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植入治

2012-12-29 00:00:00黄学全
家庭医药 2012年5期


  癌痛不必默默忍受
  在肿瘤患者中,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疼痛。癌痛是由于恶性肿瘤破坏患者机体组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骨是恶性肿瘤除肺、肝脏以外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癌痛发生率高达25%~80%,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然而,很多人存在“得了肿瘤哪有不疼的,尤其晚期患者,疼痛必不可免”“癌痛治疗也就是吃吃药、打打针,没什么好办法”等错误认识,许多骨转移癌痛患者并未接受除痛治疗,在“对付式治疗”或干脆不治疗中默默忍受着剧痛。
  癌痛必须控制,是因为它会对癌症治疗带来负面的影响。癌痛的危害不仅仅在于会让患者感到难受和痛苦,影响生活和治疗,关键是这些疼痛让患者不能吃、不能睡,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免疫力,削弱对肿瘤的抵抗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癌痛还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此外,癌痛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在相应的中枢神经形成一个永久性的病灶,即使引起疼痛的肿瘤已经切除,这个病灶还是会提示患者这个部位还在疼痛。
  
  止痛很有效,过程很“微创”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高,临床上骨转移癌成为癌症患者疼痛的常见原因。骨转移癌主要表现为疼痛,治疗上以放射、口服药物、化疗止痛为主。
  近年来,随着放射肿瘤学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愈显重要。CT导向下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能有效消除或缓解骨转移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防止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并发症的发生。它属于近距离放射,它将微型密闭碘125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到肿瘤体内或肿瘤周围,最大程度地杀伤肿瘤组织,但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仅有轻微损伤,从而达到控制肿瘤并保护正常组织与功能的目的。它的过程也很“微创”(编者注:微创是医学术语,意思是创伤很微小)——
  术前评估 术前,放射科医师会依据原发病、骨转移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和ECT等)资料了解病变的大小、部位及周围情况。
  制定计划 在CT定位下根据转移灶大小、数目、位置的不同,决定植入放射性碘125粒子的部位、途径,精确计算治疗所需的放射性碘125粒子数量及活度,设计粒子分布,以及对敏感器官的保护等。
  手术过程 (1)定位:不同的部位采用适当的体位。根据病变位置和周围组织结构确定穿刺点和进针方向,在皮肤表面画出标记线。(2)植入:采用局麻或全麻,根据CT扫描图象确定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将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预定的部位。(3)扫描:种植完成后需行CT扫描,以了解粒子分布情况,保证整个靶区放疗剂量充足和周围正常组织得到保护。(4)围手术期处理:空腹6小时,术前30分钟常规给予止血及止痛药,术后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5)术后随访:术后2个月复查CT、MRI,了解肿瘤改变、疼痛缓解等情况。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对于年老体弱和多部位转移、失去手术机会,以及不能耐受多部位放射治疗的患者而言,更是如此。
  编辑/严敏 jtyy673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