率,一味地降格以求,以炒作来迎合低级、猎奇、娱乐至死的媚俗文化,使得音乐类选秀节目一直走下坡路,观众对此也感到乏味和反感,负面声音越来越多。而《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则给混乱不堪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暖流,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评,观众也如春风拂面般再次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究其原因,节目的创新性和对音乐本质的回归,是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从不缺好声音,只是缺少这样一个发现和专业的平台,缺少真正尊重音乐、追求音乐本质的舞台,这才是未来音乐类选秀节目要努力突破的方向。
面对《中国好声音》的空前成功,各大卫视应该着力于思考电视音乐类节目的本质,而不是为了短暂的收视率而简单对其进行复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中,而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也开始了充分的准备。我们也期待中国电视音乐类节目能够越办越好,为观众带来一次次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朱玉洁.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火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2]戴婧婷.湖南卫视台长欧阳常林:电视娱乐节目就要与民同乐[N].中国新闻周刊,2005-12-26.
[3]覃晴,覃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2.10.
[4]张甜甜.声音是主角——从《中国好声音》的热播看真人秀节目的突围[J].新闻世界,2012.10.
[5]尹昊甫.浅谈《中国好声音》节目的传播效应和时代价值[J].金田,2012.10.
[6]孙崧.浅析音乐综艺节目的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视,2012.09.
|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编校:丁 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