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内在学习的动力。由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抽象性以及程序性等原因,很多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浓。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培养;高中生;数学兴趣
一、数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兴趣是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学习对象或参与某活动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高中生毕竟发展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可能会大于教师悉心的讲解。因此,较强的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可能使学生发奋图强,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中有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
二、培养兴趣的前提条件
(一)热爱信任学生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达成教学目的。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热爱信任学生的理念。学生从老师的信任、期待、理解中会变得更有学习动力。要热爱、信任学生,我们还必须建立民主教学关系,不为教师权威独尊,鼓励学生创新。新课标下的课堂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来。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要使学生明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充分肯地、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热情,不怕他们讲错,就怕他们不讲。
(二)牢固基础知识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重点。但没有否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一方面知识了解的多而且系统,并能胜任相应的活动,才能产生相应的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两种渠道夯实学生的双基,根据学生的双基制定相应的学生能胜任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方能谈起兴趣的培养。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绪,必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走向学生、深入学生,与学生多接触、多交谈,了解他们在想写什么、做些什么,倾听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并积极的采纳合理的部分;需要要平等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既要把爱心给与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要把关怀送给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也是很敏感的,都有一个怕遭冷落和其实的心里,他们同样渴望老师对自己能够以诚相待,公平相待。在教学中,要对后进生少批评、多鼓励,捕捉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诚恳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培养数学兴趣的策略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并且联系实际、巧设情境。一堂课上学生很难始终带着旺盛的经历去学习,若能在学生思维松懈和疲劳时,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出其不意地提出几个新颖有趣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立刻被激活,思维就会进入最佳状态。
(二)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山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听老师讲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所以,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损伤。多创造实践条件,使学生首脑并用,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缓解长时间的大脑压力,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引导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
怎样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还是在教师,兴趣的产生和深化都不得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在教学中,需要及时关注,排除障碍,适时疏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预见学生接受知识作业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可能发生的思维障碍。如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顺向思维的问题总感困难,遇到后一类题目就会束手无策,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不断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好疏导工作的过程。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他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不光是要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更要创造培养兴趣的条件,利用培养兴趣的策略,有效培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创造基础条件。
(作者简介:郭举春(1963.11-),男,1985年7月毕业于毕节师专,1990年7月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现在大方县第二中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