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世华 魏振华 黄洁莲 杨继俊 陈怡 梁宇 刘志伟 王琼儿 单文 刘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急性心肌灌注不足引起的缺血性坏死,为心脏内科常见急症,我院2011年6~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运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男48(70.59%)例,女20(29.41%)例,前壁患者32例,前间壁患者13例,广泛前壁患者20例,下壁加后壁患者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静脉溶栓禁忌证,治疗组选择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治疗。
1.1.1 诊断标准 按照2000年欧洲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对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
1.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以下症状:①持续胸痛超过15 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制剂或是速效救心丸无效;②心电图ST段改变,出现相邻两个或是两个以上ST段抬高≥0.1 mV。
1.1.3 静脉溶栓禁忌证 ACCP于1998年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禁忌证[2]。
1.2 方法
1.2.1 治疗组方法 一经收诊临床症状相符,即刻询问病史、查体、心电监护仪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等,期间保持静卧,吸氧,心电图有典型表现,确定无静脉溶栓禁忌证,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积极静脉溶栓治疗,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0.9%NS 100 ml静脉快速滴注,时间<30 min,用0.9%NS 100 ml维持静脉通道。APTT恢复至正常范围1.5~2.0倍时,运用肝素1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运用3 d。停用肝素后,选择低分子肝素钙7500u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连用5 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一周后根据具体情况继续运用服用双抗血小板药、β2受体阻断剂、ACEI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3]。
1.2.2 对照组方法 常规治疗,绝对卧床,积极止痛,心电监护,吸氧对症治疗。积极给予硝酸甘油治疗持续滴注,常规运用双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强化他汀治疗等。
1.3 再通标准[4]①静脉溶栓治疗后,胸痛症状在用药后逐渐缓解或消失;②心电监护在静脉溶栓后2 h~4 h内ST段下降;③静脉溶栓后2~4 h出现不同程度的再灌注心律失常;④CK-MB峰值提前至14 h前。
1.4 观察指标静脉溶栓后2 h内胸痛、心电监护、心律失常、心肌酶等情况,是否有出血倾向,生命体征等。
2.1 经过治疗,治疗组成功再通22例,再通率64.71%;对照组成功再通5例,再通率14.71%,P<0.05,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成功再通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治疗组血清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分为为(366±58)U/L和(16.12±2.71)h,随用药ST段回降18(52.94%)例;对照组血清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分为为(378±30)U/L和(21.42±2.31)h,随用药ST段回降3(8.82%)例。效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表2两组患者血清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随用药ST段回降比较( ± s,例,%)
表2 表2两组患者血清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随用药ST段回降比较( ± s,例,%)
images/BZ_110_235_1280_2239_1329.png治疗组 34 366±58 16.12±2.71 18(52.94)观察组 34 378±30 21.42±2.31 3(8.82)χ2/t值 8.80 8.68 15.50 P值 P<0.05 P<0.05 P<0.05
2.3 静脉溶栓时间对再通效果影响:静脉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见表3。
表3 治疗组早期溶栓时间和再通率的影响(例,%)
2.4 存活率与死亡率 5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好转出院33(97.06%)例,死亡1(2.94%)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亡率 2.94%;对照组好转出院 26(76.47%)例,死亡 8(23.53%)例,死于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5例,心源性休克1例,死亡率23.53%,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5周后疗效观察(例,%)
2.5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静脉穿刺部位淤斑3例,不排除由于按压不当导致,2例牙龈出血,减量或是停药后2周后均消失,未出现严重消化道或是脑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急性心肌血管灌注量不足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起病急骤,容易危机生命,是心血管内科常见危重病。预后情况,主要是看抢救治疗时间,抢救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效果越好,反之则不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早期3~6 h是心肌梗死的窗口期[5],只要抓住治疗窗口期,积极着手治疗,对患者预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至关重要。
静脉溶栓用于AMI是目前惟一经过医学证实有效方法,抓住治疗时间,选择窗口期3~6 h积极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尿激酶可以直接作用与梗死部位激活纤维溶酶,转变成纤溶酶,纤溶酶有可以作用于水解纤溶蛋白使血栓溶解。
通过上述对比,不难看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高达64.71%,血清CK-MB峰值和出现时间、随用药ST段回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预后而言,治疗组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91.18%;对照组70.59%;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8.82%,对照组29.41%,疗效显著。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少,只是轻微的出血倾向,无一例严重并发症,未出现脑出血或是胃肠出血等情况。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治疗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只要时掌握窗口期积极治疗,具有再通率高,症状恢复快、死亡率低、不良反应少、预后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 蒋世亮,季晓平,张运.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2-64.
[2] 迟建伟,林淑娜,姜丽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相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0):1328-1329.
[3] 彭中,熊文中,李程.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探讨.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9,17(10):852-853.
[4] 马伟东,黄锦波,林梅香.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临床指标的.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77.
[5] 马翠涛.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67例临床分析.药物与临床,2010,7(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