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物流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机制研究

2012-09-26 09:11:08吴金南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业务量变量物流

刘 林,吴金南

0 引言

目前,国内外物流能力研究主要侧重企业层面或供应链层面,探讨区域物流能力的文献相对缺乏。就有限的区域物流能力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和构成要素的探讨,至今没有形成区域物流能力的统一定义,而且侧重于选择某一特定要素(如货物周转当量、货物周转当量与周转量之和)反映区域物流能力水平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另外,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区域物流能力的指标开发和评价,缺少对区域物流能力内部构成关系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的关注。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思想,首先明确界定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从区域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效率两个层面建立区域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从区域物流资源到区域物流效率再到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区域物流能力内部关系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一步地收集全国200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物流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机制;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区域物流能力的对策建议。

1 理论模型

1.1 区域物流能力的内涵与评价指标

与企业物流系统所具有的物流能力相似,区域物流系统也有相应的物流能力——区域物流能力。所谓“区域”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省、市或者有相对稳定政治经济特征的区域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物流能力是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系统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是属于中观物流的范畴。本文综合谭清美等[1]、闫秀霞、孙林岩[2]、周泰、叶怀珍[3]以及王岳峰和刘伟[4]等学者对区域物流能力的理解,认为区域物流能力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物流供给主体为所在区域物流系统有效提供与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提高区域物流运营效率,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物流支撑和服务的综合实力。

关于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谭清美等[1]、周泰和叶怀珍[3]以及王岳峰和刘伟[4]等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重要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区域物流能力是一个涉及不同因素的多维概念,现有研究倾向于从多个维度设计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试图全面准确地测量区域物流能力水平。本文基于对区域物流能力内涵的界定认为,过多评价指标可能导致对反映区域物流能力的核心要素和指标的忽视,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复杂的评价指标中选择最能体现区域物流能力本质的指标。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兼顾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备性和简易性两个标准。基于此,本文从区域物流资源和区域物流效率两个层面理解区域物流能力的构成,设计其测量指标。表1描述了区域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构成及其测量内容。这些评价指标不仅尽可能将主要因素都纳入测量体系中,还剔除那些不能较大幅度增加区域物流能力解释力的指标,确保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测量目标。

表1 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构成及测量内容

1.2 区域物流能力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模型

在以往研究中,区域物流能力构成要素之间彼此独立,而且仅用单一的地区GDP作为经济增长变量。实际上,区域物流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它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另外,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本身就是地区经济的构成。因此,本文从过程视角,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研究区域物流资源、区域物流能力及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区域物流能力内部关系及其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机制。

图1 理论研究模型

(1)区域物流效率越高,区域经济增长越快。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是区域物流能力的主要指标,而人均货物运输量和人均货物周转量更能反映区域物流运作效率和效益。同时,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更是直接使用相对价值量指标,反映区域物流信息技术业绩。一般而言,区域物流效率的这四个指标水平越高,越能够提高该地区物流服务水平,越能够为该区域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物流支持,从而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此外,区域物流效率的提高还可以直接加快整个区域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能够通过显著提高第三产业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间接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还表明,区域物流还体现出“增长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2]。

(2)区域物流资源积极影响区域物流效率。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就需要更好地运用区域物流资源,使物流资源成为提高区域物流效率的推动力。已有研究表明,加大物流业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能完善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构建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对于提高区域人均货运量和人均货物周转量具有重要作用[5]。不仅如此,区域物流信息技术资源投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力;而且,发达的区域物流信息网络有助于提高区域物流活动效率和协同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区域物流供给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既能提高人均货运量和人均货物周转量,又能直接提升人均邮电业务量。区域物流资源不仅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资源,还包括该地区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一般地,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越高,所在区域物流效率越高;物流从业人员数占总就业人员数的比重越大,很大程度上表明该地区物流产业越发达,区域物流水平越高。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变量及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互联网用户比重、人均移动电话、人均固定电话、物流人员比重和物流设施投资比重等五个评价指标测量区域物流资源变量,使用人均货物运输量、人均货物周转量、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等四个指标测量区域物流效率变量。考虑到区域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使用人均物流业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三个变量测量区域经济增长。由于不同地区人口总量、就业人口数量、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和邮电业务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使用相对数代替绝对数量,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物流能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本文选择的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确定研究样本之后,从国研网上收集全国31省市2007~2009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然后,对这些二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出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测量指标值,用于后续实证研究。

2.2 区域物流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为了检验区域物流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将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物流业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人均货物周转量、人均货物运输量、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作为解释变量,并采取强制进入法选择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2总结三次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2所示的结果来看,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预测人均财政收入的回归系数是0.606和0.354,并且具有统计显著性(p<0.001),表明人均邮政和电信业务量越大的地区拥有更高的人均财政收入,但人均货物周转量和运输量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却没有统计显著性。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区域物流效率的全部预测变量都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显著和积极的关系,其中,人均电信业务量无论在影响程度(b=0.634)还是在显著性水平(p<0.001),相比其他变量都是最大的,人均邮政业务量紧随其后。本研究接着将人均物流业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一致。

表2 区域物流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2.3 区域物流资源与区域物流效率的回归结果

本文不仅研究区域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考察区域物流能力内部关系。为了检验区域物流资源与区域物流效率的关系,将互联网用户比重、人均移动电话、人均固定电话、物流人员比重和物流设施投资比重作为预测变量,分别选择区域物流效率的四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四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物流资源与物流效率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被解释变量的方差变异量来看,区域物流资源对人均货物周转量、人均货运量、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的方差变异解释力分别达到33.9%、16.3%、71.5%和95.6%,表明地区之间物流效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物流资源的差异导致的。具体而言,物流人员比重与区域物流效率全部变量的路径系数介于0.123到0.589之间,并且全部在p<0.001统计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这意味着区域就业人口中物流人员数量越大,该地区物流效率就越高。表3还显示出互联网用户比重和人均移动电话虽然与人均货物周转量和人均货运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关系,但能够显著地预测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并且对前者的解释力都要小于后者(0.286<0.549;0.324<0.592)。比较而言,研究结果没有显示人均固定电话与区域物流效率之间关系的显著性,意味着在研究样本中人均固定电话没有导致区域物流效率的变化。不同于研究的预期假设,物流设施投资比重在本研究中被发现对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比较微弱,仅仅对人均货运量的影响相对较大(b=-0.278),达到p<0.01的统计显著性。

3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文实证结果,区域物流资源通过区域物流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物流资源、物流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卓越的区域物流能力会导致卓越的经济增长。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1)区域物流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区域物流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物流资源变量都与区域物流效率呈现出显著相关性。表3所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物流效率的全部变量的方差变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区域物流资源的指标变量来解释。然而,区域物流资源的五个变量对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互联网用户比重和人均移动电话只对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产生显著影响,并且对人均电信业务量的影响程度都要大于人均邮政业务量。物流设施投资比重仅仅与人均货运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显示出显著性关系,但与人均货物周转量和人均邮政业务量之间关系是不显著的。另外,物流人员比重对区域物流效率的所有变量都产生显著和积极的影响,而人均固定电话则与所有区域物流效率变量之间都没有显著联系。

(2)区域物流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和积极的影响,但具体变量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变量的绝大多数方差变异量都能得到区域物流效率变量的解释,表明区域物流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物流效率的各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人均邮政业务量和人均电信业务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所有三个变量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6]是一致的。同时,人均邮政业务量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影响超过人均电信业务量,但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物流业产值的影响都小于人均电信业务量。本研究还显示,人均货物周转量和人均货运量都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物流业产值产生显著和积极影响,但人均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略大于人均货运量,而且它们与人均财政收入之间都没有显著关系。

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物流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区域物流效率实现的,区域物流资源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而言,对物流资源进行投资是必要的,但要想从持续且大量的物流资源投资中获取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物流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物流资源的协同和优化配置,以提高本地区或本企业的物流运营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从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益。

(2)扩大物流从业人员规模、提高物流从业人员技能是提高区域物流能力的关键。根据本研究结论,物流人员比重通过区域物流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都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物流业产值的间接影响系数达到0.316、0.293和0.32。因此,扩大区域物流产业规模,增加区域物流从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物流技能和知识培训,对于极大地改善区域物流能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具有战略意义。

(3)以政府为依托,大力推广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从本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互联网用户比重对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物流业产值的间接影响系数达到0.368、0.413和0.389;而人均移动电话的间接影响系数达到0.406、0.448和0.423。可见,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保障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快物流信息技术设施投资,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传递。

[1]谭清美,冯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8).

[2]闫秀霞,孙林岩.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

[3]周泰,叶怀珍.基于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模型[J].系统工程,2008,26(6).

[4]王岳峰,刘伟.信息混沌环境下区域物流能力盲数测评模型[J].管理学报,2010,7(3).

[5]周泰,王亚玲,叶怀珍.区域物流能力与产业经济的灰色控制系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1(19).

[6]廖迎,阮陆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3).

猜你喜欢
业务量变量物流
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480.9 亿件
抓住不变量解题
2020年业务量达830亿件快递跑出经济活力
也谈分离变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2.6亿件同比增29.4%
人民交通(2017年10期)2017-10-25 11:13:08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