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敏 朱 晶 陈 娟 杨亚丽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asive posis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主要经鼻或口鼻面罩进行人机界面连接,在自主呼吸条件下,提供一定的压力水平,以维持整个呼吸周期均为气道正压的辅助通气方法,患者可以正常进食、说话,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时避免了人工气道的多种损伤及并发症。20世纪90年代后,经口鼻面罩的NIPPV在各种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方法[1]。近年来随着NIPPV功能的增加和性能完善,人工通气技术不断提高且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了解医护人员对无创通气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学习,对促进NIPPV在临床的合理规范运用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4~5月对我院医护人员NIPPV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在ICU、呼吸内科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50名,医师30名。
1.2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ICU、呼吸内科医护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量表应用前经过预实验,并且经过临床专家意见修改并最终确定,其信度和效度稳定,分别为0.85和0.88。调查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一般情况;第二部分为无创通气技术相关知识获取途径;第三部分为无创通气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呼吸机的工作原理、通气模式、适应证、临床运用、参数调节、报警原因等。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率100%。
1.3 调查方法 由受过严格训练的调查者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在ICU及呼吸内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由调查者逐条解释所要调查的内容,使受调查者理解问卷的填写方法,然后让其独立回答并一一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及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调查男25名,女55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6.5岁。工作年限最短3年,最长为29年,平均7.6098年,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n=80)
2.2 ICU及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对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表2)
表2 80名医护人员对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名(%)
2.3 医护人员获得无创通气相关知识的途径 医护人员对无创通气技术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依次为:科室业务学习、上级老师指导、自我学习、培训及其他学习方法。参加过系统培训的医护人员比例较少,以参加培训班的形式为主,培训方式以讲课为主,培训时间2~40学时不等,见表3。
表3 医护人员获得无创通气相关知识的途径 名(%)
3.1 医护人员无创通气知识掌握现状
3.1.1 医护人员对无创呼吸通气相关知识掌握缺乏 本调查结果显示,ICU及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相关知识回答错误率均在40%以上,特别是临床应用及参数调节方面,正确率仅为16.25%,表明ICU及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对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掌握比较缺乏。随着NIPPV的发展,其无创、安全、方便、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使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无创正压通气不仅可以应用于呼吸肌疲劳为主要诱因的呼吸衰竭,如:COPD急性发作,I型呼吸衰竭(如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还可以应用于手术后呼吸衰竭、神经肌肉疾病、辅助脱机或拔管后的呼吸衰竭加重、哮喘、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呼吸康复治疗等[2]。英国胸科协会(BTS)建议,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首选NIPPV[3]。NIPPV是ICU及呼吸内科所常用一种抢救治疗手段,是ICU及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而所调查的结果令人堪忧。随着呼吸机运用的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这一技术。如何提高医护人员无创通气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无创通气运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1.2 医护人员获取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途径难以满足需要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获取无创通气相关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非正规系统的学习,如上级老师指导(75.00%)、自我学习(48.75%)等途径,经过系统培训的仅占33.75%。由于缺乏正规、系统、规范、科学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无创呼吸机相关知识仅限于有所了解,甚至把一些错误知识当做正确知识接受,且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限制了医护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及参与能力,使医护人员所获取知识仅限于理论,而不能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使其在临床运用中面临较大的困难。研究表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书写实验日志法等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4],可以在无创通气的培训中加以推广。
4.1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分层次培养,提高临床运用技能 由于医护人员的学历及职称的不同,可按阶段分层次实施目标教育。采用不同的学历、职称分层次递进式的培训方式,学习时采用录像集图、文、音、像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员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并结合课堂学习、临床实习、个案讨论、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多种形式,不但加深了对培训知识的理解,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对无创通气技术相关知识培训的重视,派专人学习及管理,成立无创通气技术小组,提高无创通气技术小组成员理论及操作熟练程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再由小组成员来指导其他人员,使每一位医护人员对无创通气技术相关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在工作中有计划、有条理、有步骤地运用无创呼吸机。
4.2 通过系统培训并完善临床路径促进无创通气临床运用规范化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已有各种各样的专科培训班,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继续教育培训班,派专门人员进修培训等,对医护人员进行无创通气的培训,提示医护人员已逐步认识到系统知识培训的重要性。White等[5]研究显示,在无强化的条件下,医师的急救技能将在培训后6~12个月衰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和学时较少,且相关知识掌握中临床实践运用方面知识掌握最差,表明一次或短期的培训不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无创通气的运用能力。规范性的管理是任何工作朝着正性发展的基础[6],经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全国缺乏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标准流程及临床路径,因此,为了使无创呼吸机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及简明化,提高医护人员无创通气运用能力,建立及制定无创呼吸机应用临床路径,规范无创呼吸机使用流程、参数调节、临床运用标准、报警处理,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医疗护理十分必要。
总之,对于无创呼吸机的广泛运用,医务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积累知识及经验,为更好的运用无创呼吸机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使无创呼吸机正常运用于临床,从而保证患者的通气质量和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1]任华平,杨 晋.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11):5 -7.
[2]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the 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and the Sociétéde Réanimation de Langue Fran aise,and approved by ATS Board of Directors,December 2000.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s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1):283 -291.
[3]Roy B,Cordova FC,Travaline JM,et al.Full face mask for 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J Am Osteopath Assoc,2007,107(4):148 - 156.
[4]魏 玲,周桂容,朱美香,等.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实践与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5):103 -104.
[5]White JR,Shugerman R,Brownlee C,et al.Performance of advanced resuscitation skills by pediatric housestaff[J].Arch pediater Adolesc Med,1998,152(12):1232 -1235.
[6]姜 杨.借鉴国外护理经验谈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2):91 -92.