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血吸虫病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2012-09-18 07:55:24林晓覃文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8期
关键词:血吸虫血吸虫病片状

林晓 覃文炎

脑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脑实质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并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异位血吸虫病,常引起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以癫痫首发多见。在日常诊断工作中,脑型血吸虫病与脑内其他病变难以鉴别,CT扫描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定位及病情动态观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回顾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型血吸虫CT特异性表现,研究CT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2011年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疑似脑型血吸虫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6~58岁,平均37岁。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首次出现到检查时间一周至一年不等。主要症状为头痛乏力、呕吐、抽搐;另外还有失语、偏瘫等。16例血清血吸虫免疫学检查阳性,13例经抗血吸虫治疗1~3月后复查,原发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水肿减轻、症状缓解。

1.2 检查方法 应用西门子SOMATOM SPIRIT双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250MA、层厚10 mm、螺距为1;增强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按1.0~1.5 ml/kg静脉团注法给药,注射完后50 s开始扫描,延迟5~10 min后重复扫描。

2 结论

2.1 增强前扫描 平扫16例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指套状”水肿11例、片状水肿2例、呈不规则水肿3例。水肿伴不规则结节12例,炎性水肿样改变3例;梗塞样改变伴轻度水肿1例。

2.2 增强后扫描 增强后扫描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脑灰白质交界处,可见小斑片状、砂粒样、大小不等结节状强化灶;并显示大小不等(直径<3 mm、数目不等(2~5个)。病灶呈簇状聚集融合成团片状,呈较均匀强化;CT增强扫描延迟5 min后结节状强化最明显。幕上发病10例、幕下发病6例,5例为单发结节、7例为多发结节(2~5个);3例呈脑炎性改变,未见明显结节灶[4]。

图1 治疗前图片

图2 治疗后图片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患者约有2~4%出现脑部并发症[1],脑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于感染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发热、意识障碍、瘫痪、抽搐及腱放射亢进、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也有患者以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慢性涉及细胞递质免疫反应,在脑内形成的肉芽肿可误诊为脑肿瘤。血吸虫卵可见于大脑、小脑、脑干、软脑膜及脉络丛,血吸虫卵经动脉系统、尤以存在肺动静脉瘘时,经Baton静脉丛退化静脉传播以及蠕虫的异位移行进入脑内;或居于脑静脉的成虫直接排卵在脑内沉积,引起血吸虫卵异位性害;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3.2 CT表现 脑血吸虫病可分为三期[2]。①急性脑缺血水肿期:表现为片状及大片状低密度影伴占位效应,低密度影多位于皮层或皮层下,可见于脑的一叶及多叶。此为虫卵栓塞血管及虫卵分泌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和中毒性脑炎;本组16例均有水肿,不具特征性。②肉芽结节形成期:平扫可见病灶周围多数有大片“指套状”,片状或不规则形水肿区,占位效应明显,病灶呈大小不等团块状或结节状混杂密度影,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有明显结节状、斑片状或脑回样强化,延迟5~10 min扫描病灶强化最为明显。结节周围毛糙不整,与其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形成有关。该期为沉积在脑血管末梢部位的虫卵抗原引起免疫反应,经过1~3个月后,在脑皮质及皮质下区脑灰白质交界处形成斑片状、砂粒样、结节状及部分小结节融合成簇状均匀强化灶为脑型血吸虫病特征性表现[3]。本组12例增强后均出现结节灶,3例为炎性水肿表现;1例为梗塞样改变伴轻度水肿。

3.3 鉴别诊断 ①脑炎:CT表现为不规则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增强后为不规则斑点状或脑回样强化。血清免疫学检查为阴性有助鉴别;②少枝胶质细胞瘤:平扫时病灶内常有钙化,增强扫描呈单个结节或肿块状,表面相对较光整,占位效应相对较轻:③脑脓肿:最常见表现为薄而光滑的一个或多个环状强化,病变周围水肿明显;有时呈单个结节状强化,其内示小囊性坏死区;在临床上可有颅外感染源和发热史;④脑结核瘤:多位于基底节区以及大脑半球。增强后常呈小结节状强化或环状强化,出现较典型的“靶征”。脑水肿明显,常伴基底池、脑表面脑膜的强化,脑积水及脑梗死;⑤脑囊虫病:呈散在分布的环状及结节状强化,环内可见囊尾蚴头节呈点状强化为特征性征象,水肿不明显;主要位于脑白质区,也可发生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3.4 诊断价值 CT平扫只能反应病变部位、水肿面积、显示部分结节影,不能作为定性诊断依据;而增强扫描可显示与脑血吸虫肉芽肿病理变化一致的特征性的斑点状、砂粒状、结节状及多个结节呈簇状聚集的团块状强化灶。平扫结合增强脑血吸虫病的检查率明显提高。急性脑炎性改变需结合临床及血清免疫学检查才能作出诊断,血吸虫肉芽肿需借助相关的辅助检查与脑内其他病变相鉴别;对鉴别较困难的病例可行血吸虫治疗1~2月复查来明确诊断。总之,在脑血吸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CT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271.

[2] 卢光明,许健,陈君坤.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131.

[3] 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等.脑血吸虫病的MRI及病理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0):701-703.

[4] 王承缘,周义成,王文辉,等.脑血吸虫病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22(增刊);21-23.

猜你喜欢
血吸虫血吸虫病片状
雪花不只有六边形片状的
大自然探索(2023年5期)2023-06-19 08:08:53
肉牛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防治
日本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控制片状α-Al2O3粉体形貌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川冶金(2018年1期)2018-09-25 02:39:22
我省举办家畜血吸虫病监测点培训班
牛血吸虫病的流行与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5
日本血吸虫重组Bb疫苗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不同时间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
一例牛血吸虫病的诊疗与体会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