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绎”满洲里

2012-12-29 00:00:00影子
当代人 2012年6期


  它是一座小城,却磅礴大气;它是一座边城,却充满朝气:它是一座富裕的城市,却没有浮躁之气……这正是“鸡鸣三国”的口岸城市,融三国文化风情、闻名中外的东亚之窗——满洲里的真实写照。绿草如茵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辽远无际:碧波荡漾的呼伦湖,纤尘不染;巍峨耸立的国门,庄严肃穆;热情奔放的蒙古风情,雄浑厚重,承继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文化,源远流长;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独具魅力。这一切编织成一幅幅自然生态与现代景观、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与异域风情交融和谐的优美画面,令无数海内外游人心驰神往。
  边城印象: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沿边陆路口岸。满洲里这个名字来源于俄语“满洲里亚”。1902年,远东铁路修建(俄罗斯到哈尔滨),从这里开始进入满洲,因此得名满洲里,从此,满洲里成为亚欧交往的重要商埠,中西文化的文汇之地。直到今天,满洲里仍然是俄罗斯乃至东欧地区和东亚各国陆路交通的最重要的咽喉。这里居住着蒙、汉、回、朝鲜、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是一座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中西文化交融的口岸城市,素有“北疆明珠”的美誉。
  春夏之交的满洲里,给人一种很有朝气、充满生机的感觉广袤的草原深处,绿瓦红墙之间,一座美丽的城市赫然矗立,到处是拔地而起的崭新楼宇,到处是充满异国风情的别样建筑,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在街道上,举目是景,移步皆画。谢拉菲姆教堂、满洲里博物馆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有“彩色立体雕塑”美誉的“木刻愣”等一大批俄式建筑,还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一幢幢闪耀着历史和艺术的光辉。城区内“五纵七横”12条街道,两侧楼房仿佛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图画作品,与整座城市一同演绎着独特的文化风情。建筑是凝固的乐章。此时,倘若用“城市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字样形容她,再恰当不过。
  城市风情:兼收并蓄
  力无限
  初到满洲里,第一印象这是一座干净整齐,充满异国情调的小城。漫步满洲里,你会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觉在心中升腾: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在大街上漫步,挂着各国牌子的车辆在马路上往来穿梭。大街上的牌匾大都刻有中、俄、蒙古三种文字,要是没有汉字,你还以为是到了外国呢。互市贸易区里更是红火热闹,大街小巷中小贩们一会儿是满口方言土语的中文,一会儿又是一口流利的俄语,南腔北调、不同语言的人们大呼小叫地装满大包小包,眼睛东张西望地匆匆而过。俄罗斯人来满洲里不用签证,连汽车都可以开进来。他们从俄罗斯拖家带口来到满洲里。在步行街上采购各种生活用品,然后装满满一车。呼啦啦走了,又呼啦啦来了……
  整个城市最繁华的区域在步行街一带,这里充满了贸易口岸所应有的一切元素。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街上那些高鼻子深眼窝儿的俄罗斯人。在满洲里的这些俄罗斯人大多比较友好,牵着帅气大狗的俄罗斯帅哥走在街上,把路人的眼光都吸引过去了。看到有人给他们拍照,还会对着挥挥手笑一笑。一个苗条的俄罗斯少女和她重达两百多斤的妈妈一起像满洲里市民那样在逛街买菜,悠闲自得,说起30年后这个小姑娘将会和她妈妈的身材差不多时,人们不由得啧啧叹息。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来到满洲里就好像出了国,而俄罗斯人来到满洲里就仿佛回到了家”。“一眼望俄蒙、鸡鸣闻三国”的独特地缘优势,决定了满洲里这座城市所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之美。也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独特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满洲里魅力。历史上就是亚欧交往重要商埠的满洲里,如今更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博大,迎接着四海宾朋、八方商旅。
  国门景区:庄严伟岸城市象征
  满洲里国门,坐落于满洲里市区以西8公里处中俄两国铁路连接点中方一侧,与原苏联国门相对应。国门呈“门”字型,庄严伟岸。建成于1989年6月,高12.8米,宽24.45米,顶部有瞭望厅。登高远眺,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市的风貌和满洲里市的全景尽收眼底。国门下通过有准、宽轨铁路各一条。国门外表用2000多块青灰色花岗石板镶嵌,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每个字高1.2米,宽1.5米,厚15厘米,门中间上方的国徽直径1.8米。以前的国门曾经是俄方所立的双头铁鸟的木桩,后来是木制的刻有“中苏门”的拱形门,现在这个国门是第五代国门。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于1990年来到满洲里,并为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检查二中队的官兵题词“国门卫士”。
  满洲里火车头广场位于满洲里国门景区门前,占地面积不算太大,主题是一辆满洲里号蒸汽机车。由于满洲里是先有铁路后有城市,所以火车头也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象征,建成于2004年6月。广场内的火车头是1940年的日制蒸汽机车头,下面的铁轨是1925年苏联制造的43铁轨,所谓43铁轨,是因为它每一延长米是43公斤而得名。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赴前苏联莫斯科途经满洲里时,乘坐的火车就是在这辆火车头牵引下驶出国门的。这辆火车头的车牌是“1861”号。
  套娃广场:主题鲜明童话世界
  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主体建筑是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主体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套娃外部彩绘由代表着中俄蒙三国的美丽女孩组成,主体套娃周围有8个功能性套娃、200个代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套娃和30个色彩缤纷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在广场音乐喷泉的周围还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和西方占星文化的十二星座。夜色中,在近千盏彩灯的映射下,广场上流光溢彩。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俄罗斯套娃广场将中俄蒙三国风情和东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集旅游观光和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满洲里标志性旅游景区。
  来到套娃广场,其中有一个纪念品特别迷人,那就是俄罗斯特产——套娃。套娃是纯木质的玩具,十多厘米高,造型为很可爱的女娃娃,椭圆型身体满布手绘的图案花纹。套娃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拦腰处可以打开,打开后见到一个克隆产品,只是体形略小!你再接着打开,就又见到一个更小的娃娃!直到最后一个只有米粒那么大了,但鼻子眼睛还是可以看清。每打开一个就是一分惊喜,不由得让人喜欢至极,来此的游人,自然买会下了几个,给自己,也给我的朋友,分享惊喜。
  阑珊夜色:繁华 媚 妖 多姿
  满洲里的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满洲里的夜,完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这所著名的中俄边贸城市名不虚传,沿街遍布的俄罗斯商城,充斥着浓郁的异国气息,城市不大,紧凑却不显局促,很大气,也很洋气。满洲里夜景灯光的设计无论是从色彩上还是布局上都能做到与当地城市建筑风格协调一致,漫步街头,恍如夜晚的上海南京路,繁华妩媚,妖娆多姿。
  享受这夜色中的情调夜景,思绪依旧,美好的心情依旧。身旁的俄罗斯女孩走进了视线,成为了美景中一道别样风景。“你好,我在这里读书,需要我做你的向导吗?”她,标准的汉语发音和饱含善良、友好、真诚的眼神让人惊叹,在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中显得如此美丽。这座城市,中西文化咫尺交流、水乳交融。那一刻动人的场景,定格了画面。
  夜色中的满洲里,并没有像别的城市那样无序的喧嚣,也没有闹市的“浮尘“,更像是“云自无心水自闲”。可以洗尘,亦可以洗心。游人们品尝着正宗的俄式大餐,欣赏着充满俄罗斯氛围和情调的歌舞,在蒙古包内尽享手扒羊肉,听悠扬的马头琴和蒙古长调……那景,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那人,意味深长,妙不可言;那情,怦然心动,豁然开朗。此情此景,让人依依不舍。满洲里的美,美得自然。
  三国民俗绚丽多彩,三国风情各具特色,满洲里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厚重独特,是额尔古纳河源头和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一颗明珠。美丽的满洲里犹如从烟波浩淼的呼伦湖上起飞的天鹅,展翅翱翔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这座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口岸城市,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焕发出恒久的魅力。
  (责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