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四川是国防科技工业大省,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四川现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核、军工电子等军工和军民结合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基地,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做出了“要充分发挥四川国防科研院所多、军工企业多的优势,建立健全军民结合的创新体制,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重要指示,为四川军民结合发展工作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四川军民结合产业的发展,主要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军民结合,加快军转民步伐,促进军地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希望四川军工成为四川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发挥军工优势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经过近年来的稳步发展,四川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四川军工企业整体规模和效益逐年上升,军民品比例更加合理,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行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全行业企事业单位数量达到255家,体系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经济规模迈上了1500亿的新台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同比增长21%,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绵阳、广元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产业规模分别超过600亿元和300亿元,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省政府建立了“四川省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省军民结合、军地经济合作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由分管工业的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为召集人,27个省级部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国防科工办。在国防科技工业重点市(州)设立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明确各市(州)对口省国防科工办的工作部门,省、市两级政府推动军民结合的机制逐步完善。
省政府出台了《四川省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52号),对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提出建立推动军民结合的三大体系(军转民发展支持体系、民参军服务和支撑体系、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互动体系);出台了12条支持引导政策,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进步、要素保障、品牌扩展、资本运作等方面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予以支持。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核电、航空航天等军工优势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四川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军转民科技示范工程”列入省科技创新的“五大工程”,将“四川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作为省重点支持的产业基地,把“先进核能技术专项”列入了省“八大专项”,并响亮地提出建设“绵阳国家军转民结合型创新基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7+3”产业发展规划,将航空航天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产业。2011年,由省国防科工办牵头编制的《四川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由省政府正式颁布实施,成为指导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省政府设立了军民结合产发展专项资金,规模1.1亿,以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选择重点领域和优势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化、军民结合技术开发、军民结合创新能力建设和军民结合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2007年11月,原国防科工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都联合举办了“2007年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推进会”。会议签署了委省合作协议,建立了委省推进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合作机制;委省双方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会议发布了“四川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合作项目指南”,推出合作项目685个,正式签约项目64个,项目投资总额305亿元。同期,成都市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泸州市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先后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在推进军工融入地方、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标志着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省国防科技工业按照“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以整合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加快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促进优势资源整合、创新军民融合机制等重点,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快速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产业规模再上2个千亿台阶,突破3500亿元;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形成7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6大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更加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的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体目标为: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在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年销售收入超3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0%左右,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主要由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形成7大军民结合支柱产业,6大军民结合产业集聚区;培育6-8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7-9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军民结合型大企业,产业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军民结合产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授权国家和国防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左右,新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重大关键产品做大做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进一步制定和健全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推进机制,为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政策支持。深入研究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军民品协调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国家与地方、军工与民用有关规划衔接,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引领作用,依托军工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为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积极争取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国家部委加大对我省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央企与我省在重大军民结合项目上的合作,争取更多项目落户我省;协调省级各部门加大对军转民、军民结合项目、军民结合产业园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地方军工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投资的效益、效率和效果,提升我省军工能力水平,实现集约发展。
进一步完善形成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有序参与的行业管理体系。加强对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的统筹管理,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军工技术民用化、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军民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军民结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政策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四川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协会中设立军民结合发展分会,推动军民结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培养技术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促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采取人才和智力引进、交流与合作、项目和技术引进带动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服务。建立全省国防科技工业高端人才库和实用人才库,组建四川国防科技工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积极支持和推动军工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大力支持军工单位参加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和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定。建立健全军工技术民用化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在省科技进步奖中设立军转民科技成果评审专业组,建立军转民重大成果评审和奖励机制,对军工技术民用化过程中,在重大发明、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引导军工单位建立推动军工技术转化的机制,积极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加快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和知识产权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