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恩 唐玉凤
(1、2.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128)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界有不少企业的非伦理行为曝光,给企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典型的事件有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哈尔滨制药厂的废弃物污染事件等,学术界对规范企业行为、进行伦理建设的研究也日益增加。
综合起来看,关于企业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从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中国企业伦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从多角度指出企业提高伦理水平的必要性和意义(施祖军、陈春燕、姚丽娜和杨瑞伟、许志松、鲁咏梅)[1][2][3][4]。(2)提倡在对中国的传统伦理精神进行批判性的基础上,形成现代企业商业伦理(边一民)[5]。(3)注意研究市场经济和企业伦理的关系(万俊人、徐加根)[6]。(4)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和具体的内容(刘建香、倪黎)[7][8]。(5)基于伦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视角,提出了企业的伦理决策问题(郑瑶、魏贇鹏和李增笑)[9][10]。此外,也有国内学者对企业伦理制度化和企业伦理与商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见解和意见。
这些研究大多从伦理学的视角,社会发展的高度,结合社会主义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原则,对企业的行为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对指导企业做出合乎社会期望的行为有一定的意义,但没有深入地了解为什么企业会做出伦理失范的行为,从而难以“对症下药,直达病根”。本文的研究旨在引导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能符合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实质上,我们分析企业伦理的时候,是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我们把企业视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公民,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道德主体。然而,企业毕竟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行为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人的行为的综合,而且很多时候是企业主要决策者意志的体现,当然,具体执行决策的企业员工的思想会对最终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掌握公司决策权的高层领导对企业伦理行为的影响是公认的,他们对企业行为的形成、调整拥有最强劲的影响力。企业领导在企业伦理建设中充当倡导者、实践者、教育者的角色(周利国,2007)[11]。所以,我们分析企业的伦理行为最终应该要落实到对企业高层领导行为决策的剖析。
经过学者们的研究,这些高层领导者不是古典经济学以及沿袭其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在给定的偏好和约束条件下,个体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高层领导者是“社会人”、或者说“复杂人”、“自我实现人”。他们没有十分完备的偏好体系,很难完全掌握作出完全理性决策的信息,他们的决策往往很难达到经济利润最大化,他们处在现实社会中,还受到许多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一般人的经济行为中,不只是存在着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活动和机会主义倾向,同时也存在追求非物质财富最大化的倾向。这里,我们如果把非物质财富理解为在行为符合个人内心价值观念时,行为所带给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就是金钱,当然,金钱也并不是人们的终极目标,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人们获得金钱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向往的生活状态,最终也是为了个人的快乐。所以,可以得出,高层领导者的决策原则是在符合自己精神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使得自身的快乐最大化。
表1 公式字母符号释义表
要使企业行为符合伦理要求,也就是要企业行为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质上,企业的某项行为带来的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包括企业内部的利润和外部的经济福利之和,即
可以得出,对这个社会而言,目标是实现整体经济福利最大。即
为此,社会对企业行为有三个基本期望:第一,增加企业经济收益R,减少企业经济成本C,即企业的利润L最大化。这一点是符合企业内在本质的,是企业会自动追求的。第二,提高企业行为带来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E,这一点是社会所提倡的,但社会不能强制企业如此。第三,减少企业行为带来的由外部社会承担的经济成本D,不少社会法律和制度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显然,能提高E,减少D的企业行为可以归类于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伦理行为B1。相反,降低了E,提高了D的行为可以归类于违反社会利益相关者期望,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伦理失范行为B2。并且如果R<E,即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小于该行为为社会带来的收益,同时,企业未从中得到及时的经济补偿,该行为在经济学上称为有正外部性的行为。相反地,如果R>E,即行为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成本小于该行为为社会造成的成本D,而企业未支付经济补偿,则称该行为为有负外部性的行为[12]。
归结起来,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待是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倡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同时避免有负外部性行为。也可以说是,在合伦理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在古典经济学分析中,作为经济人的企业高层领导中,他的行为决策原则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原则指导着高层领导的决策,在这一古典经济学观点的指导下,出现了两种结果:第一,刺激了企业领导者追求自身物质财富最大化的内在欲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使得企业倾向于出现与社会期待不相符的行为。即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过分看重自身的利润,为了扩大企业收益,缩减企业经济成本,轻视了企业行为给社会利益相关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忽视了提高企业行为带来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
2.人本经济学的观点
愈来愈获得重视与认可的人本经济学,试图以一种更加符合人的现实、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解读高层领导者的决策。认为所有人,包括企业高层领导的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自身快乐的最大化。
如前所述,企业行为中给企业高层领导带来的无非是物质财富金钱和精神需要满足两种,而获得金钱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快乐感受。那么,企业高层领导的快乐感包括两部分:一是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受,二是行为的精神满足,如果行为产生了心理压力,该项就是负的精神满足,就是精神成本,即
所以,高层领导者决策的目标就不再是利润最大化,而变成了快乐最大化,用公式表示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其实高层领导者的决策,是其在行为的精神满足H与成本G、行为长期经济收益R1与成本C1的效用,以及行为短期经济收益R2与成本C2的效用之间进行的综合比较和选择。尽管行为决策的时候不能进行一种十分精确的计算,但不能否定追求快乐最大化依然是每个高层领导的目标。
并不是所有的高层领导者都能做到在自身追求快乐最大化的时候有符合了社会的利益最优,一项行为有时候并不能同时实现既符合快乐最大化又符合社会期望,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某些符合社会期望的伦理行为尽管有益于获得长期更大经济利益,但往往会有短期利益的损失。由于高层领导者的预见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同,行为选择会不一样,有的会倾向于短期有利但长期有弊的伦理失范行为。第二,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特质千差万别,人生经历和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价值体系,对金钱的看法以及现实生活状况有差异,金钱的效用也就大为不同。第三,某些时候,一项行为带来的经济收益M和精神满足H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慈善事业会带来精神的满足,却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减少。但长期来说,也可能是统一的,这都取决每个人确定情形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一套已有的思想体系中,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某种行为,实现个人的快乐最大化。个人的思想体系,由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构成,谭伟东(2009)将这些定义为舒适空间,舒适空间代表着一种经济预期和收益核算心理/生理极大化确定的感受和超感受空间[13]。
从而,可以得出企业做出不符合社会期望的非伦理行为的原因。一是企业伦理失范行为的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加之企业高层领导者缺乏远见。二是社会对伦理失范行为处罚不够,包括有关政府监督部门的经济处罚不够,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的不到位,使得作此决策的高层领导的精神成本不高。三是社会没有实现企业符合伦理行为与企业长期经济利益较强的关联性,充满了不确定性,即“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四是企业高层领导的道德境界太低。若只存在前三种原因,而企业高层领导的道德境界够高的话,企业伦理失范行为也是不一定发生的。恰恰是加上领导者的伦理水平不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某些社会期望企业做到的行为,对其带来的精神满足H(B)不高,远没有该行为节省的金钱带来的快乐U[L(B)]多。而不道德行为带来的精神损失G(B)又很小,甚至为零,就是我们说的“做坏事还心安理得”。归结起来,就是因为S(B1)>S(B2),即非伦理行为带给企业高层领导者的快乐感大于伦理行为带来的快乐感。
基于上述企业行为的模型分析结合有关学者研究,可以得出,对企业行为进行伦理规范,引导企业领导者做出合乎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发展同时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决策时,可以从两方面: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目前,许多学者提倡伦理制度化建设,即把一些人们普遍接受的,利于社会发展的伦理规则以法律条文等硬性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就涉及从经济利益方面调节企业行为。首先,提高企业合乎伦理行为的经济收益。行为以结果为引导,最终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下一次的行动。社会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使高伦理的企业获得应有的回报,实现企业符合伦理行为与企业长期经济利益有较强的关联性,这就需要社会形成和维护公平的社会环境,如及时的报道宣传等。实质上,有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合乎伦理要求的行为,可以形成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从而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这在买方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今天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声誉有利于企业保持与供销商、银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关系,减少交易成本,加强了企业间合作,这些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专业化生产,减少经营风险有重要作用。此外,学者关于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忠诚度与满意感的关系的研究,证实了企业坚持伦理建设也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的意义。这些研究结果必然对企业保持伦理行为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另外,增加企业非伦理行为的经济成本。一方面,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理论,加强企业非伦理行为的曝光,让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坑害消费者、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正常发展秩序的企业声名扫地,从而遭到消费者和合作者的抛弃。另一方面,要加强立法,把一些伦理思想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大对一些非伦理行为的处罚打击力度,使其只能按合伦理的行为进行经营。
加强对企业高层领导的思想教育。通过电视媒体播放有助于引导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优质电视节目和新闻报道、学校的MBA教育设置专门的课程等多种手段对高层领导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第一,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提高伦理道德水平。品德越是良好,使得领导者做出合乎伦理的行为时获得的精神满足感越高,而做出非伦理行为的精神损失越大,心理负罪感、内疚感越大。第二,培养企业领导者的战略眼光,要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
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公民伦理道德水平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倡科学的、符合社会进步的行为,形成人们基本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是靠口头语言、大众传媒等工具得以形成和扩散的,其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使人产生精神压力,“千夫所指,不病而死”。从而,能很好地约束和引导企业高层领导者的决策行为。
[1]施祖军.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精神的缺失成因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2]刘宝雨.中国企业伦理效力实现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姚丽娜,杨瑞伟.转型时期管理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管理世界,2010,(5).
[4]鲁咏梅.浅谈伦理道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5]边一民.儒商的商业伦理精神与商业伦理文化建设[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0).
[6]徐加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及其演变[J].学术月刊,2005,(9).
[7]刘建香.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倪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郑瑶.当代中国企业决策伦理评价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魏贇鹏,李增笑.基于商业伦理观的商誉成本计量与决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7,(6).
[11]周利国.中小企业伦理与道德建设五日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2]朱有志.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05─107.
[13]谭伟东.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