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之路

2012-11-07 12:24:06朱琳娜谭头红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碳化病区绿色

朱琳娜,谭头红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7;3.茶陵县严塘镇人民政府,湖南 茶陵412421)

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之路

朱琳娜1,2,谭头红3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007;3.茶陵县严塘镇人民政府,湖南 茶陵412421)

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趋于缓和、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呈高速发展状态。环境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如何让世界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区域经济;环境危机;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国际间的大潮流,新形势、新背景下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趋于缓和而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全球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状态。自为的发展趋势似乎阻隔了人类与自然的沟通,对大自然的改造促使了山、河、水系长期以来对人类生存空间报复性的反作用。在人类社会变化着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健康、全面、快速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一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区域相继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跨国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贸易区和跨国联盟。欧洲联盟成为经济联盟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欧元的出现,标志着区域经济国际化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缓和、世界经济呈多极化格局的情况下,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国内一些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并稳步推进,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譬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湖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从“西欧6国”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到“亚太经济组织”,充分反映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活跃程度,也同时出现了许多“成长三角”和国际性的开放、开发经济带。其中同我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有“中国经济圈”、“新欧亚大陆桥”、“图门江成长三角”、“湄公河成长三角”。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工作决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在实施中央调控方针,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出台了众多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不同程度的效果。尤其是我国在“十五”期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计划,长株潭一体化成为我国的中国试点区域,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建设已经开始全面展开。长期以来,国家看到了沿海地带经济国际化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跨越发展而以强活力、快增长、高速度的步伐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启动了全面、高效、长期的战略计划——区域经济大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强化整个国民经济在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 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危机反思

(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让人恐慌的环境危机

一是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见表1~表3)。2008年,全国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1 135个,病区村数12.7万个,病区村人口8 739.3万人,饮水引起的氟骨症患病人数140.1万人。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县178个,病区村数 4.1万个,户数 821.9万户,病区村人口3 446.4万人,燃煤导致的氟骨症患病人数184.2万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41个,病区村数628个,病区村人口数58.7万人,患病数1.7万人。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12个,病区村数1 657个,病区户数38.2万户,病区村人口数121.9万,患病人数1.6万人。

表1 全国近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表2 全国近年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表3 2008年全国工业固体废旧物资产生及处理情况

二是土地荒漠化严重。中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 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 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损失极大。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

三是气候异常。20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逐步升高。

图1 1951年-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

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是CO2浓度的增加,使得海平面逐年升高。

(二)中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一是高消耗。我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GDP的8.3%,消耗能源占全世界的18%,消耗原油占全世界的10%,消耗铜占全世界的40%,消耗钢材占全世界的50%,消耗原煤占全世界的46.9%,消耗水泥占全世界的50%。专家认为,从节能的实现方式看,通过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实现的节能约占工业部门节能潜力的70%至80%,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实现的节能占20%至30%。

图2 二氧化碳浓度对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预计图

二是高依存度。2009年,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51.3%,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达62%,天然橡胶进口依存度达70%,大豆进口依存度70%,对外贸易依存度60%,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已超出40%,日本仅1.1%。

三是高污染。2009年,中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589.2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 277.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229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6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见图2)。

2010年,美国著名财经网站公布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4个。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2010年9月,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1/3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

三 创新区域经济建设,探寻绿色低碳之路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区域的崛起”令人瞩目。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我们国家已将低碳经济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南昌和保定等多个城市和地区正争抢低碳城市的试点示范,都在等待被列入国家首批“低碳城市”试点示范的名单,成为低碳发展的排头兵。

(一)产业低碳化

绿色和低碳是全球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和带领全球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一要低碳意识发展制造业。加强风电装备、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制造行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序上逐步实现低碳化,使之逐渐转变为低碳型产业。二要发展低碳建筑业。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利用,在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及规模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业规模。三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碳汇林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的碳汇,大力发展绿色龙头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化程度。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实以低碳服务意识全面贯彻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贸等领域。

(二)能源低碳化

大力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是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关键。一要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逐步建立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以常规能源为补充,实现全天供暖和制冷的热利用模式。加强开发生产“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二要开发化学能源。强化煤炭加工领域的发展,优先发展气化、液化、燃料电池。

(三)技术低碳化

绿色低碳技术是绿色发展的引擎和低碳转型的助推器。必须以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整合国内外低碳技术资源,创新低碳技术,构建绿色产业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发、推广,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一方面开发农林生态技术,加强对动植物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无公害种养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开发工业低碳技术,发展生物能、风力、水电、太阳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技术。再一方面就是开发低碳服务技术,发展绿色物流、低碳金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四)城市低碳化

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要开发绿色交通,推行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现代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二要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结构、标准等方面严把绿色低碳关,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完善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三要发展绿色生产,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整合为契机,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领域开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企业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积极鼓励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意识和习惯。

(五)管理低碳化

没有科学合理、高效的绿色发展和促进低碳转型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就不可能有绿色低碳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我们要以市场监管部门为龙头、以市场为主体、以经济为手段、以行政为手法、以宣传教育为助力将绿色低碳之路纳入长期战略计划之中来。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点,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为主要表征的新的经济形态,也是新时期绿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抓住当前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方兴未艾的历史契机,尽快明确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加快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步伐,能源供需矛盾将会有所趋缓,甚至还有可能于2040年左右出现能源需求的下行拐点。因此,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以绿色低碳模式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化转型,就能从根本上增强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缓解未来发展的各种危机链反应。从而走出一条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徐佳佳.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路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F061.5

A

1674-5884(2012)01-0062-03

2011-10-16

朱琳娜(1985-),女,湖南长沙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MBA(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

猜你喜欢
碳化病区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碳化对飞灰稳定化加药量测评的影响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9608聚合物防水防腐涂料在混凝土防碳化处理中的应用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大型筛板碳化塔的研究与应用
纯碱工业(2014年6期)2014-03-11 15:09:25
一种连续碳化反应装置及应用其制备超细碳酸钙的方法
无机盐工业(2013年5期)2013-03-19 1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