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研究

2012-12-31 00:00:00李浩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7期

摘要:调查研究表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消费观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许多市民的消费观正朝向低碳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使更多的市民具有科学的消费观,应需政府、学校、社会舆论等多方加强贵阳市市民消费科学消费观教育。

关键词:低碳经济;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贵阳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73-03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贵阳市市民消费观的变化

所谓低碳经济,以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为核心,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消费概念也应运而生。低碳消费代表着更自然、更健康、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如今,这股风潮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贵阳市市民的消费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

在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问卷调查中,共发放样卷500份,无效卷31份,有效卷469份。调查结果显示,市民中,认为自己属于“超前消费”的有81人,占17.3%;承认自己有“过度消费”57人,占12.2%;认为自己“消费比较理性”有134人,占28.5%;认为自己进行“低碳消费”的有73人,占15.6%;认为自己“无所谓什么消费观,有钱就花,没钱就不用”124人,占26.4%。由此观之,不到一半贵阳市市民的消费观是合理的、可持续的(主要指消费比较理性和低碳消费观,两者比重合计占44.1%),是科学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贵阳市市民对低碳生活、低碳消费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态度积极,但认知不高。在对市民进行消费态度访谈中,有80.1%的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态度积极,选择“支持”低碳,倡导科学消费;由于不了解低碳生活,甚至没有听说过“低碳生活”,因而有6.7% 的人选择“不知道”,10.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当然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如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有 3% 的人持有“反对”意见。虽然市民不清楚或者不注意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低碳方式,但市民对于低碳生活、科学消费的态度非常积极,这就为实现科学消费,做的低碳消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市民在低碳生活行动不够。调查发现:在用电、用水方面,低碳意识相对较强,有88.9%的被调查者做到了“二次用水”,有78.2%的被调查者表示“电器用完拔插头”。但是调查显示,贵阳市市民中,7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购买了较多平时不穿的衣服,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饮食结构为“多吃肉、少吃菜”,这说明市民在衣、食方面的还没有较强的低碳意识,没有自觉地采取低碳生活行为。但是在出行方面,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方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私家车”,并且其中多数人又渴望能够拥有私家车。因此这种低碳的出行方式只是不得已的选择,而非自觉低碳行为。

总之,因文化层次、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多种原因,部分市民中还存在着一些非理性、非生态的消费观(主要指超前消费观,过度消费观,两者合计达29.5%)。这就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需要对市民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帮助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观。

二、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倡导科学消费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它要求生产、消费必须是节能、低耗、和谐、科学有机统一。而低碳消费、科学消费观,是广大消费者应该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方式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观点。其要求广大消费者尽量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消费方式,进而使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而低碳消费方式所追求的就是在从实现消费活动中的低能耗、低排放,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市民进行低碳消费观教育,就是倡导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引导。这种导向教育有利于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促进市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更加合理、和谐,更加科学,进而促进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有利于贵阳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科学消费观决定着消费方式与内容,着眼于实现可持续消费,它的实现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消费、科学消费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落实科学消费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是贵阳市生态建市的必然要求

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新编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并向各单位印发了《建设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这表明了贵阳市委市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贵阳市“施政纲领”。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一个理念,是一个目标,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关于“如何理解个人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作用”,93%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5%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了解,不确定”;只有2%的被调查者选择“它是政府工程,与普通百姓无关”。

个人是推动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科学消费的主体。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城市就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低碳消费观、科学消费观,就需要广大市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就需要广大市民进行低碳消费、科学消费,尽量选购有绿色标签、绿色认证的产品。调查显示,88%的被调查者对“贵阳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给予了肯定。为此,市政府倡导市民养成重复使用、再生利用习惯,少用一次性制品,推广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投放、家庭循环用水等做法,倡导市民通过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少开空调、不买过度包装产品等行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所有这些就需要市民转变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尤其是加强低碳消费观教育。

(三)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是促进市民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客体对象主体化,不仅延续着人的生命,锻炼着人的自然感觉,使人的五觉具有丰富性、属人性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发展着人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使人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与提升。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消费,人的价值、审美尊严无等等一切高层次需求无不建立在消费之上。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消费的真实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尊严在消费活动中得以彰显。

然而消费,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消耗。人不应该像动物那样凭感官刺激而被动消费,更不应忽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猥琐于物欲的、自私的消费中,而应该在进行科学的消费,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实现人的体力、智力等综合能力与精神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只有科学消费观才是“以人为本”的消费观,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消费观。

科学的消费观促使消费主体对消费对象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使消费充满意义,不至于沦为浪费;同时科学消费观能使主体在消费中注重人文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避免人性的堕落、人类文明大厦的坍塌。因此,科学消费观将消费视为人类主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性建构活动,以实现人的生活方式的丰富性以及生活质量的文明化为消费的根本内容,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汲取精神养分、享受文明成果,更要创造文明,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而目前贵阳市市民的某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使许多市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这迫切需要市民消费观的改变,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树立低碳消费观。

三、加强贵阳市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主导作用

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有消费者自身意愿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综合利用税收、经济补偿以及法律等工具,从自身做起,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创造科学消费环境,树立低碳营销理念,确保低碳产品的低碳效果,培育低碳市场,制定低碳消费政策,构建低碳消费指标等。

1.构建低碳化的政府消费模式。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消费行为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政府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构建低碳化、科学化的政府消费模式。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政府消费越来越注重低碳化、科学化。然而,目前还表存在着一些“高碳化”的现象,如政府公务用车闲置、办公设备过于奢华等。为此,政府要转变消费观念,倡导低碳消费,践行低碳化的消费模式,应该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工程,逐步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减少铺张浪费,为全社会的低碳消费提供指导、树立榜样。

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市民的消费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盲目性、攀比性。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如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有力措施限制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消费”行为,限制“一次性消费”对环境破坏,并鼓励健康、绿色的消费;政府应当坚持“谁污染,谁交费”的原则设置生态建设税,如大气污染税、噪声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等,让非科学、非低碳消费行为付出更大的成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政府还应灵活运用财政补贴手段,鼓励、引导市民进行低碳消费、科学消费。政府补贴能够有效的激励企业生产,从而实现科学消费。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来鼓励企业和居民建造太阳能屋顶、绿草墙壁等节能建筑,可以通过对绿色产品进行价格补贴、设立绿色消费专项奖励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市民的科学消费、低碳消费。

3.完善相关制度为低碳消费提供制度保障。科学消费、低碳消费的起点在于低碳产品的生产。然而,由于低碳产品的生产在技术要求、资金投入等方面都高于传统产品,而盈利方面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往往低于传统产品。因此,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制定保障,低碳产品生产的动力自然不足。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规与规章,加大高碳产品的准入门槛,对威胁环境、浪费资源的高碳生产行为予以制止、取缔甚至罚款;在对消费的引导上,要建立低碳消费的奖励措施,针对不良消费方式应运用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进行约束。对于持有消极的滞后消费观的市民,相关职能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完善市民保障制度、平衡收入结构等,从而转变消费滞后市民的消费观念,使这些市民敢花钱,有钱花,实现科学消费。

(二)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科学消费观教育主阵地作用

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而广大青少年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消费观可能影响他今后一生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并且影响其今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健康的科学消费心理和行为。要把对青少年科学消费行为和心理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学生们进行低碳消费,杜绝攀比浪费,增加对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利用校园环境促进青少年理性健康的科学消费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艰辛,提高对低碳的认识。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相关奖项,以鼓励那些践行低碳生活的学生,使健康的消费思想深入人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合理消费范围。

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还需要加强师德教育与培养,提高教师素质。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作低碳消费教育的先行者。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教育时,教师亦应当“因材施教”,尽可能采用与学生消费生活紧密相关、并且感兴趣题材作为教育内容,并能因人而异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真正将科学消费观教育落到实处,使未来国家的主力军树立科学消费观。

(三)充分发挥通过媒体对市民科学消费观教育的舆论导向作用

“媒体是文化粘胶,把世界社会粘在一起。”这就是说,媒体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影响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舆论宣传的主要手段,媒体是宣传低碳消费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媒体的依赖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作为文化平台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介,在满足市民的精神需要和情感提升,引导广大大市民积极采用一种积极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指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

媒体作为宣传科学消费观的阵地,它对消费者的引导有着自身的特点。各类媒体通过发现典型、捕捉典型、宣传典型,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必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媒体可以通过宣传低碳产品、播报典型案例,鼓舞大众参与其中,不断提出新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和消费见解,使消费者无形之中自觉的选择低碳产品,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媒体还应注意反对、限制那些奢侈品方面的、高耗抵低效的消费品的广告;支持、鼓励有关低碳消费、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公益广告,并尽可能多的让对市民有感染力、号召力的影星、歌星等公众人物上镜、出场,使市民在不知不觉中的收到感染、受到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方式、转变消费观念,实现低碳消费,树立低碳消费观、科学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