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冬凤 胡祝女
(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江西 婺源 333200)
经我院近几年来,120例宫腔镜检查诊且经病理诊断证实子宫腔内病变的患者,年龄18~69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血性分泌物,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出血,下腹胀痛等。
仪器:宫腔镜。方法:①做好检查准备。②检查前排除心肝肾重要脏器疾病及外观生殖器系统急性炎症,术前宫颈上药,禁食4h。③取静脉麻醉。④操作: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扩张宫颈,以探针探明宫腔深度和方向,打开宫腔镜液体膨宫阀,以(80~160mmHg)压力将膨宫液边冲洗边将宫腔镜置入宫颈管,在直视下观察边观察边进入宫腔,直至将宫腔冲洗干净,保持宫腔内压力相对恒定,形成宫腔内较为清晰地图像,转动镜体按顺序全面观察。注意观察宫腔形态有无异常,行定位活检,检查完毕后,缓慢退出镜体,进一步观察宫颈内口,宫颈管腔。⑤术后给予预防感染对症治疗。
2.1 子宫内病变通常见于子宫内膜增生,宫腔内退性病,内膜息肉,内膜癌,宫腔积液,积脓,黏膜下肌瘤,人工流产及分娩后残留等,120例提示检查诊断基本符合病理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病理诊断和宫腔镜检查相符合情况
2.2 宫腔镜下声像分析
①增生期子宫内膜:呈现息肉状突起,呈淡红色半透明,起伏不平,容易鉴别;②子宫黏膜下肌瘤需与内膜息肉,内膜癌相鉴别:黏膜下肌瘤位于子宫各处,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长椭圆形或舌状,表面覆盖的内膜与周围内膜相似,光滑平整,透明,瘤体呈黄白色,表面血管常清淅可见,走形规则;内膜息肉:则好发宫底和宫角处,形态不规则,柔软,易变形,在膨宫液中随液体流动而飘动,呈粉红色或黄褐色,似草梅状;内膜癌:外观呈表面欠光滑的息肉状或乳突状或形态凹凸不平,表面血管怒张,走向不规则,伴有出血坏死时呈灰白色或暗红色,缺乏光泽。
宫腔内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B超是妇科应用最多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敏感性高,特别是对子宫肌壁间肌瘤,宫外孕,人工流产分娩后残留等异常子宫出血者,准确率高,对显示宫内混合团块的子宫出血有充分的估计,可作为评估异常子宫出血常规第一线检查,但B超检查对检测子宫内膜团块性病变无特异性,特别是对不能确定者或症状持续存在时,难以确定诊断。直接进行诊断性刮宫送检存在盲目性,因宫腔内病变,如息肉质地柔软常刮不到,绝经后出血者组织刮出极少,病理无法诊断等,存在盲目趋势,应用宫腔镜检查,可以在直视下确定病灶部位,大小,外观和范围,而且能对病灶表面组织组织进行详细的观察,定位活检或刮宫,可以弥补二者的不足[1]。但单纯使用宫腔镜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存在一定不足。如节育环嵌顿宫壁取出或宫腔畸形矫正者,需联合腹腔镜腹腔直视下进行,避免损伤器官或造成腹腔内出血。在妇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B超及腹腔镜,宫腔镜各有优势,联合检查可以弥补各自不足。对妇产科医师来讲合理选择相关检查及治疗更重要。应用宫腔镜检查能对宫腔疾病患者更新发展,和弥补传统诊疗方法的不足,联合运用相关检查更合理,有效,准确,所以宫腔镜检查在疾病检查中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李敏,崔娜,蒋玉萍.妇产科微创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