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①
——以长株潭为例
李 鑫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在全面理解“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法、调查研究法、量化值加权函数法等方法构建一套含15个一级指标、53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拟借助这一指标体系,监测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现状。
两型社会;指标体系;长株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长株潭城市群获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6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序幕的拉开,长株潭城市群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承担起了“两型社会”建设先行者角色。但令一些政府决策和执行部门困惑的是,目前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乏像“和谐社会”指标体系那样的量化指标,主要属于定性分析,而定量的论证则很少。并且对“两型社会”未来要建成什么样子还“智者见智”,以致于政府部门决策缺少依据,执行缺乏方向,考核缺乏标准。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把建立“两型社会”定为基本国策来贯彻执行以来,很多国内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2007年底,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对“两型社会”的讨论则更加激烈。如朱翔教授《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一文中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基本情况和发展定位为前提,提出以经济一体化为突破口组建长株潭大都市圈;又如刘茂松教授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主抓手是创新,应从5个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社会创新。此外,国内学者对“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生态。其中关于和谐经济的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成果。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市场经济中利益的自然和谐,到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和谐经济论》中对经济和谐作出的更加系统的论述,到马歇尔和维克赛尔等从人的最大满足来理解和谐,再到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和布伦兰特夫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等等,都对和谐经济做出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佩鲁在《新发展观》中否定单一的经济发展,提出要注重和谐,注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价值。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主体部分,这是由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
实际上,两型社会的建设就是要面对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迅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因此,国外学者对和谐经济的研究对“两型社会”建设也有着相当的借鉴作用。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核心目标是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系统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通量强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物质解祸或减量化,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以保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经济又称后工业经济,就是尊重生态学规律,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其核心目标则是建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有效调控的反馈机制,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从而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友好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二者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量、能量流、废物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
1.综合性和代表性相结合。“两型社会”是一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评价体系不能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有全局性,必须能够统筹城市间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等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但为了计量也不能选取太多指标,应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力求精简,从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其本质特征。
2.科学性与可取性相结合。指标应该能够准确的反映“两型社会”的内涵和各个方面的特征。同时,指标数据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且有一定的现实统计数据作基础,便于操作分析。
3.共性与特性相结合。一方面指标体系尽可能采用国内外采用的相关指标,以便全面反映“两型社会”建设设计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区域自身特点,突出区域特色和特性内容。
1.归纳演绎法
在选择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不能单纯选择目前能找到具体数据的指标,应按照监测评价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指标。在确定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确定具体指标。
2.调查研究法
指标体系中多数指标数据能从统计年鉴中查到,对目前统计年鉴中没有数据的指标要通过不同的信息采集渠道获取。对于可以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要对指标口径、统计方法作严格规定,定期采集。对于不能进入政府统计制度内的监测指标要由专门机构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定期进行非全面调查。
3.数量经济学及统计分析等相关方法
“两型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而在评价方法上尤其是标准值的确定上要区别于全面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等惯用的方法。在科学地解决指标权重问题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问题的基础上使用量化值加权函数法这一综合评价方法对“两型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基于上述构建指标体系原则的分析,结合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从支撑能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4个方面构建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衡量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均GDP、GDP增长率。此外,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加快转型的现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学技术支持能力,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类指标值越大,经济发展越好。
2.技术创新
从技术特征来看,“两型社会”建设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节能减排,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支持能力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生动力。可以从创新能力、发展活力两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反映。创新能力从万人专利授权数和信息技术普及及应用指数等5个指标考虑。发展活力从人均受教育年数、科教卫生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3.资源节约与利用
资源节约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原则,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该类指标用来衡量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社会生产系统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其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政策的落实情况。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两个方面设定指标。
4.环境生态
环境生态与环境友好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环境友好要求我们把经济生活活动限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以不破坏环境或以最小的环境损耗为原则,创造更多的财富和舒适的生活。此类指标主要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两个方面衡量环境友好程度。具体指标从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对环境友好水平进行评价。
5.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指标体系主要从心理素质、自然素质、社会素质3个方面进行评价。
6.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国家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小康社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和谐社会,即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指标体系从社会事业、城市魅力两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社会和谐程度。
表1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水平、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生态、人口素质、社会和谐6个方面建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对目前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内容及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可以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障碍和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监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帮助和指导。此外,我们将在构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两型社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1]曾翔旻.“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的实证研究(一)[J].科技创业,2008(5):85-87.
[2]胡 妙.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1(5):428 -430.
[3]朱璐璐,肖腊珍.“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83-90.
[4]朱顺娟,郑伯红.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62 -63.
[5]陈黎明,欧 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C]//首届两型社会论坛论文集,2009.
[6]杨华峰.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8.
F062.9
A
1674-5884(2012)01-0059-03
2011-09-1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JB2034)
李 鑫(1979-),男,湖南湘乡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校 游星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