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字在汉语史中经历了由实至虚的语义演变过程。传至日本以后,“然”字的使用频率也颇高。经分析与归纳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古事记》中的“然”字,总结出汉字“然”在日语中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并与古汉语中“然”字的使用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不同,即“然”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更为丰富,同时,其用法在日语中也发生了异变。
关键词:“然”;词性;词义;语法功能;语义变迁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86-04
引言
上古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由中国移植过去的汉字词汇。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变迁,逐渐造成与中国汉字在语义或语法功能上的偏离。与此同时,上古时代也是日语语法体系建构的重要时期之一,在建构日语语法体系的过程中,不乏借助汉语虚字完善其接续功能的情况,如“而”、“却”、“即”、“则”、“且”、“若”等,本文欲探讨的“然”字便为其一。关于“然”字,山田孝雄(1935)曾指出:“现今普通句中‘しかり’‘しかるに’‘しかれども’这些单词被频繁使用。虽然已确定这些单词是基于副词‘しか’和用言‘あり’复合而成的词‘しかり’的各种用法而产生的原本的纯国语,但我认为这也是汉文训读的余势。通常,‘しかり’的当用汉字是‘然’。” 由此可见,汉字“然”在日语中读作“しか”“しかり”,是汉文训读的产物。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全面考察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古事记》中出现的“然”字,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归纳其语义和语法功能,并与汉语的“然”字进行比较,探讨二者之异同。
一、古汉语中“然”字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然”字在汉语中出现较早,金文中已有记载。 《说文解字》称“然,烧也”。说明“然”最早的用法是动词,表示燃烧。
关于“然”字,马建忠(1898)、王力(1980)等均做过研究。马对“然”字作“状字”及“转捩连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③ 王则针对“然”字作“副词词尾”的功能进行了阐述。④
笔者以唐以前的文献为语料,从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对汉语中“然”字进行大致整理, 发现“然”字在先秦已具备较完整的词性和词义,从词性上看,其分属于动词、形容词、应答语、代词、助词和连词;从词义上看,其每种词性中又有多少不一的许多种义项。正如《说文解字》所云,“然”最早是动词,意为“燃烧”。例如:
例1: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上例中的“然”字为动词,意为“燃烧”,在句中作谓语。“然”字后引申为“点燃”、“照耀”、①“明白”等义。例如:
例2: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洛阳伽蓝记正始记)。
例3:夫火遂之取于日,磁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训)。
例2中的“然”为“照耀”之义,例3中的“然”为“明白”之义。
当语义发展到“明白”时,“然”字便被引申为表示“明白”这个动作的结果——“对的”,由动词发展成为形容词。形容词“然”字多用于表示对前文的肯定,意为“对”、“是”、“正确”。例如:
例4:皆以为然(国语卷第十)。
上例中的“然”字表示“正确的,被认为是正确的”,“以为然”即“以之为然”,“然”为“为”的表语。
“然”字亦可单独构成句子成分,作应答语。例如:
例5: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战国策楚策)
上例中的“然”字可译为“是的,对的”,表示对前文的肯定,亦可译为“是这样”。
由于形容词“然”字在使用过程中多表示对前面内容的肯定,其语义逐渐被引申为对前面内容的指代,相当于“如此”“这样”。例如:
例6: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诗经小雅常棣)?
上例中“然”字为代词,意为“这样”,指代前文所提“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在句中作谓语。
一般认为,“然”字作后缀助词即词尾和连词,是由代词虚化而来。② 例如:
例7:惠然肯来(诗经邶风终风)。
上例中“然”字与形容词“惠”结合构成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例8: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
在上例中,“然”字在句中作连词,表示转折。“然”字承担连接前后句义的作用,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示转折、让步、假设、承接等关系。
“然”字的语法化过程大致如上所述,在具体运用中,“然”字还有其他的一些实词意义和用法,此不赘述。简而言之,“然”字由原本的动词义“燃烧”引申出“照耀”,“照耀”又引申出“明白”。“明白”的结果是“正确;对的、认为……是对的”,这时“然”字的词性向形容词转变。形容词“然”字多表示对前述内容的肯定,亦可用作答语。之后“然”逐渐演变为代词,表示对前述内容的指代。后逐渐虚化,向助词、连词发展。由此可知,“然”字在汉语里存在着由实向虚的词性转化,具有丰富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二、《古事记》中“然”字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历史典籍,是由汉字写成的变体汉文体文献。③“然”字在《古事记》中共出现68次。根据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可以把这些“然”字分为独立词和复合词。以下将通过具体例子对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加以分析。
“然”在《古事记》中单独使用时,作代词和连词。例如:
例9:爾千引石引塞其黄泉比良坂、其石置中、各對立而、度事戸之時、伊邪那美命言、愛我那勢命、爲如此者、汝國之人草、一日絞殺千頭。爾伊邪那岐命詔、愛我那迩妹命、汝爲然者、吾一日立千五百産屋(上巻·伊邪那岐命と伊邪那美命)。
例10:爾答詔、吾者天照大御神之伊呂勢者也。故今、自天降坐也。爾足名椎手名椎神、白然坐者恐。立奉(上巻·天照大神と須佐之男命)。
例9中的“然”作代词,指代上文提及的内容,作动词“为”的宾语,可译为“如此”“这样”。例10中的“然”字可译为“如此”“这样”,虽也可看做是代词,但在该句中其性质更偏向副词,修饰动词“坐” 。④
例11:如此白之間、其建御名方神、千引石擎手末而來、言誰來我國而、忍忍如此物言。然欲爲力競。故、我先欲取其御手(上巻·葦原中国の平定)。
例12:又隨其后之白、喚上美知能宇斯王之女等、比婆須比賣命、次弟比賣命、次歌凝比賣命、次圓野比賣命、并四柱。然留比婆須比賣命、弟比賣命二柱而、其弟王二柱者、因甚凶醜、返送本土(中巻·垂仁天皇)。
以上二例中的“然”字在句中均作连词,表示前后为顺接关系。例11中的“然”字带有较强假设性,在前文所述内容成立的情况下,引出下文内容,可译作“那样的话,就……”。例12中的“然”字则起到了确定的顺接作用,可译作“于是”、“然后”。
例13:故、此大國主神之兄弟、八十神坐。然皆國者、避於大國主神(上巻·大国主神)。
例14:即聞此事以慷愾忿怒、乃到其兄黒日子王之許曰、人取天皇。爲那何。然其黒日子王、不驚而有怠緩之心(下巻·安康天皇)。
以上二例中的“然”字在句中亦均作连词,但是表示前后为逆接关系,可译作“可是”、“但”、“却”。
以上为“然”字单独使用时的情况。此外,“然”字与其他词一起构成复合词,如“虽然”、“然者”、“然后”、“然而”等在《古事记》中亦被大量使用。例如:
例15:約竟廻時、伊邪那美命、先言阿那迩夜志愛上袁登古袁、後伊邪那岐命、言阿那迩夜志愛上袁登賣袁、各言竟之後、告其妹曰、女人先言不良。雖然久美度迩(上巻·伊邪那岐命と伊邪那美命)。
例16:爾力窮矢盡、白其王子、僕者手悉傷。矢亦盡。今不得戰。如何。其王子答詔、然者更無可爲。今殺吾(下巻·安康天皇)。
例17:即獲其御骨而、於其蚊屋野之東山、作御陵葬、以韓帒之子等、令守其陵。然後持上其御骨也(下巻·清寧天皇)。
例18:故、自其時稱御名、謂倭建命。然而還上之時、山神、河神、及穴戸神、皆言向和而參上(中巻·景行天皇)。
以上四例中,“然”字与其他词连用,在句中表示前后文的顺接和逆接关系,但“然”本质上还是作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真正起到接续作用的是“虽”、“者”、“后”、“而”。
除上述用于连词的复合词,还出现一处“自然”在句中作副词。
例19:毎夕到來、共住之間、自然懷妊(中巻·崇神天皇)。
“自然”在句中作动词“懷妊”的情态状语,可译为“自然地”、“自然而然地”,表示后面的动作是“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的行为。
“然”字在《古事记》中的使用情况可总结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古事记》中的“然”字以单独形式使用时,有两种用法。其一为连词,这是“然”的主要用法,占55.8%。此时的“然”字可以根据文脉表示顺接或逆接。其二为代词,可做宾语和状语,表示“如此”、“这样”。
当“然”字与其他词结合构成复合词时多做连词,表示顺接和逆接,此时的“然”仍可归为代词。另外,由“然”构成的副词仅有一例。
三、汉日“然”字之异同
汉语中的“然”字在先秦已具备较为完整的词性和词义,而《古事记》成书于712年,此时的汉语“然”字已经完成了由实至虚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对《古事记》的考察,可以发现编者已意识到“然”字作为一个多义字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语义,并吸收了“然”字最基本、最常见的几种用法,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词性上看,“然”在汉语和日语中均可作代词①和连词,这是两种最常见的用法,也是两种语言中所具有的相同点。然而,汉语“然”字同动词“燃”,后引申为形容词。这两个作为实词的用法在《古事记》没有出现。另外,“然”字在汉语中还用于助词和答语,这两种用法在《古事记》中也未出现。
其次,从词义上看,“然”字在古汉语和古日语中最基本的特点是指代性强,可均译为“如此”“这样”。“然”作连词的用法在古汉语和古日语中也基本相同,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表示顺接或逆接。同样,“然”本身并不具有转折的意义,只是用来承接上文,需要根据其他连词或前后内容的关系才能确定“然”在具体语境下的具体意义。古日语中,复合连词“虽然”、“然后”的用法和古汉语基本相同,在承上启下的同时,仍可根据逻辑判断找到“然”字所指代的内容。古日语中“然者”的用法与汉语不同,汉语中的“然者”的用法有二,一即“然”与“者”均为代詞,用以指代人、事、物。二即“然”为代词,“者”为助词,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日语中的“然者”大致等同于汉语中的“然则”,“者”表假设。古日语中也有“然则”,“则”表推断。“者”和“则”均表示顺接。“然而”的使用情况在日语中有很大变化。“然而”在汉语中多用来表示转折,而《古事记》中的“然而”均表示顺接关系。考其原因可知,“而”在古日语中训读为“しか”,与“然”相同,都有强指代性,并无转折之义,故古日语中“然而”不用来表示逆接关系。
最后,从语法功能上看,连词“然”在汉语和日语中均用来表示前后文关系,代词“然”字在汉语和日语中均可用作谓语和宾语,另在汉语中还可作表语,② 在日语中可作主语、状语,并可与“之”结合作定语,语法功能更丰富。“然”字在汉语中亦可作为词素或单独成句,这两种用法在《古事记》中没有发现,而“然”字单独作状语的用法是“然”字进入日语后所产生的异变。虽然这种用法在《古事记》中只出现两例,但在此后的文献中以该用法居多,以至代词“然”在学校文法中被定义为“副词”。①
代词“然”在《古事记》中的结构类型和语法功能可归纳。
代词“然”在《古事记》中可作宾语、状语、主语、谓语,并可与“之”结合作定语。其中,状语和与“之”结合作定语的用法是汉语中没有的。由此可以断言,日语中的“然”字与汉语中的“然”字在用法上发生了偏离。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考察《古事记》中“然”字的词性、词义和语法功能,总结了“然”字在古日语中的基本用法,可以看出古汉语的“然”对古日语的“然”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人已有了较高的汉语水平。《古事记》中的“然”基本沿袭了古汉语中“然”的用法,亦有其独特的副词用法。同时,“然”作为一个多义字,在古日语中也有丰富的语法功能。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古事记》中的“然”字进行了详细考察,“然”字在此之后,在日语中的发展如何仍有待后续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