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本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幼儿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提问来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价值的提问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活幼儿的思维,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操作方式,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善用语言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有效提问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实施教学合理性的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幼儿投身于教学活动中,从而使教育目标得以完成。
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由于幼儿不能有效地思考问题,教师若能在其已有的经验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呢?
一、考虑幼儿的思维发展方式
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方式,幼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而在幼儿园阶段幼儿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以及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才开始萌芽。所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提问。
例如,幼儿小班阶段,通过拖动桌上的布来获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那教师在提问时就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方式,不能说“怎么样才能拿到你想要的玩具呢?”而是“在不离开自己的位置的情况下,拖动什么可以拿到你想要的玩具?”因为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客体的感知和动作。再如,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儿被带着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后,让幼儿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将三个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后问幼儿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么。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
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时要考虑到幼儿的思维方式,相信会达到好的效果。
二、了解幼儿并作充分的准备
1.正视幼儿认识事物的立场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可能与别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要了解幼儿认识事物的立场,对幼儿进行有效提问。
皮亚杰:太阳会动吗?
幼儿:会动,你走它也走,你转它也转。太阳是不是也跟过你?
皮亚杰:它为什么会动呢?
幼儿:因为人走动的时候它也走。
皮亚杰:它为什么要走呢?
幼儿:听我们在说什么。
皮亚杰:太阳活着吗?
幼儿:当然了,要不然它不会跟着我们,也不会发光。
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立场,对幼儿回答的问题再次进行有效的提问,继而也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根据教师的提问阐述自己认识事物的观点。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促进幼儿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好问题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后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得较少。
3.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幼儿园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教育有其特定的规律,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成人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提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后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树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三、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设计问题
问重点,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词语设问,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问散发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得以灵活解决的方法。
四、严谨、清晰、简练的提问语言
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应做到准确、严谨、清晰、简练、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诚恳、和谐,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幼儿与幼儿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五、正面评价,鼓励幼儿质疑问难
对幼儿的答问进行正面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气氛。幼儿回答问题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对于幼儿任何正确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不应该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对答错者不能讽刺和挖苦,要对出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幼儿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师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提问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2]苑望.幼儿教师口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2.
[3]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3.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进修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