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时机,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2-12-31 00:00:00张锋
新课程·小学 2012年11期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我们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作为“交往互动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及时、准确地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调控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追问有两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一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二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个智慧的“追问者”,能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捕捉“追问”的契机,巧妙有效地进行追问,让教学不断深入,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一、抓住冲突点追问,激活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当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就会引起他们思维认知的矛盾,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与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抓住认知冲突点追问,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扩大学生课堂交往的参与度。

一位教师在上《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但由于数据的局限,一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点。于是在教学开始设计了“数小棒”游戏,先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学生很快数出,又让学生拿出6根小棒,学生数得也很快,最后教师让学生拿出13根小棒,这下学生忙坏了,教师趁学生数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很快拿出了13根小棒,学生有点吃惊,教师在这时追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这么快数出13根小棒来的吗?”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感到运用旧知识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探索、寻求新方法。这时有很多学生明白了,教师并没有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能把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吗?”同桌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演示,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完善想法,优化策略,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点追问,能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由原有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转换,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保证我们课堂教学交往的参与度。

二、抓住疑问点追问,提升思维

学习如果总是在一种“平衡”与“自足”的状态下进行,是难以产生冲动与激情的。向学生提供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前提,教师课堂的提问一定会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中,难免思维会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教材中安排了一道实际问题:一本《故事大王》共有64页,女孩准备6天看完这本书。问:女孩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她安排一下吗?一开始很多学生对答案是有疑问的,所以提出了“一天看10页,6天能看64页吗?”这样的问题,教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个疑问点,首先通过追问:“问得好!口算10×6=60页,不能看完。那怎样安排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学生有了正确答案“前5天每天看10页,最后一天看14页”后,教师并没有停止追问,又通过两次追问——“安排得不错,我们做事应该挤在前面,前几天多看点。还可以怎样安排?”“大家算算看,可不可以?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引领学生完善答案。正是在教师巧妙的追问中,学生的探究才能不断深入,创新思维也得以展现。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点追问,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去积极解决问题,完成思维的再创造过程,拓展课堂教学交往的深度。

三、抓住迁移点追问,完善思维

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迁移点追问,就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就能让学生自觉领悟数学方法,拓展思维,让学习变得更有效。

让“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在教师围绕迁移点追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思维,把三位数笔算的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活动是真正有效的课堂交往。

追问是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它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追问者”,要通过追问,让设计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交往过程的开展,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思考,都有机会把他们的思维呈现出来,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