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建言 吴建平:让循环经济区的模范作用更明显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吴建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岳麓山建设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三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此后,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热词,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排放成为共识。
3月3日下午,在湖南代表团驻地宾馆,吴建平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几年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循环经济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涌现了一批生态示范区。
吴建平所在的湖南长沙,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路。四年试验,昔日严重污染的城市,变成今天的生态宜居城、国家园林城。此外,长沙市还捧回了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成功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这些让生活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吴建平感同身受,作为人大代表,她曾多次就这一问题调研,充分挖掘生态区的魅力所在。
在今年“两会”上,吴建平提出支持生态区的建设,而这次,她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洞庭湖。
洞庭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调蓄湖泊,洞庭湖湿地是国家级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区、亚洲最大的内陆湿地保护区、世界淡水鱼类优质种质资源基因库,同时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湿地生态旅游热点地区之一。此外,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棉、油、茶、猪、鱼等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但前些年,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一区域生态破坏严重,水质下降,粮食安全亦受到影响。
这些引起了湖南省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部署,湖南省发改委从2011年下半年开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吴建平建议,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规划编制指导,并对规划重大项目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加强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巩固洞庭湖区农业基础地位。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筑,作为建筑行业从业者,吴建平亦非常关注建筑垃圾。她表示,建筑垃圾正在逐年剧增,运输与排放过程所造成环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风险也不断加剧,已成为威胁持续发展的潜在困难。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仍基本停留在落后的填埋式处理阶段。由于建筑垃圾不具有可降解性,填埋式处理将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她表示,应尽快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项目设计与示范工作,制定具体政策和办法;建议在部分大中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加工企业,为全国探索适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