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我国将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作为重点建设内容。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竞争优势是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各种要素:企业,资源,创新能力,竞争差距,基础设施等为基础,集群化发展的方式,活跃生态园区的企业技术创新,园区企业间以共生网络关系运行,给生态工业园区带来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1.1 产业集聚优势。传统工业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是一种集约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小且散的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不仅缓解了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还有利于转变产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效应。由于企业间相互利用副产品或废物变为可利用的资源,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和采购费用。企业的集聚,降低了运输成本,在生态工业园内,通过共生网络的形成,原材料、副产品大多是短距离的运输,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和生产时间,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1.2 创新优势。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在传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商品和三废(废气、废液和废渣),结果是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实行循环经济,将三废作为生产原料,既节约了资源,又改善了环境。这种变化,主要是建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创新的结果。另外,传统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相互竞争为主,但是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实行循环经济,其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个园区的效益密切相关。如果只是一味的只顾本企业效益,就会影响或破坏整个园区的运行。所以,必须具备企业间的共生、协调的观念,才能保持企业和园区的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传统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为主;而现代生态学则拓展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传统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人的物质福利;而生态经济学则研究如何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这两个学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成果。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就必须体现这两个学科发展的成果,才能更好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要在理论指导上,而且必须在具体技术应用上有重大创新。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再生技术等。
1.3 总成本优势。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将三废作为生产原料,节省了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为生产争取了时间。企业之间通过共生网络关系,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利用废料,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废料处理费用,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库存量,生态工业园区是企业内的交易频率,同时交易双方都处于稳定的一个区域内,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形成强大的成本优势。生态工业全区的企业更强调合作,从而形成共生网络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使整个生态园区的总成本降低。
1.4 区域品牌的优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增强了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积极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改善投融资的软,硬环境,通过政策扶持和推动,为生态工业园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品牌效应,生态工业园的这种区域品牌效应,整体竞争力优势是任何一个的孤立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1.5 低风险优势。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绿色的社会系统,是多种要素、多重主体、多种联系形成的集合。不但促进了园区内各种要素的结合,更有利于创新主体竞争与合作。创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氛围。由于地域的接近和交易的频繁相关性,加强了园内的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企业之间可以联合的技术攻关,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集群促进了园区内知识与信息的累积效应的产生及快速流通,降低了创新的风险。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还处于试点阶段,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在生态工业和区域环境的治理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截止到2010年6月,已通过批复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6个,其中行业类园区10个(涉及钢铁、能源、电解铝、氧化铝、制糖、造纸、化工、矿山开采、炼焦、环保产业等行业门类),综合类园区35个(开发区和高新区),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十一五”期间,为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和重点污染物总量削减10%的目标的,通过加强污染源集中的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环境监管入手,以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强化环境准入、工业生态链的建立和完善及总量控制等为技术途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强化污染源集中区污染物控制,提高区域污染物总量削减力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促进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生态工业园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具体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策缺陷对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阻碍。态工业园建设是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等思想为基础,但在中国的环境法体系中体现的很缺乏,没有很完善的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在中国生态园区的发展工程中,企业缺少技术依据,政府和相关部门也缺乏管理依据。而且,每个省份的资源情况,产业结构情况不一样,指标体系和规范都还不够完善。所以造成政策缺陷对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阻碍。
2.2 理论研究尚在初级阶段,不能给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充分的指导意见。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都集中在研究现状,经验总结,虽然有部分探讨生态工业园区规方法和研究以及模式的讨论,但是没有提出一般的生态园区的构建机理以及普遍性的适用方法。对生态工业园的定量研究也很少,对于准入园区的企业的标准也不成熟。
2.3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出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园区产业定位不明确。近年来,我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但是出现为了加快生态园区的建设速度,出现了招商引资恶性竞争,造成准入的企业而规模小,质量不高,或者没有达到生态工业园区准入的标准,这对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也是现阶段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障碍。园区缺乏特色就缺少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生态化的形成。
3.1 完善生态工业园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法律法规,要求生态园的建设体现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发展,统筹兼顾。制定区域法规,行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等规划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的思想为基础。
3.2 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内支持体系和鼓励政策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对集中的一定规模的场地,并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和管理机构,并有良好的园外环境。通过制定和完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信贷政府和排污收费返还等鼓励政策:完善园内信息系统、新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器、清洁生产检查等支持体系。
3.3 完善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
3.3.1 完善园区的生态管理。生态园区的管理应以循环经济,绿色管理为基础,以ISO14000法律法规为标准,综合治理整个园内区域环境,实现清洁生产和排污预防的全过程控制。园内应建立一个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以环境管理为职责,实行强制性的行政管理。
3.3.2 完善企业的生态管理。生态工业的绿色管理,不能只依靠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也要通过企业管理层次的手段。企业的生态管理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型的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生态化生产的教育等等。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要检查企业自身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关键环节做出改进,减少污染。国家环保局规划生态园区的企业的清洁生产要达到50%以上,预计2020年,80%的企业会开展清洁生产。
3.3.3 完善产品的生态管理。通过产品的生产周期过程去控制,从产品的原材料的选购到废物的处理一系列过程进行生态化的控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来确定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回收利用,回收设计或者加工来减少或防止污染。使用绿色包装说明和生态标志,使用便于回收的包装材料。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也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升产品的认知度来引导消费。
3.4 加强理论研究
对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国家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生态工业支撑体系,给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经费支持,还应加强定量研究,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一套适用的指标评价体系,对生态工业园的各项指标和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
[1]王英伟,杨成江,吴德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
[2]吴志军,金志芳.生态工业园区企业竞争优势探究[J].企业研究,2007.
[3]吴志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2008.
[4]生态工业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9500.htm
[5]苏瑜.生态工业园建设与管理体系研究-以日照市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湖北环境保护网.www.hbepb.gov.cn/hbyw/kjbz/stgyy/
[7]清洁生产.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