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玲,黄香琴
摘要: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还处于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其发展相对落后主要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政府提供的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试图通过对教育政策的研究,找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307-0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引导社会资金举办“优势特色高等学校和各类培训学校”,此外,它还强调政策资源在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这给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一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演变的历史”,研究政策主导型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应首先了解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找出其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一、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发展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允许、承认办学阶段(1978—1986年)。在这一阶段,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国家就民办高等教育颁布的政策法规可以看出,民办高等教育的身份有了很大的改变,由禁止到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惜的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及运用,这使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起点上落后于其他省区,而一些省区一开始就重视和抓住了这个机遇,使它们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广西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广西的民办高校数仍没有突破,只成立了邕江大学,它是广西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其他也有桂南大学、九三工学院、广西智力大学、西江联合大学,规模均在800~1 500人左右,但获得国家承认高等教育学历的仅有邕江大学。
2.第二阶段:鼓励发展、逐步合法阶段(1987—2001年)。由于民办教育发展的领军者陕西、湖南等省影响,广西也开始意识到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一些重大会议和文件中提到了要开始发展民办高校。如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条例》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在内容上关于如何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上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操作事项,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仍举步维艰。同年,中国还进行了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后来这些试点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逐渐由非正式演化为正式,他们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并成就了他们今天发达态势。
3.第三阶段:依法管理阶段(2002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广西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力量办学收费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详细规范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收费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2007)》要求“各地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增量部分应优先考虑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2006)从学校征地、审批程序、教师和学生權益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做了规定。《广西民办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管理办法》(2008)主要从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和审批程序等对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行为的规范性做阐述。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促进广西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广西教育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规划纲要》(20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2011)还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内部管理、招生等具体细节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以补充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广西政府通过一系列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使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广西高等教育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依法办学、规范管理的法制氛围初步形成,它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塑造地区特色的社会文化,培养社会各类人才,促进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不断丰富与完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1)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开放的、创新的政策环境;(2)良好的融资渠道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3)高质量的政策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获得认可与支持的关键。
二、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政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辐射能力低,民办高校分布、发展失衡。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23日,在广西12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南宁的高等院校约占全区高等院校的42%。南宁是广西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是对各种政策反应最灵敏、最迅速的地带,相关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出台时,她依托各种资源优势,最先享受到政策的惠泽,而其他地区也因为经济、区位等上的弱势被排斥在政策辐射的范围之外,政策辐射力低造成了广西民办高校分布、发展的失衡。其次,受政策影响,办学层次低和社会认同度不高。虽然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也影响到了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范性,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低和社会认同度不高。如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个别学校出现变相收费等乱收费现象;为减少开支,压缩课时、合并上课;通过非正规途径招引学生;收费高、质量低、找工作难等各种问题给社会逐渐形成了民办院校层次低的总体印象。最后,相关融资政策缺乏,融资渠道单一。同中国所有的民办高校一样,由于民办高校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广西的民办高校主要靠学费支撑,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艰难道路,经费短缺、融资困难、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困扰着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和规模的扩大,直至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效益。根据调查,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以下几种渠道:(1)民办公助。主要代表为邕江大学。(2)私营企业办学。主要代表是广西外国语学院。(3)合作办学。主要代表是广西演艺职业学院。(4)教育集团的连锁经营。主要代表是广西英华国际学院。
三、完善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1.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政策环境。2010年的《规划纲要》中提出“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制度,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所以不论是哪个区域的民办教育,在政策、资金上都应受到同等对待,落后地区理应得到合理的偏袒,以平衡其与其他地区的发展落差。教育经济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通过对高校自身经济功能的强化促进高校与企业、大学产业部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它必然触碰到市场这条神经,民办高等教育正是教育经济的最佳竞技场。所以,无论是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差距作考虑,还是从教育市场角度出发,都应该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相关政策,给民办高校一个合作共赢、公平竞争的氛围与机制。
2.优化政策执行环境,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氛围。政策的执行,可以说是将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它是政策方案兑现成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良好的、畅通的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会大打折扣。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民办学校建设、招生优惠政策、教师和学生权益保障等政策相继出台,但由于政策执行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政策制定的初衷。所以,必須建立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商讨机制,肃清教育政策执行的障碍,避免各部门因职责不清、各取所需等问题而出现“越位”或“缺位”现象。同时,对执行者进行必要的道德、责任意识教育,辅之以强力的外界舆论监督,才能内化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遏制他们违法思想的滋生。当然,适当的奖惩制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能形成对执行者约束,增强政策执行效果。
3.改善政策监督机制,提高政策的可持续性。政策监督是政策实施一个基本环节,它贯穿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的始终。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参与者都很容易出现目光短浅、寻租、权力滥用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政策制定的预设效果,因此,需要对政策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以应建立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立体式监督系统,同时加强舆论的监督力量和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全过程的透明度,让民众能密切关注并加强监督,从而防止政策失真现象。广西《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它还强调将民办学校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和评估,推动民办学校的规范办学。
4.建立健全的政府财政资助政策。高等教育是一项资金投入高密集型的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由于广西实体经济不够发达,社会投资民办高校不足,仍然需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规划纲要》强调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制度,拨付相应教育经费以解决民办教育资金上的困难。《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充分肯定政府财政资助对民办高等教育建设推动作用。所以,针对目前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慢,整体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难以满足我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资助机制,逐步缩小与公办高等教育在政府财政资助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邓光平.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柯卫,刘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潘启富.简论广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王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建议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5]张胜军,张乐天.1978年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