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网络文学的后现代主义发展

2012-12-31 00:00:00王胜利
流行歌曲 2012年12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作品,且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作用,还能使读者更深刻的了解社会、懂得生活、珍爱生命。网络文学作为现代文化传播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接受着千千万万读者的批评和同类作品的竞争,所以网络流行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大众批评和相互竞争保留其精华并得以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后现代主义;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有效途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彰显了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它在彰显文化思想精神上有着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之风,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全新形式,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网络文学简介

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文本链接,以供网民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网络文学是一些网络文学爱好者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渠道实现文学表达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文学传播时代的到来,它改变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表达方式,使文学创作融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模式,是现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网络文学总是与人类生活的主题息息相关,它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内涵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表现出了原生态的生活模式,关注当前人们最迫切的生存期盼。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偏于感性化认识,满足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抒发内心情感的需求,是现代社会层面重要的文化作品。

2.网络文学的大众性

网络文学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基本创作取向,最初的文学大众化是以文化启蒙的形态与公众进行接触,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是从艺术的角度实现传播和交流的文学创作,真正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消除了传统文学传播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芥蒂。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同时还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它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我国文学的公众取向,承载着较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就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网络在促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网络文学自身的大众化流行趋势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后现代主义风格。

3.网络文学的自由化

随着网络“高速公路”的广泛创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文学作品分享彼此的乐趣、宣扬自己的生活状态、发泄内心情绪、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真实欲望,而丝毫不必理会所创作品的文学性及价值意义。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媒体创作的官方地位,为普通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文学发展重返大众生活,实现真正的自由化创作。

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只有极少数作家的作品广为流传,被大众所认可,普通民众根本无法通过写作的途径表达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看法。网络的出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传统信息创作过程中由少数人主宰的格局,文学发展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另外,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得网络文学的发展更为完善,网民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对文学作品的相互交流,促使网络文学无限接近大众,成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最真实的反映。

4.网络文学的产业化

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创作空间中对人的束缚,实现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发展文学创作的平台。网络文学在快速传播的同时还呈现出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最初书写性情的生存态势逐渐与现代化的商业利润融合,走上了产业化道路,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型文化产业。文学作为最合适的数字化传播产业,其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学网站的盈利模式,从目前来看,网络文学的市场已初具规模,由其衍生的领域也逐渐拓宽,互联网中文学与广告的结合也更好的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建设,形成对网络文学商务模式的初步探讨,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学发展崭新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危机

网络文学的形成和发展造就了一批新生代作家,使得艺术形式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基于网络自身存在的特点,网络文学也会表现出了一些弊端,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信息的冗杂使大量不良信息侵入网络,侵蚀人们的健康思想。网络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大,其全球性的特点更是拓宽了人们的求知领域,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然而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也造成了信息污染,一些污浊信息使得判断是非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第二,网络交际的便捷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网络自身虚拟化和隐蔽性的特点繁荣了现阶段人们虚拟交际的市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明显不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无法面对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交际需求,同时这种隐蔽性交流也使得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的道德观念愈加薄弱;第三,传统道德弱化,网络文学质量危机。互联网的普及是新时期人们适应时代发展所作出的变革,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很难再去接触传统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层面出现危机。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传播的基础形式,其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表现出虚假繁荣的发展态势,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现代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网络作家个人表达欲望的膨胀,大肆创作一些没有价值的作品,造成现代网络文学发展的空洞化;另一方面,部分文学网站为了赚取点击量,优劣兼容,对网络文学的责任感日趋淡化。

相对于传统文学创作而言,网络文学缺乏深刻和严肃的特点。社会对网络文学发展的评价不到位,使得网络文学忽略了文学创作所应具备的美和庄重,以赤裸的形象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这种过于直白的网络作品让文学创作少了兼容含蓄和微妙的美感,更多的是流水账式的白话文或无价值的文章扩张。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发展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在网络中兴起以后,后现代化的艺术模式和平面化立场就有了新的舞台和发展空间,网络文学与后现代语言运用在逻辑方面有了新的融合,网络中文学平面化表达的价值结构以数字化的形式悄悄展开。

1.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表象自况性展示价值

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基于两种价值,一种是膜拜价值,另一种是展示价值。文学作品的膜拜价值即是人们从中得到高贵的殊荣,而展示价值被认为是被审视的对象,是人的创造物,仅供人们观赏和娱乐的产品。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多显示出了其展示价值,随着影视、广告、摄影等艺术的发展,文学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艺术消费品,传统的宗教、传奇英雄膜拜等已经被现代的网络信息文学所替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实现价值属性。网络作品的自况展示逐渐发达起来,与后现代话语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这些都是由于网络作品的自由化和大众化的发展造成的,这使得网民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现,而非深度的膜拜价值。

网络作品处于一个虚拟化的空间里,割裂了与生活及实践的联系,将深度的作品转化为了空间化的表象,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切断了各种复杂的社会联系,将文学作品简单的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实现了由深层次到浅表化的转变。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主角“轻舞飞扬”明知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却还要从网上走到现实与痞子蔡演绎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游戏,痞子蔡的网上邂逅与现实追慕也不过是去圆一个青春年少的美人梦,“因为令我飞扬的,不是你注视的目光,而是我年轻的心。”当下空间的情感悸动是这个缠绵悱恻的悲剧故事的唯一动机。在这里,人们不必局限于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和生命维系的厚重感,也不必沉浸于网络带给人们的情感和平面感,而网络中的人物不会受到现实主义的束缚,只需要在自我的世界里实现升华,将唯美的剧情作为永久的片段予以保存,促使读者们陶醉到其中。正如杰姆逊所分析的: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现代的网络文学作品是对深度和个人情怀的探讨,而后现代主义则侧重于对人物当前发展以及人物感情需要进行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升华。

2.网络文学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文学作品的转型,文字和图片相结合以更直观的方法满足了现代网络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催生了网络多媒体文学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艺术形式与文字的结合,形成了作品创新的新形势,并打破了传统文学传播的禁锢。

网络本身信息含量大的特点为网络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超文本的基础。传统的文学作品多是单线性的、以页码表明的结构实现阅读过程,阅读方式较为单一,而网络文本采取多线性的传播方式,使阅读方式多样化。网络文学作品没有特定意义的定稿,创作者在进行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标本,而读者也能够自由选取文本阅读,实现了网络文学发展中后现代主义的边缘化思维。

3.网络链接修辞的发展

该手段主要适用于对文学创作的文本性连贯组织,以作品的逻辑链接为基础实现对内容的有效穿插,以便促使网络文学实现结构化联系,扩大文学作品的审美张力,并且方便读者对文本内容的选择。网络链接修辞着眼于对网络文学结构的整体构建,是以解说的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创作。

4.网络文学实现了多媒体渠道的链接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印刷到现代的电子媒体的转变,而在电子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则是以网络文化传播为主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扩张。各种文化艺术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对信息的需求。网络文学的发展强化了人们对艺术美的渴望和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加快了文字传播的微循环过程。比如人们在阅读网络作品时,通过与图片、音乐的有效结合,实现对语言艺术形式的颠覆和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扩散。网络中文学作品的发展是对后现代价值结构的表象传播,彰显了网络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之,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传播为其营造了优质的网络创作环境,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当然,我们还要矢志不渝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网络导向,努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扩张的时代,我们相信,网络文学必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荷兰]杜威·佛克马.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J].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8.

[2]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社,1986:189-190.

[3]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1.

|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编校:张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