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基地
绵阳科技城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2010年,绵阳科技城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8万,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2万人,两院院士27名,每万人有R&D科学家和工程师31人,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36%,年参与R&D活动人员数近8000人,是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
为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释放在绵国防科研院所的科技潜能,大力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产品、产业开发的应用工作,培育一批军转民的项目,加快推动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并对我国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示范,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相继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和《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08年12月28日,锦涛总书记在绵视察时指示“绵阳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有一批像九院、二十九基地、燃气涡轮研究院这样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也有一批像长虹、九洲这样的军民结合企业。要高度重视把军事技术向民用产品、民用产业的转变工作,军地结合,创建转化平台和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这应当是科技城建设的重要任务。”2009年1月24日,家宝总理在绵视察时指示“科技城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要集中绵阳的科技力量,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这是一件大事。”2011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对绵阳科技城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肯定,指出“经过十年的拼搏奋斗与建设发展,一个创新开放、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科技城已经矗立在祖国西部。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决策完全正确。”她强调,绵阳科技城建设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军民融合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两个重点,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着力提升绵阳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建设西部乃至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十余年来,在中央、省、市三级积极推动下,绵阳科技城开拓创新,奋力推进,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体制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1年,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实现总产值815亿元、增长35%。
绵阳科技城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不断加快。目前,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已覆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化工环保、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等300余个领域,有长虹、九洲、利尔化学、东材科技、九九瑞迪等军民融合企业120余家,初步形成了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群体优势。2011年,基地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16亿元,长虹、九洲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基地新材料、核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物联网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十余年来,绵阳科技城在国、省支持下,政府资(补)助资金82505万元,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研发经费100多亿元,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全国共16项),各类创新主体共实施国省市三级“973”、“863”、科技支撑、科技平台建设、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2311项,共申请各类专利7304件,获得授权4215件,年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居西部城市前列,年均转化技术成果20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500余项,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近5500项,累计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500余亿元;新产品企业标准制定备案率达到了80%。长虹公司“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技术,九洲公司研发的航空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利尔公司吡啶及吡啶类化合物氯化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工业CT、数字机顶盒等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联全国的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户,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综合孵化器4个、各类专业孵化器12个,企业在海外设立开发机构16个,与其他组织联办开发机构20个,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个,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1家,组建各类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科技中介等平台超过130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建成以长虹、九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研究、工业设计服务平台近100家,其中,电子信息领域平台近30家,化工产业领域10家,磁性材料及工程材料领域近10家;以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类平台近10家;以高新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中物技术为代表的中试小试、成果转化平台5家;以绵阳EDA设计中心等为代表的工艺专业化平台近10家。公共共享设施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建成以核技术工业应用中心、雅化企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环境保护监测、安全生产监控平台5家;以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中心、固废处理中心、长虹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合资公司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平台5家。
中物院科技孵化基地
我们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和工信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安排部署,始终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加快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的转化,不断促进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
长虹集团
九州集团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深化院(军)地合作互动。建立健全院所层面和地方层面的院(军)地协调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军民融合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产业布局、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制定和完善包括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投融资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着力将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和骨干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及资本优势有机结合,加快推动科技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使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同步推进,着力形成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益为纽带,大力推动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和长虹、九洲等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我们已初步探索出“军工企业体制内自身转化”、“院所与企业联合转化”、“科研院所体制内自身转化”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中物院与九洲集团成功联创九九瑞迪数字成像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我国第一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公司产品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着力形成“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园区”的发展格局。制定了《绵阳市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重点规划发展军民结合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从空间布局上,严格园区规划、用地、产业准入管理,统筹规划建设以科创区、西科大、教育园区及“三新城”为载体的科教创新区,以经开区、高新区为载体的城南新区和城西新区两大产业功能区,加快形成“一城三区”以及“一核四带”的发展格局。目前,绵阳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国家国防重点工程建设的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以及高新区中电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经开区兵器集团五八所产业园、长虹工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科创区九洲软件产业园、九洲空管基地。
三是推进平台建设,大力促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支持在绵国省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引导和鼓励科技城各园区建好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平台,集中规划建设科技城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城孵化中心,尽快建立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切实构建起促进成果研发、交易、孵化、转化的自主创新平台体系。目前,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经科技部批准组建,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楼及相关平台建设项目已立项批复,将建成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公用设施齐备的孵化大楼。
四是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推进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切实保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了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并已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推进了兵器集团五八所民品产业园、中电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长虹PDP和智能手机、九洲智能终端、空管基地和LED产业基地、东材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了长虹、九洲、攀长钢、利尔、东材5家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两届“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转民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紧抓住绵阳成为国家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绵阳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主动作为,加强与世界500强的深度合作,提升技术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成功引进了富士康与长虹合作智能手机、投资14亿元的台湾璨圆光电LED外延片、芯片等军民融合项目,推进了中科院与长虹组建物联网及三网融合联合实验室、与九洲智能终端领域合作、与西南科技大学信息服务平台共享等项目。
中物院春蕾雕塑
十余年来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为我们加快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军民互动。要着力推进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增强国防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军转民动力,激发军工企业发展活力,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是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院所、高校、企业为主体,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有效联动政、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积极加强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坚持集中积聚。近年来,我们按照“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了一批院所、高校、重点企业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化工环保、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对科技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效应。
四是军民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政策保障。加大对军民融合企业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在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引导,大力促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健全政府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院(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形成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部省共建机制,不断深化工信部与长虹部省共建机制、深化省政府、国防科工局共建西科大长效机制。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推进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院所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共享,促进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创新,强力推动长虹、九洲集团等企业与中物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大力推广“九九瑞迪”发展模式,催生更多的院企合作创新型军民融合型企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军民融合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机制》,设立“军民结合奖励专项基金”,定期表彰为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管理者和科技人员。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土地、能源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设立“科技城军转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资金”,完善军民融合投融资体系,积极支持和组织军民融合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物院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按照“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发展模式,加快推进院所、高校、重点企业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以“三新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建设科学新城,促进新能源、环保、激光及核技术研发产业一体化。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项目,建设空气动力新城,促进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与民用空气动力技术产业一体化。依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建设航空新城,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
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主导产业,依托长虹、九洲等企业的产业和市场优势,发挥中物院等国防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借助国家彩电转型及“三网融合”契机继续做大做强军民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中物院化工研究所的技术优势,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园;依托中物院、五八所、西科大等科研院校的核技术优势,打造国内最大的以先进辐射成像系统研发应用为主的综合性民用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立足中电九所,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磁性材料产业园。积极培育军民融合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促进绵阳军民结合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