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林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提升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率
张 林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体育赛事的综合价值与规模效应逐渐呈现。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功能涉及多方面,如,向社会主流人群展示与宣传城市形象、构建城市精神、促进国际交往、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等等。我国一些城市在新一轮规划中提出“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国际知名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等目标,与此同时也对体育赛事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这种需求将伴随城市发展而长期存在。但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非举办体育赛事就一定能有效推动城市的发展。近年来,体育赛事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提升致使赛事运营成本大幅提高,承办赛事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对赛事举办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理性、全面地评判,提高赛事申办、筹备与运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本文对如何使赛事有效地推动城市发展提出以下四点思考:
城市发展中所需要的通常是由若干功能各异、有机组合的赛事项目所构成的赛事群。这就要求根据城市发展的战略与定位以及社区、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体的需求,对赛事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布局。
从城市发展的需求看,存在城市类型、城市形象、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传统、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定位等不同,不同赛事与这些因素的吻合度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的参与、支持程度;从企业需求看,有通过赛事平台推出新产品、扩大目标客户、改善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需求与选择。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赛事赞助的要求也不同。赛事与企业的需求契合度直接影响赛事的资助;从居民参与看,不同年龄、教育、收入的阶层,对赛事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将关系到赛事的市场基础。
应从多角度去审视赛事的选择与组合,构建适合城市发展与要求的体育赛事体系,对城市体育赛事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只有符合城市特点与要求、与企业、居民的需求相契合的赛事,并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才能有效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纷纷举办赛事的同时,也正在出现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片面追求赛事数量、赛事规模、层次的倾向,使赛事的应有效益大打折扣。加之一些赛事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过度依赖政府,造成不良的社会反应。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体育赛事申办的可行性、必要性,试图将大型赛事申办决策的科学化提到议事日程。例如,赛事的资源条件方面将涉及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场馆设施、赛事所需的资金、赛事运作团队与经验、媒体转播条件、接待条件、安保能力等方面;赛事的市场条件将涉及赛事的品牌知名度、赛事与居民需求的吻合程度等因素。这些指标或因素对赛事能否成功举办有直接影响。又如赛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需要从增强居民自豪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体育发展、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去考察,这些将关系到赛事举办的必要性。当然,举办赛事的可能风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如突发性与群体性事件、政府为赛事的财政支出、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与破坏、赛场周边居民的态度、安保的风险等。
从我国体育赛事评估的现状看,体育赛事评估内容主要局限在事后的经济影响评估以及赛事自身的方面,事前的评估十分薄弱。随着城市体育赛事数量的增多,体育赛事协调发展成为关注重点,此方面的评估对发挥体育赛事集群效应,节约政府公共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提升赛事运作的专业化水平。从赛事策划开始,再到市场推广、赛事接待、媒体与公关等,每个关键环节都应当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承办方大包大揽的做法,赛事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那是自然的。我国赛事运营公司的数量还远不够,专业化程度上也较为欠缺。我认为应该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品质的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公司,促进赛事运作的专业化发展。要使赛事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的思维,更需要专业人才、专业化的工作水平来支持。
体育赛事的运作有三个层次,一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活动,主体是运动员、裁判员;二是赛事的项目化,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审视赛事活动,将其看作有众多相关体参与的系统工程;三是特殊事件阶段,将赛事的举办及其各项活动与举办地的发展相联系,突出赛事的社会与经济影响。我们习惯第一个层次,因为主要活动局限在体育系统内。对第二个层次也不陌生,但存在进一步推进赛事与利益相关体共生互赢的问题。但在第三个层次上欠缺较多,在做“城市、文化、节庆”方面更缺乏专业能力。提升赛事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率,就不能将赛事作为孤立的事件,要站在城市发展需求的高度,充分认识与挖掘赛事的资源,延伸赛事的产品链,使赛事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
其次是赛事的品牌建设。体育赛事通过其具有的聚集性、体验性、综合性、外部性等特征,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赛事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品牌赛事上。上海一直在打造品牌赛事,现已经基本形成了“上海ATP1000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汇丰国际高尔夫锦标赛”、“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和“上海国际马拉松”等市级品牌赛事,而且还在打造“一区一品”的体育赛事项目,比如杨浦的“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崇明的“环崇明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金山的“世界沙排巡回赛上海金山公开赛”,徐汇的“国际飞镖锦标赛”等。这些赛事以其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品牌赛事,如美国的4大职业联赛、国际网球的4大满贯赛、足球世界杯、欧锦赛与英超等等,给举办地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这些赛事大都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培育,在赛事质量、赛事管理、赛场服务、赛事形象、赛事文化、赛事推广等方面都有上乘的表现。我国培育品牌赛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纷纷提出打造“体育赛事中心”或打造品牌赛事,在赛事的持续性、个性化、参与性等方面下功夫,利用体育赛事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在我国“十二五”体育产业规划中也提出,要培育赛事品牌,尤其要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然而,品牌化的赛事不仅是要固定、有特色,其核心问题就是“文化”二字,尤其要注重于城市形象,城市底蕴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要打造城市的品牌赛事,增加赛事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对举办城市的文化传统有充分认知,然后与此相呼应地做“精”而不是做“多”。
与体育赛事相关联的行业较多,如酒店、餐饮、旅游、零售、交通、通讯、广告、传媒、安保等,赛事与这些行业的整合与互动,影响着赛事的成功与否,也影响赛事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仅以体育赛事与旅游业的结合为例,赛事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互动互赢的条件。一方面,体育赛事能够在短期内或固定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其中很多观众,特别是异地观众除了观看精彩体育赛事之外,还将游览举办地的风景名胜,从而成为因赛事举办而引致的新增游客,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可以为赛事的举办提供接待设施与服务,进行赛事推广,增加赛事观众。因此,许多国家和城市积极举办各种级别的体育赛事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巴塞罗那、墨尔本等城市均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使其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支持海南举办国际大帆船拉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球职业巡回赛等体育赛事,筹建体育赛事基地;其他一些省市也计划结合赛事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观光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探索体育赛事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赛事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宣传上实现赛事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赛事宣传中融入对赛事举办地人文地理、旅游文化、交通服务等内容的介绍,既能够增加赛事自身的吸引力,又能促进赛事观众对该城市的了解;二是将赛事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实现赛事与旅游的整合营销。在城市旅游产品的设计中,赛事元素的加入必将大大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价值。
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城市旅游较为发达、且旅游者日趋偏好体验性、动态性旅游活动的今天,传统的、静态性的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将会降低,而参与性强、体验机会多、氛围热烈的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就成为城市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体育赛事的举办将丰富城市旅游资源,增强城市旅游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与原有静态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实现城市旅游吸引物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