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历史与愿景

2012-09-09 06:31:02刘桂珍李景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科大学

刘桂珍,李景玉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历史与愿景

刘桂珍,李景玉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面对21世纪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综合性大学进行艺术学科建设,已成为近年来艺术领域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时至今日,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建设体制。在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的探索之路上,只有充分了解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的发展脉络,分析综合性大学建设艺术学科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才能期望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有一个光明的前景,并担负起培养综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历史;愿景

我国计划于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思维又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折射。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重担自然要落到综合性大学的肩膀上。艺术教育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它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弥补学生单一逻辑思维缺陷方面,彰显出不可替代的魅力。因综合性大学有着其他类型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综合性大学进行艺术学科建设被提上日程,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综合性大学进行艺术学科建设,如以1983年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算起,只有29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适合综合性大学可以复制推广的艺术教育模式。由此,我们认为,只有理顺高等艺术教育及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深度剖析综合性大学创办艺术专业的合理性,总结得失,扬长避短,才能真正找到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源起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四种模式:专业艺术院校模式、师范院校的艺术系科模式、理论研究院 (所)模式、综合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前三种模式源于苏联,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又更多地借鉴艺术院校。故此,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深深打上了“苏联化”的烙印。在此,我们有必要理清学院艺术教育和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成长过程。

(一)高等艺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学院艺术教育源自16世纪的意大利,第一所艺术学院叫“Academia del Disegno”,于1562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画家乔吉奥·瓦萨利(Giorgio Vasari,1512-1574)和柯西莫一世(CosimoⅠ)创立。创建艺术学院的主要动因是为艺术“立法”,使艺术成为一门学科。在意大利的影响下,17世纪,欧洲各地纷纷建立艺术学院。1648年,法国第一所绘画与雕塑学院“Acade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成立;1757年,俄国创建皇家美术学院;1768年,英国也设立同类艺术学院。到19世纪,世界各国逐步建立起类似于欧洲的艺术学院。这些艺术学院的共同特征是:大多为皇室控制,其建校的目的也是为贵族服务;在风格上以古典主义为范式,不追求创新,不提倡新风格;艺术教育制度严格;“学院还试图通过对文化的控制和使艺术意识形态化为自身确立一个完全的位置,即扮演社会现状的维持者的角色”。[1]浪漫主义时期以后,这些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艺术冲破古典主义理性的束缚,主张新风格和个性的张扬;民族主义把艺术创作的目光投向民族性格的挖掘;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强调对瞬间印象的捕捉;20世纪的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拼贴艺术等思潮都在颠覆着欧洲艺术学院建校的初衷。在新思潮的冲击下,自19世纪以来,欧洲艺术学院的发展思路开始分野:一类一直沿袭着建校初的理念,以维护旧传统、旧观念,不接受新艺术的发展思潮,这类艺术学院的发展渐渐失去生命活力,不再成为艺术学院发展的主流;另一类则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新的时代精神和气质融入教学理念之中,采用新的教学观念,从而将艺术教育推向时代的前沿,成为与时俱进的新型艺术教育模式。

在我国,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五四”运动,掀起了探求新思想、新文化的潮流。在这股涌流之中,西方的艺术教育体制随之传入我国,“1912年,刘海粟在上海创立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可视为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发源的标志。”[2]随后各艺术院系纷纷成立: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后改名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中华美育会 (1919年);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 (1920年);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 (1927年);国立音乐院 (1927)等。这些学校的建立,不同程度的受到蔡元培先生提倡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早在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曾发表 《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将许多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拆分到单科艺术院校,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3]这时的高校艺术教育大多沿用日本和欧洲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种照搬。从1953年开始,国家聘请了大批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音乐家到以中央、上海为主的音乐院校担任一至两年的教学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派往苏联和东欧留学的艺术人才,如吴祖强、郭淑珍、于润洋、刘诗昆等陆续回国,他们全面系统地将苏联、东欧的艺术教育体制、教学体系、教学法等介绍给国人,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联艺术教育模式采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由此造成当时的中国艺术教育全面抵制西方现代艺术文化的局限性。1957至1966年,因“中苏分歧”,大批苏联专家撤走,促使中国人探索自己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给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艺术教育开始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面向世界的民族艺术,以艺术的民族化反哺西方文明。我国的专业艺术教育逐渐走上成熟。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嬗变

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历史要比学院艺术教育晚二百多年。大学的创立可追溯至中世纪,这时期的大学虽不是教会,却深受教会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受到古希腊艺术观的影响,艺术在大学建校初没被列为教学内容。古希腊人认为,“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还是‘艺术’。古希腊时代,雕刻、图画之类艺术,正和手工业、农业等等生产劳动一样,都是由奴隶和劳苦的平民去做的,奴隶主、贵族是不屑做这种事的。……在希腊,‘艺术家’就是‘手艺人’或‘匠人’,地位是卑微的。”[4]在中世纪,“上大学成为普通子弟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5]中世纪的大学是为上流社会培养人才的,卑微的艺术自然不会成为大学教学的内容。随着文艺复兴运动、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的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政权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其目标是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摧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教会,艺术教育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曙光和转折,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成为大学的教学内容,并于19世纪下半叶得到发展。将艺术引入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德国是最早将艺术融入大学教育的国家,开设的课程是艺术史。英国是在德国之后的1868年也将艺术引入大学校园,最早的学校是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是美国最早开设艺术课程的大学,艺术教育在该校的真正发展是却是在1864年之后。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始于1874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成为当代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标杆之一。哈佛的艺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874-1945年的萌芽期,建立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艺术教学模式阶段;1945-1994年的探索期,发布 《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著名的“红皮书”,确立了艺术通识教育的理念,奠定了美国艺术教育的基础;1994年后是成熟阶段,即综合性、创新性艺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阶段。

与西方相比较,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还刚处于起步阶段。追根溯源,我国近代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也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1952年,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主要受欧美和日本艺术教育模式影响阶段,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于1898年,艺术专业的设立是在1917年,提倡美育的蔡元培先生任校长后,他本人亲自在北大开设美学课,并编写了 《美学通论》,另外还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聘请徐悲鸿、萧友梅、陈半丁等著名艺术家到北大任课。经过蔡先生的努力,北京大学成了一所艺术气氛十分浓厚的大学,很快成为全国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6]为当时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树立了楷模。另一个例子是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即现在东南大学的前身,该校早在1906年,监督李瑞清便开设了图画手工科,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1916年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校长江谦恢复图画手工科,改名工艺专修科;1923年改为艺术科;1928年国立中央中学时期,设艺术专修科;1929年更名为艺术教育科;1941年后改为艺术系、艺术学系。许多艺术大师如李叔同、徐悲鸿、张大千、吴作人、吴梅、宗白华等都曾在该校任教,为我国早期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随后不少综合大学也开设了艺术课程。第二阶段,1952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一次院系调整,不少综合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被拆分为独立的艺术院校,建立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原来有艺术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调整后其艺术系科不复存在,这种情况持续到1983年。第三阶段,从1983年以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为标志,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进入重建阶段。

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发展中出现的断层现象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952年高校艺术院系调整成立了专业艺术院校,使综合性大学置身于艺术教育之外。这些独立艺术院校的创立,是为了集中当时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有效快速的培养专业性、实用性艺术人才,以弥补当时高素质艺术人才匮乏的状况,满足人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艺术文化生活的急切需求。事实证明,这种调整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国情,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音乐家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等,画家石鲁、陈逸飞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建设已经走向成熟。

“近现代以来,我国大学的学科设置与教育存在着重理、轻文、偏技艺的倾向,迫使师范院校艺术类各学科逐步向专业艺术院校靠拢,培养目标逐渐走向一个单一狭小的空间,实用主义的倾向导致艺术理论学科沦为技艺性学科的附庸,各艺术门类学科之间更是割断了互补融合的有机命脉。”[7]高校的艺术院系实际上成为一个微型艺术院校,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综合性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责无旁贷的担负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开始重建艺术院系。综合性大学在建设艺术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优势一,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西方,人文学科叫the art,即艺术,“早在十八世纪便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8]然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早期大学内艺术是以二级学科的方式存在于人文学院,后来又成为人文学院的一级学科。人文学院有着相对更长的历史,如浙江大学的人文学院成立于189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艺术学系、文物和博物馆学系五个系科,是文史哲并重的院系,这为艺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人文土壤。近年来虽然艺术专业单独设立院系,但其优质的人文环境并没改变。综合性大学可以使艺术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有条件设置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增加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而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艺术课的选修等方式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是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的相互滋养。优势二,多学科交叉即综合性,不仅是艺术与文科之间的交流,更是艺术与理科的融合。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一直有一个基本思想,即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9]艺术教育可以弥补理科以理性思维为主的不足,提升其形象思维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潜能。同时艺术专业学生也可以借助理科的校园氛围把感性思维升华至理性思维的高度。这种学科的交叉互补是其他院校所无法比拟的,它必将成为培养健全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优势三,综合性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和学习资源。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主要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中最宝贵的是师资队伍,多数综合性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并拥有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教师的多元化为学科的相互渗透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虽然艺术专业的技术性非常强,但由于艺术理论的多学科交叉性,要求艺术人才有广博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历史证明,培养艺术家,特别是培养大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一方面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哲学、文学和科学的修养,需要多学科的支持。”[10]综合性大学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为培养健全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整体环境。

二、新时期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之路

“中国的艺术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观念冲击下,中国的艺术教育观念逐渐转变,其主要标志是倡导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开始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1]这种转变从相关国家的教育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可见一斑。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委颁布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提到: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岚清于1995年给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学习班的一封公开信中指出,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12]随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 《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1996)、《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 (1997)等。1997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艺术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升格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999年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将素质教育的对象从中小学生延伸至大学。2001年颁布的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后又颁布一系列文件对这一规划进行强调和落实,如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 (2002年)(2003年)等。通过这些文件,实施素质教育、发展艺术教育的主基调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2011年4月新的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艺术学作为第十三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该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从此艺术学告别了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并列的隶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地位。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综合性大学更好的建设艺术专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次升级,被广泛解读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以来,第一个发展机遇是1999年教育部将素质教育从中小学生延伸至大学生,自此,对综合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成为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首届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于2002年6月在杭州举行,来自教育部、文化部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商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大计。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陈振濂教授提出先“学”后“术”、以“学”带“术”的新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即先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后以理论指导实践。就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机制与评估体系应该如何构建的问题,近百位综合性大学主管艺术类学科的校 (院)长于2006年11月1日齐聚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目前艺术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构想:首先,在尊重和遵循高校各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起相对多元的学科分类评估标准;其次,从学科分类上确立艺术学独立自主的学科身份与地位;再次,按照艺术学科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论证并构建适合于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评估机制与评估体系。[13]2008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艺术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综合性大学艺术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10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和师范大学的领导、教授齐聚一堂,主要围绕国内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现状、定位、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会上,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认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应该以培养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研究工作者、艺术管理工作者和艺术经济工作者、新兴科技工作者为目标,这既是发挥综合大学本身学科特点和优势,也适应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约克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尼尔·特纳哈弗教授介绍了约克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她说约克大学一向以跨学科为荣,把媒体与艺术、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结合起来,她认为现代艺术和科学是互补的。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则提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要提倡多重“三边合力论”,即学科专业知识、多学科综合性知识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14]与会代表为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推动了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向着体系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后,对高等艺术专业建设的探讨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2011年6月23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2011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发展论坛”,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十余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及学科带头人齐聚燕园寻找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最优解”。与会代表就艺术学科在上升为“门类”后综合性大学如何抓住机遇,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发挥出自身特点和优势,取得更为健康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认为,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学科发展应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艺术学学科要做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一定要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相互沟通、对话,相互促进、交流。与会代表基于达成的初步共识,共同发出了适于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的倡议书 。[15]

纵观以上研究,相关政府部门给予艺术教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建设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和政策上的引领,有关专家学者对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建设给予观念上的引导。但也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体制。各综合性大学正处于探索适于自己学校的艺术发展模式,“呈现出一种“自在”的景况,远未达到学科内在要求的‘自为’品格。”[16]这种“自在”景况是由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历史和复杂性引起的,未来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将面临诸多挑战。

三、综合性大学建设艺术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艺术教育模式中,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专业、艺术研究院 (所)的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定位:艺术院校主要培养技艺性实践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表演、创作等工作;师范院校艺术学科是要培养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研究院 (所)主要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而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究竟要培养什么类型的艺术人才,仍没有明确的方向,若是上面三种中的任何一种,则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都不明显,因这三种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相对成熟,相关院校艺术教育的经验已相当丰富。从学生的就业来看,若综合大学艺术建设战略仍选择以上模式中的任一种,势必会给本已饱和的艺术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致使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加大。所以,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就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引领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但现状是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在建设艺术专业时仍处于迷失状态,培育出的人才在专业技艺上无法与艺术院校相比,在理论研究上也缺乏创造力,若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在校期间又没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毫无竞争力,这些因素均制约了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发展时间短,缺乏经验

若以厦门大学1983年成立艺术学院为标志,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建设仅仅走过29个年头,更多的同类大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陆续创立艺术学院。部分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艺术学院的时间概况如下:1983年,厦门大学;1984年,东华大学;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1993年,中南大学、燕山大学;1994年,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1998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东北大学、扬州大学;2002年,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西南大学;2007年,重庆大学等。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的时间还相当短,没有成功有效可借鉴的经验。西方大学的高等艺术教育比我国要早一百多年,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稳定的艺术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其有益经验,但不能简单的复制,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西合璧又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三)师资力量问题

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由于创建时间短,人们对其发展前景还存在着各种质疑,故综合大学的艺术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与学校的其他院系相比。表1是笔者对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专职教师总数及高职人数的统计结果 (数据来源于各大学官方网站):

表1 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专职教师数量统计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少数高校外,大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失衡现象。其一,老中青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普遍的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学科带头人和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人数不足,这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师队伍的平稳过渡。其二,大多数教师因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或艺术研究院 (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具有综合性素质的教师匮乏,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性大学学生创新性、复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优势的发挥。其三,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师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这是由于多数综合性大学对教师的评估没有考虑艺术学科的特殊性,采取与其它专业一刀切的考核方案,使不少艺术人才看不到晋级等机会,加之艺术氛围不理想。其四,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传统,与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理念产生错位。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程的有机组合构建起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教学体制,也是突出其教学特色的重要表征。尚处于初创阶段的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开设的课程大都沿用专业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主体课程,如声乐、器乐、舞蹈、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创作、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音乐欣赏等音乐课程;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画、版画、中外美术史、构图学、装潢、雕塑、透视学等美术课程,无疑这些课程在传统艺术教育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综合性大学如果照抄照搬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必会陷入特色不突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两难境地。我们再对比一下西方大学的艺术课程体系:在德国一些著名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设置面是很宽的,学习纯艺术的学生,专业课之外除了必修美学、艺术史 (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等)、艺术批评、文学等课程,还必修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学习应用性艺术 (如设计或制作类)的学生,则需要必修生态学、市场营销学、材料学、化学等课程。在美国,高等艺术院校开设的课程更为宽泛,其选修课程范围包括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性、生态学、环境学、材料学、心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行为科学等众多学科。[17]这些课程的交叉融合正是综合大学的优势所在。所以,综合性大学创办艺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整合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凸显自己的特色。综合大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学科的人文性、交叉性,“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实的、功利的观念往往作为主流在支配着高等艺术教育,进一步消弱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尤其对传统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来说,一向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18]综合性大学有良好的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可以填补这个空白,可开设一些人文性、综合特点突出的艺术课程,如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哲学、中外文学史、中西艺术比较、逻辑推理与艺术创作、数学与音乐、数字艺术、艺术心理学、音响学、声学等课程,从而打破艺术与文史哲甚至科学的界限。

(五)评估体系不完善

评估体系的导向性是显而易见的,好的体系会引导相关教育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综合性大学对教育的评估一般包括文、书、奖、项等几个方面,必要条件包括文、书、项,奖是加分项目。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遵循一般学科的评估方案,因为他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这方面,综合性大学已经积淀了丰富的经验,艺术专业可以参考,但绝不能完全套用,因艺术教育还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方面,如一场高质量的面向社会大众的音乐会,音乐创作获奖作品,艺术设计创意获奖等具有艺术标签级别的艺术实践成果都应纳入评估体系中。这种实践是展现艺术魅力、展示教师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在一定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成果才会更好的为更高阶段的实践服务,不至于研究与实践脱节,成为一纸空文。目前的现状是,综合大学对艺术专业的“学科评估、项目审批、职称晋升等环节还在套用文、理科的通用模式,通常只以理论文字来确定科研成果,而对最具艺术学科特征的实践性教学与创作成果往往不予认可!”[19]因此,综合大学对艺术教育的评估应采用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平台甚至是多元的评估体系,在考虑教育的一般共性的同时,兼顾艺术教育的特质性。

(六)政策的支持力度弱化

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认为艺术教育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独特作用,“艺术能够激发创新思维,艺术能够造就创新型人格,艺术沟通审美法则与科学规律,艺术丰富人的想像力,艺术赋予人更敏锐的直觉。”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认为,人类的科学思维是开辟人类通向真理、求真的道路,而艺术为人类通往这条道路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20]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已成为其整体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策的支持尚处于弱化状态,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其从综合大学的弱势学科地位中解脱出来。

四、综合性大学建设艺术专业的前景展望

未来,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在充分挖掘其人文性、学科交叉性潜质的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创设特色艺术学科,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必然会催生一些有预见性、有前瞻性、有市场观念和社会需求的新兴艺术专业,艺术专业的多元化适应了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同时也会缓解艺术就业市场的压力。

学术研究是综合性大学的突出特征,各综合性大学均有着浓郁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氛围,艺术学科沐染其中,必然深受影响,这有利于纠偏普通高等艺术教育中有“术”无“学”或“术”多“学”少的传统弊病。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学术底蕴,必将为艺术界输送大量学术精品,培养出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的学术大师。

立足艺术学科,辐射其他专业,这是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诉求,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国家教育部在 《艺术课程标准》中,将艺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其价值是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情感价值、智能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21]这意味着未来的艺术教育将由精英化艺术人才的培养转型为大众化艺术素养的提高,使艺术美从精神层面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大、专业全、层次高,其艺术教育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面,必将成为推动未来艺术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

总之,综合性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单元,如果能将艺术教育有机的融入其中,并使其茁壮健康的成长,摆脱目前的摆设状态,则综合性大学必将迎来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未来。在综合性大学未来崭新的人才培养战略带动下,中国的富民强国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

在信息化、全球化语境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我国综合性大学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艺术既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龙头学科,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综合学科。综合大学在承袭我国丰厚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还要续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学养,并放眼世界,开拓未来,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繁荣我国教育、文化、科技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1] 常宁生.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问题与思考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4).

[2] 姜丹.综合性大学创办高等艺术教育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3] 彭万荣.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艺术教育,2010,(4).

[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张洁.世界大学发展史浅读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3).

[6] 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 [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7] 李荣有.艺术教育模式变革与学科体系的认识论方法论建设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

[8] 朱振岳,金晓依.艺术学升格的前前后后 [N].中国教育报,2011-06-23.

[9] 芳菲.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 [J].中国青年科技,2006,(26).

[10] 刘桂珍.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建设问题与发展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

[11] 杨蕴.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J].文教资料,2011,(34).

[12] 李岚清.李岚清副总理致美育学习班的信 [J].中国音乐教育,1995,(1).

[13] 郑晋鸣.专家呼吁: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体制亟须改革 [N].光明日报,2006-11-01.

[14] 陈旭光.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深度思考:总结与前瞻——2008“综合大学艺术课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N].北京大学校报,2008-11-25.

[15] 储召生.艺术学“自立门户”,综合性大学何为[N].中国教育报,2011-06-23.

[16] 刘桂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应对策略 [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17] 宋生贵.关于高等艺术教育问题的分析、思考及对策研究 [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1).

[18] 吴文霞.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8,(6).

[19] 李岚清.李岚清副总理致美育学习班的信 [J].中国音乐教育,1995,(9).

[20] 言宏.以文化为魂: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N].浙江教育报,2012-02-16.

[21] 国家教育部. 《艺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2001.

The History and Vision of Ar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LIU Gui-zhen,LI Jing-yu
(Art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PRC)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21st century,the construction of art disciplin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art and academia.The art discipline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just been set up,and so far there hasn't any effectiv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ystem.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 discipline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it is held in this paper that only by having thorough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ar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and analyzing the superiority and challenges,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enhancing the strong points and avoiding the weaknesses ca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expect to have a brighter future,and shoulder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training high quality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ar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history;vision

G 642.3;J 124

A

1674-5779(2012)04-0092-08

(责任编辑 苏二利/校对 舒澍)

2012-05-23

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研究”(12LZUJBWYB03)阶段性成果

刘桂珍 (1968—),女,甘肃陇西人,兰州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