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医院(300131)崔传耀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或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1]。笔者采用中药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疗效满意。
1.1 诊断标准 依据《内科学》[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①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的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压痛;③胃镜检查可见上消化道溃疡,大小不等,溃疡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边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糜烂,皱襞向溃疡集中;④经14 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检测为合并HP阳性者。
1.2 排除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①心、脑、肺、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者;②恶性肿瘤以及血液疾病者;③因言语障碍和智能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
1.3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患者均为自2009年8月~2011年7月我院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治疗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22岁~68岁,平均(38±6.5)岁;病程6个月~18 a,平均(6.1±1.5)a;发病部位:胃镜检查胃溃疡30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复合性溃疡12例。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3~70岁,平均(36±8.5)岁;病程5个月~16a,平均(6.9±1.2)a;发病部位:胃镜检查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复合性溃疡12例。2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bid;阿莫西林0.5g,bid;克林霉素0.5g,bid。治疗组同时服用中药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组成: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5g,炙甘草10g,陈皮15g,厚朴12g,苍术12g,木香12g,砂仁10g,党参20g,元胡10g。1剂/d,水煎分3次服。2组均以4w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HP转阴率。服药期间忌辛冷刺激性食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附表2 2组HP清除率比较
2.1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痊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瘢痕形成;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溃疡面缩小50%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胃镜检查溃疡面无缩小。HP除判定:以14 C-UBT为依据,阳性为无效,阴性为清除。
2.2 治疗结果 见附表1、附表2。
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经常接触有强侵蚀力的胃酸和酸性环境而被激活,能水解蛋白质的蛋白酶、还有摄入的各种有害物质。幽门螺旋杆菌和非巢体抗炎药是损害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最常见因素。因此,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步骤。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林霉素联合四逆散合平胃散加味治疗者其治愈率、总有效率,HP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本联合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可供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