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科
脑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胡科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采用西药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和针灸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比较2组的Barthes分级。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针灸;康复
现今社会急性脑卒中因为随生活水平的提升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势头,并且具有80%的致残率。现代看福治疗可以对肢体瘫痪和突然的意识障碍这些临床表现起到改善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质的提高[1],在此症状发病的早期阶段经过观察可以知道患者此时的自我恢复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倘若以最大程度的使神经功能恢复,我们就因该在此治疗基础上进行有规划的系统康复[2],自2008年1月至2009年底,我院对8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我院除了80例治疗组患者外,好精选8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平均年龄56.7岁,病程最长12 d,最短4 h;包括46倒脑出血,34例脑梗死;其中女26例,男54例。对照组平均55.5岁,病程最长l4 d,最短3 h,其中50倒脑出血,30例脑梗死,女32例,男48侧,所有病例的初发脑卒中都经MRI或头颅CT确诊。
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并经CT和MRI确诊。
为得到最佳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前,开展了微循环改善、抑制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一系列治疗。如患者处在卧床阶段,需要先将体位与肢位保持好,接着进行进行被动的肢体运动,先后让大、小关节得到活动,2次/d,训练30 min/次(包括站立、手功能、平衡、床上、步行等训练);治疗组增加了中药和针刺,具体如下:中药以自拟偏瘫复原汤加减:当归12 g,地龙12 g,生地15 g,红花12 g,赤芍 10 g,川芎 15 g,桃仁 8 g,黄芪 30 g,丹参 20 g。头晕加钩滕、天麻、夏枯草;头疼者加羌活、白芷、石决明;语言不利加郁金、石菖蒲;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黄;口角歪斜者加土元、僵蚕、白附子;吞咽困难者加砂仁、白豆蔻。每日水煎1剂,早晚分服;上肢取手三里、肩井、内外关、合谷等,下肢取足三里、血海、绝骨、梁丘、等用平补平泻法,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一般疗程以30 d为准。
Barthes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4]。
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 11.0进行,治疗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与治疗组Barthes指数治疗初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4、8周对照组Barthes指数评分低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实践可知脑血管病变和脑组织血肿的恢复状况直接左右着脑卒中患者康复程度,由于无论是血肿周围神经元还是其他脑组织它们的损伤都是具有一定可逆性的,所以疗法和药物的选择对逆转来说举足轻重。整体分析脑卒中后其早期综合应用针刺中药治疗和运动康复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脑卒中运动功能[5],不过在进行本课题疗法的时候应当避免盲目的肌力增强训练,因为其会妨碍到正常的运动形式的恢复[6]。
我们知道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为目的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如果恢复良好即可使患者重返社会、回归家庭。在急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针灸疗法在功能恢复方面拥有重要的作用[7],增加病灶区突触和神经元的数量是其机制的目的之一,为重塑突触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有文献报道:对减少肢体功能残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早期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4~10 d时及时进行康复介入效果水平会更让人感到满意[8]。通络法是对此证的中医理论提出的主线,大部分诊治过程中均有贯穿,配合益气活血,舒筋活血,祛风养血,温阳祛瘀等方法,互相佐使,是可以达到更为优异的效果的[9]。
总之,研究分析总结后可知,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康复介入已经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脑卒中后现代康复医学提倡康复训练早期介入,彻底改变之前轻康复重治疗,以及后期出院在行使康复的错误观点。
[1]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中国康复,2002,18(2):45-46.
[2]王伟祥,刘景隆,陈静.综合康复医疗对246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的分析.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2(6):360.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12(6):379-38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4.
[5]许贞峰,郭宗君,郭云良,等.早期康复及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4):226-228.
[6]郭宗君,刘立安,王鲁民,等.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1):32-33.
[7]申芳芳,黄冬娥.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治疗脑卒中概况.中医外治杂志,2007,16(1):54-56.
[8]王玉芬,蒋丽君,申玲.脑梗死功能训练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223-225.
[9]周志申.通络法在治疗中风中的应用.河南中医,2004,24(2):56-57.
473000 河南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