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也玲,梁长应,李 雁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
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情况的调查报告
刘也玲,梁长应,李 雁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2)
课题研究共四个部分,此报告是该课题研究的第一部分。课题组成员于2009年7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对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采用了实地考查、座谈、专访和问卷等调查形式,调查对象是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010年3月,我们从师资状况、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学生课外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目的等方面对调研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
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听力教学;调查
2009年7月15日至2009年8月15日。
欧洲非英语国家——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4个国家的高校Otto-von-Guericke University Magdeburg;Hochshule Magdeburg-Stendal(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Université Paris 3,la Sorbonne Nouvelle;Université Paris Ouest, Nanterre;Université Paris 4, La Sorbonne;Université de Dauphine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这次共发出问卷220份,回收199份,回收率90.5%。
本课题拟通过对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等情况进行调研,并与我省部分高校英语听说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试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听说教学体系,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方面的学习效率。
调查中,我们的侧重点是英语听力教师的师资状况、课程及课时安排、听力设备配置、听力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方法及学习效率等情况。调查采用了实地考查、座谈、专访、问卷等形式,对象是追逐各种学历的在校大学生。这些在校大学生对我们所做的调研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无论我们以何种形式提出问题,他们都做出了让我们感到满意的答复。客观而言,本次调查的结果是真实有效的。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 on University Students’English Listening Acquisition”共36道题。第11、24、25、30、34题为主观题,其它全是客观选择题。选择题中,第 12、14、18、35 题可多选,余下的均为单选。
我们的调查指向8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欧洲非英语国家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2)英语教学设备情况:是否有语音室,是否有英特网;(3)英语听力课的开设、教学及教材使用情况;(4)其他资源如收音机、电视、英语电影、网络用于英语学习的情况;(5)课外自学情况:是否每天练习听英语,是否每天练习说英语,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6)外部学习环境:是否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家里是否有其他人会说英语,是否去过说英语的国家;(7)学习目的:是否对英语感兴趣,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了交流还是因为爱好;(8)其他:几岁开始学英语,几岁开始学最好,会说几种外语,母语和英语是否有联系,是否觉得欧洲人学英语比亚洲人容易等。
表1 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师学历列表分析
表1有3个选项:选项A,博士;选项B,硕士;选项C,学士。数据表明,欧洲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师学历普遍较高。199份调查答卷中,具有博士以上学历者占42.7%,硕士学历者占42.7%,学士学历者仅占14.6%。
表2 欧洲非英语国家英语听力课开设情况列表分析
表2共二个选项:选项A,是;选项B,不是。在欧洲的非英语国家,英语及英语听力课程大都是在中小学里开设的,大学阶段已经不开设了,因而,在“大学中是否开设了听力课?听力课是否有助于你的听力提高?”的问题选项下,得到的调查结果,选“否”的远多于选“是”的。之后,我们调整了调查方向,主要针对中学阶段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听力课发问。统计显示,81%的人认为,英语听力课的开设非常必要。
表3 每周英语课开设时间列表分析
表3共3个选项:选项A,1至2个小时;选项B,2至4个小时;选项C,4至6个小时;选项D,多于6小时。从开设课时看,60%的人回答说,欧洲非英语国家的中小学目前每周有1至2个小时的听力课;40%的人回答说,每周2~4小时。那么,英语听力课究竟开设多少个课时才算适宜呢?对此,认为2~4小时的占受调查者总数的37.4%;认为4~6小时的占比31.5%;认为1~2课时即可的占比18.7%;认为6小时以上才算适宜的占比12.4%。结论:大多数人认为,听力课最好每周开设2~6课时。
在欧洲各大学里,教学设备先进、齐全。我们看到,高级语音实验室的配置在欧洲非英语国家高校里的占比是100%,由此可保证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拥有1台计算机,在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学生可以跟读,速度快慢可自行调节,可做影子练习,可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还可以上英特网独自进行听力训练。
数据显示,课堂上的老师主要也还是以教材教学为主,不过辅助材料同时也大量进入课堂。上听力课时,教师根据听力教材的内容进行讲授的在单位课时中占比35%,选用其它音频材料的占课时比的30%,选用其它视频材料的占课时比的20%,选用其它文字材料的占课时比的1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听力教材内容偏难的占55.2%,33.3% 的人认为教材适中,11.5% 的人则认为偏易。
表4 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列表分析
表4共3个选项:选项A,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选项B,教师放磁带学生对答案为主;选项C,主要用多媒体和英特网;选项D,其它方法。从听力课授课方法看,统计显示,有25.2%的人答称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37.4%的人回复说,主要采用听录音、利用多媒体和英特网进行教学。学生方面,74.8%的受访者称,课堂上老师经常与自己进行英语对话训练;65.4%的人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表5 英语课外提高听力方法列表分析
表5共6个选项。选项A,看英语电影;选项B,上英文网;选项C,看电视;选项D,听收音机;选项E,听磁带;选项F,玩游戏。对于课外的英语学习情况,它涉及到3个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认识、投入的时间及采用的方法。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他们不是为考试、升学、就业而学习,主要是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为了应用和交流。学生们采用的主要是兴趣和娱乐学习法,主要形式是看电影、玩英语电脑游戏、上英语网站,看英语电视等。特别是看英语电影,100%的人认为它能提高英语听力能力,82%的人认为玩英语游戏也有效。
表6 看英语电影时间列表分析
表6共4个选项。选项A,不到1周;选项B,1周;选项C,1周2次;选项D,1周2次以上。29.6%的人不到1周就要看1次英文电影,52.8%的人每周都要看1次英文电影,有17.6%的人每周要看2次英文电影。因而,可以说明他们大多数人都会抓紧点滴时间通过看电影来提高听力。
表7 同英语国家的人练习说英文次数列表分析
表7共4个选项。选项A,每天;选项B,每周;选项C,每月;选项D,从不。外部环境给学习英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这4个国家的学生和母语是英语国家的人进行练习说英语每天、每周、每月的比率分别是25.1%、37.4%、25.1%。
表8 到过说英语国家次数情况列表分析
到过说英语国家次数情况统计,本题共4个选项。选项A,没有 1次;选项 B,1次;选项 C,2次;选项 D,2次以上。
表9 家中会英语人数情况列表分析
除本人外,家中会说英语的人数情况统计,本题共4个选项。选项A,没有;选项B,1人;选项 C,2人;选项 D,多人。在欧洲,由于国家之间距离很近,给彼此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而,调查中有59%的人到过说英语国家超过2次以上,家中能说英语的人,如1人、2人、3人以上家庭的比率分别是29%、5.6%、29%;在欧洲能说2种语言的人的比率是58.8%;超过2种语言的人是17.6%;3岁以前学英语的比率是17.6%;4至6岁学英语的比率是35.3%;11至15岁学英语的比率是35.3%。58.8%的人认为英语和欧洲非英语国家的母语同属于印欧语系,82.4%的人认为语系相同学习起来比其它语系如东亚人更为容易。
62.9%的人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是3至5岁,25.2%的人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是6岁以后,12.6%的人认为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是2岁。
表10 欧洲学生学英语目的列表分析(可多选)
本题共5个选项。选项A,为了考试;选项B,为学术研究;选项C,兴趣;选项D,交流;选项E,为了获得好的工作。
外语学习的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国外动机研究把动机归纳为两类即“归附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按照他们的分类,归附型动机的特征是学习者对目的语怀有强烈的兴趣,希望能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的人进行交际,期望融入目的语社团的社会生活。而工具型动机则反映了学习语言的需要是出于某一实用的目的,比如通过考试,谋取职位,阅读目的语国家的科技文献,后者又被称为“证书动机”,用通俗的话说,前者是“我要学”,而后者是“要我学”。显然,“我要学”比“要我学”对外语学习更有利。调查数据表明,在欧洲大部分人学习英语听力是为了交流和一种兴趣爱好,其次才是为了取得好工作而学习,为了考试的人而学习是最少的了。在问卷中,47.2%的人是为了交流,39.2%的人对英语听力的学习感兴趣,23.6%的人是为了取得好工作,只有8%的人是为了考试。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指出:30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所谓“国际型国家”,意味着广泛深入地对外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商贸旅游、劳务输出、出国留学等等,无不需要使用外语,外语的需求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客观而论,当今国内的英语教育教学,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由此,本课题组对欧洲非英语国家进行了调查,试图发现他们在学习英语方面的可借鉴之处,洋为中用。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欧洲英语教师学历较高,英语听力课程安排科学合理,教学设备先进,学生课外学习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英语听力的提高,外部学习环境有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愿我们的这次调查能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在此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次调查时间仓促,又在暑假期间,有些学生已放假回家,调查面受到了一定限制,调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在调查问卷设计及统计中还有不尽完全科学的地方,因而,统计中难免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1]Anderson,A.,T.Lynch.Liste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李宇明.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娄辛悦.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问卷调查报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G642.0
A
1674-5884(2012)01-0140-03
2011-10-24
湖南省2009年教学改革课题(见湘教通[2009]321号文件)(课题号:264)
刘也玲(1963-),女,湖南衡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翻译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