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雷,王建利
(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其中规模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尤其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社会支持体系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水平,促进我国城镇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服务。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身体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分为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1]。据统计,2002年底,我国城镇弱势群体人数约2000万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贫困线的提升,我国城镇弱势群体规模有扩大趋势。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1)残障体弱者;(2)下岗失业者和无业者;(3)年迈的鳏寡孤离者;(4)缺乏劳动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的打工族;(5)遭受天灾人祸背井离乡无力自救者等。庞大的弱势群体,形成了影响社会稳定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关注弱势群体,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弱势境遇,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3]。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性,使其个体免受不利境况的伤害[4]。社会支持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政府与社会通过改善民生和社会生态环境,建立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提供精神和物质上帮助。
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人数多、社会涵盖面广,分布在城乡各地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镇社区已经成为弱势群体的相对聚集的地方。因此,为了保障城镇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发展,构建该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其一,城镇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城镇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社会物质、精神、文化支持。如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以保证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的权利和义务,为弱势群体运动健身提供物质帮助等。其二,能够为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健身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其三,能够促进弱势群体的个体间、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团体、机构的相互交流与交往,寻求社会帮助与支持来改善自身所处的不利境遇,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总之,弱势群体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镇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促进弱势群体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是我国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的体现。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发展体育事业的法规和政策制度,这些政策法规保障了公民的体育健身权益,推动了体育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但是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加快,体育中的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管理机构要与时俱进、兴利除弊,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实际来看,我国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提供了诸多政策法规与法律保障,但这些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还相当薄弱,弱势群体应有的一些权利、社会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甚至一些合法权益还受到侵害。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合理的群众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以保障每个公民体育参与的权利和权益,享受体育健身的欢乐。政府可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保护来促进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从制度上使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得到切实保障[5]。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克服执行过程中的“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防止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唱反调”、“跑掉”等偏离政策初衷思想的现象,把对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落到实处。
解决我国城乡弱势群体问题的一个根本的出路,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健全的、广泛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基本架构已经建立,国家对于社保的投入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社保带来的好处,但是目前我国社保的保障能力还较弱,功能发挥还受到限制。还需继续加强对社保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多方筹措社保资金、加强对社保的宣传,鼓励参保,提高社保制度的覆盖面、加强社会救助的力度和广度。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等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弱势群体拥有社会安全感和归属感,激发其强烈的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层次的需求并为之不断的进取和奋斗,从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它包括有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在社区弱势群体体育事业中,政府应发挥其管理的主导作用,在社区管理机构中成立体育管理机构,制定弱势群体体育健身计划,积极鼓励和引导社区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活动。同时依靠单位和社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弱势群体健身活动。同时,通过社区群众体育管理机构,筹集资金进行社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并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管理和进行保养维修等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此外,通过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规范管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和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社区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
社区体育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体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现象的总和[6]。城镇社区介于城市与农村社区之间,因此兼具城市和农村社区体育的特点。它同校园文化一样,是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就被社区居民所认同,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加强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区体育氛围,提升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和参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体育文化,让社区居民自觉远离“黄、赌、毒”等不健康的活动。对于城镇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应给与充分的关心和帮助,关心其生活和体育健身,通过提升其体育文化素养,使他们和其他群体一道,积极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去。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关系网中,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节点上。个体的社会网络按其成因可划分为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关系网络。对于弱势群体来说,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相互帮衬,互信互惠。因此,促进城镇社区弱势群体体育事业,就要促进弱势群体建立起他们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个人社会网的作用,通过个体之间互动或者加入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如民间体育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体育素养,解决体育健身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此外,弱势群体还可以自发成立自己的健身组织和体育社团,通过与其他团体间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1][3]耿海燕,王万朋,葛欣超.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健身社会支持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9,(3):170-171.
[2]殷华成.关于弱势群体的经济伦理学思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4):128-130.
[4]王胜.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J].潍坊学院学报,2007,7(1):30-33.
[5]张荣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价值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08,25(3):104-106.
[6]廖军,刘斌.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7-88.
[7]刘芳枝.民本思想对发展群众体育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5(4):29-31.
[8]贵永玲.社区体育事业自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职能[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5(6):1-3.
[9]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5(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