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2012-10-10 12:16:32欧阳平汪自龙费民忠贺茂荣
重庆医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心脏

魏 勇,欧阳平,汪自龙,费民忠,贺茂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心内科 201600)

心肌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指心肌缺血后进行再灌注治疗时,予以短暂的冠状动脉灌流开通及阻断,几次循环后,充分恢复冠状动脉灌注。I-postC的概念由Zhao等[1]于2003年提出,他们将犬心脏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h后开通30s,再结扎30s,连续3个循环,随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这种I-postC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一样,可明显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使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随后,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表明,I-postC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再灌注所致的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2-3]。与IPC比较,I-postC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急诊介入治疗时,只要反复向球囊充气或放气就可以实现I-postC。Yang等[4]的临床试验表明,I-postC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介入治疗中能保护心肌并改善预后。近年来,国内也逐步开展了与I-postC 相关的临床研究[5-11],但样本量均偏少且都为单中心研究,结果也不一致,部分研究认为I-postC能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而另一部分研究则认为I-postC无心脏保护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检索各中文医学数据库关于I-postC在AMI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文献,利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确定I-postC是否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8年1月至2011年5月;检索词为“缺血后适应”、“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通过手工检索进行补充。

1.2 纳入标准 (1)AMI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2)对照组患者必须是采用AMI常规介入治疗,I-postC组患者为AMI介入治疗过程中进行I-postC,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无区别;(3)I-postC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等都有较好配对;(4)属于随机对照研究;(5)观察指标包括心肌酶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 酸 激 酶 MB 型 同 工 酶 (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术中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随访3~6个月的左心室重构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 心 室 扩 张 指 数 (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index,LVDI)、左心室球形指数(left ventricular sphericity index,LVSI)]。入选研究必须至少包括上述观察指标中的1个;定量指标必须有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1.3 排除标准 (1)无任何观察指标或无必需的基本数据者;(2)组间基线均衡性差或未设置对照组者;(3)研究因素混杂者。内容相同或基本相似的重复文献,只选用最新研究。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 2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根据随机、盲法等原则独立录入试验的有关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文献基本信息(发表期刊、发表年份、题目、第一作者姓名)、研究特征(研究对象、随机方法、分组情况、基线比较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结果(各组受试患者人数和观察指标等数据)。若出现意见不一致,由双方通过讨论解决。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按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4.2随机对照试验的4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1)随机方法是否正确;(2)是否做到分配隐藏,方法是否正确;(3)是否采用盲法;(4)有无失访或退出,如有失访或退出时,是否采用意向性治疗(intention to treat,ITT)分析。依据以上评价标准,将纳入研究分为A、B、C 3个等级。如4条标准均完全满足(正确),则该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最小(A级);如其中任一条或多条质量评价标准仅为部分满足(不清楚),则该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中等程度(B级);如其中任一条或多条质量评价标准完全不满足(未使用或不正确),则该研究存在偏倚的可能性为最高(C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纳入研究的测量指标既有计数资料,也有计量资料,故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异质性Q检验显示无显著差异,则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质量评价 最初检索出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共10篇。经详细阅读全文,最终只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篇文献。纳入的7篇文献中包括的总病例数为519例,其中I-postC组234例,对照组285例。闫华2007[11]和闫华2009[6]两篇文献的受试者相同,但观察指标不同,纳入病例数以一篇文献计入。各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见表1。7篇均为随机对照研究,仅提及随机二字,均未说明具体的随机方法(如数字表法、随机排列表法等),对是否采用分配隐藏、盲法未予报道,也未提及受试者的依从性和失访率。所有研究的I-postC组和对照组之间均衡性好,两组病例基线具有可比性。文献研究的质量评价均为B级。

2.2 I-postC对心脏保护作用的评价

2.2.1 I-postC对AMI患者心肌酶峰的影响 有5个研究报道了I-postC对AMI患者心肌酶峰的影响,其中,有3个研究表明I-postC能降低AMI患者的心肌酶峰,而另外2个研究的结果与之相反。Meta分析提示I-postC能明显降低AMI患者的CK 酶峰(WMD:-356.72IU/L,95%CI:-514.33~-199.11IU/L,P<0.000 01),见图1。同样,I-postC也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CK-MB酶峰(WMD:-39.45IU/L,95%CI:-54.53~-24.37IU/L,P<0.000 01),见图2。Meta分析表明I-postC能降低AMI患者的心肌酶峰,减少缺血后心肌坏死。

2.2.2 I-postC对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有4个研究报道了I-postC对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其中,有2个研究表明I-postC能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另外2个研究表明I-postC并不能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本文Meta分析提示I-postC能明显降低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OR:0.41,95%CI:0.25~0.66,P=0.000 3),见图3。

图1 I-postC对AMI患者CK酶峰的影响

图2 I-postC对AMI患者CK-MB酶峰的影响

图3 I-postC对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图4 I-postC对AMI患者PCI术后3~6个月LVEF的影响

2.2.3 I-postC对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有4个研究报道了I-postC对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3~6个月LVEF的影响,其中,有2个研究表明I-postC能改善AMI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而另外2个研究表明I-postC并不改变LVEF。本文Meta分析提示I-postC能改善AMI患者的LVEF(WMD:0.03,95%CI:0.02~0.03,P<0.000 01),见图4。

3 讨 论

I-postC是指心肌缺血后,在再灌注之前的较长时间里,进行数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循环。I-postC与IPC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IPC能有效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但由于预处理需要在心肌缺血前进行,而心肌缺血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IPC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局限。I-postC是心肌缺血发生后的一种抢救性处理,可在介入再灌注治疗过程中进行,临床可操作性非常强。在急诊介入治疗时,只要反复向球囊放气或充气就可以实现I-postC的“缺血-再灌注”循环。对于AMI患者,在急诊介入治疗的过程中究竟是直接开通罪犯血管还是予以I-postC后再开通罪犯血管还存在争议,这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I-postC与IPC一样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它们可以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的氧自由基产生,减轻钙超载,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移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促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和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ATP-sensitive potassium,KATP)通道的开放,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eperfusion injury salvage kinase,RISK)等途径发挥对急性缺血心脏的保护作用[12]。IPC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已被广泛证实,Halkos等[13]研究表明,与对照组比较,IPC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的40%;而I-postC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与IPC相当,且能够有效抑制持续再灌注诱发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Kloner等[14]的研究同样表明I-postC能明显减少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I-postC在临床上的可操作性强,2003年在动物实验基础上首次提出I-postC的概念后[1],其很快应用于临床。2005年Staat等[15]首次报道了关于I-post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该研究表明30例AMI患者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进行I-postC,后者能使CK水平显著下降,心肌梗死面积减少36%。本文首次对国内的I-postC相关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国内AMI患者,I-postC同样能降低CK酶峰、CK-MB酶峰以及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I-postC对缺血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比IPC更易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关于I-postC的临床研究样本量均偏小,它的心脏保护作用还有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国外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有POSTEMI(postconditioning in STEMI),它是一个纳入260例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旨在评价I-postC对STEMI患者最终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其结果值得期待[16]。

总之,I-postC对缺血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由于在AMI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实现反复“缺血-再灌注”的后处理,I-postC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 Zhao ZQ,Corvera JS,Halkos ME,et al.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injury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reperfusion:comparison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285(2):H579-588.

[2] Ma X,Zhang X,Li C,et al.Effect of postconditioning on coronary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LV recover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Interv Cardiol,2006,19(5):367-375.

[3] Dow J,Kloner RA.Postconditioning does not reduce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in an in vivo regional ischemia rodent model[J].J 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2007,12(2):153-163.

[4] Yang XC,Liu Y,Wang LF,et al.Reduc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by post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 Invasive Cardiol,2007,19(10):424-430.

[5] 马燚,尚小明.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6):2265-2267.

[6] 闫华,李莉,刘晓坤,等.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J].心脏杂志,2009,21(2):236-238.

[7] 于圣永,龚觉晓,陈晓栋,等.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缺血后适应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09,35(4):390-392.

[8] 杨伟,金惠根,刘宗军,等.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缺血后适应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8,31(10):694-699.

[9] 闫华,王印华,李莉,等.心肌缺血后适应对老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3):160-163.

[10]马晓静,张兴华,罗曼,等.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叠加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症介入治疗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4):1382-1385.

[11]闫华,李莉,刘晓坤,等.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7,22(23):1678-1680.

[12]van Vuuren D,Lochner A.Ischaemic postconditioning:from bench to bedside[J].Cardiovasc J Afr,2008,19(6):311-320.

[13]Halkos ME,Kerendi F,Corvera JS,et al.Myocardial protection with postconditioning is not enhanced by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J].Ann Thorac Surg,2004,78(3):961-969.

[14]Kloner RA,Dow J,Bhandari A.Postconditioning markedly attenuates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J].J 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2006,11(1):55-63.

[15]Staat P,Rioufol G,Piot C,et al.Postconditioning the human heart[J].Circulation,2005,112(14):2143-2148.

[16]Limalanathan S,Andersen GØ,Hoffmann P,et al.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POSTEMI(postconditioning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udy[J].Cardiology,2010,116(2):103-109.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肌心脏
心脏
青年歌声(2019年5期)2019-12-10 20:29:32
关于心脏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复合心肌补片对小鼠梗死心肌的修复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4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