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引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充分运用儿童平常接触过的东西,让儿童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指导学生学习,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三角形的物体,结果上课时,学生告诉了很多三角形的物体,如土木结构房子屋架是三角形,红领巾、三角形的标志牌等也是三角形,这样上起课来,结合学生所认识的知识,就得心应手了,教师教得轻松,学习学得快、记得牢。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手段尽量贴近“生活”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敢于质疑。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如,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题,要求学生用步测量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贴近“生活化”的实践作业,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又如,在教“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人数来提高加减混合计算的认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时,我们可以经常做这样的提问:你家几个人?你爷爷多大?爸爸比妈妈大多少岁?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题型,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练习要尽量运用“生活”
1.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多观察,课外时参加运动的种类,参加运动的人数,而后进行记录整理,到上课时,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后,各组派代表把调查的情况向全班汇报,结果同学们回答得很有条理,男同学喜欢篮球、跑步等剧烈运动,而女孩子喜欢跳绳、踢毽子等一些运动量较少的运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汇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教学要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后,我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容易混淆,我只好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我首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的纸箱子,让学生在外面糊满纸,告诉他们刚才糊纸的面积就是表面积,接着叫学生往纸箱里装东西,装满后这个纸箱所占的空间就是求体积。又如,求漏水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表面积,求整箱粉笔所占多少立方米就是求体积,这样理论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法,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什么是周长,我有意带学生沿着学校椭圆形操场走一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走过的路程就是操场的周长。又如,在教学圆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把圆的面积和周长混淆,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圆形花坛旁,让学生讨论,在这个花坛里,什么是花坛的周长,什么是花坛的面积,几经讨论,几经点拨,学生在实物面前进一步理解了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这样,在作业时,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题型就不难理解了,通过进一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贴近数学的生活实际,就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
(作者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洪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